在受控實驗中製造出的最大壓力

2020-08-28 煎蛋

人類首次在實驗室裡製造出超過地球核心處100倍的壓力。

藉助世界上功率最強的雷射系統,物理學家使固體碳氫化合物樣品承受的壓力高達450兆巴,是地球海平面氣壓的4.5億倍。或者說,相當於在稀有類型的白矮星的碳包層中的壓力。所以,新的壓力記錄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壓力對恆星亮度的影響。

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都將以白矮星作為終點,包括我們的太陽。當它們到達主序列的氫融合末期時,它們最終會把大部分物質噴出,核心塌陷成白矮星。

白矮星極其緻密。只有叫做電子簡併壓力的東西才能阻止恆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

在大約100兆巴的壓力下,電子從原子核中剝離出來,而且,由於相同的電子不能佔據相同的空間,因此這些電子提供了向外的壓力,可防止恆星塌陷。

該壓力不僅影響材料的可壓縮性,還降低了由於電子損失而電離的等離子體的不透明性。這些特性之間的聯繫由材料的狀態方程描述。

但是,在極端壓力下,狀態方程(EOS)模型存在一些問題。對於白矮星,如果考慮EOS在被稱為Hugoniot激波上的數值——繪製壓縮時壓力和密度增加的曲線——結果會出現10%的差異。

當我們嘗試刻畫宇宙的基本性質時,這可能是一個問題,因為白矮星應該是可以預見的。儘管它們發光,但是光僅來自餘熱,而非聚變,因此它們的冷卻速率可以用作確定宇宙年齡和周圍恆星年齡的鐘。

因此,研究團隊嘗試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國家點火項目(NIF)的雷射系統解決此問題。

實驗裝置包括一個空心的金圓柱體,裡面是一毫米大小的碳氫化合物(塑料)珠子。然後用雷射發出的110萬焦耳的紫外線照射,形成均勻的X射線浴,將塑料球加熱到接近350萬開爾文。

珠子的外層因燒蝕而被破壞,產生了球形的燒蝕衝擊波,其傳播速度高達每秒220公裡,並會聚成球面,從而導致通過珠子的壓力增加。

這一切發生得非常快——衝擊波只需9納秒就能穿過整個樣品——但研究小組還是利用X射線射線照相技術記錄下了Hugoniot的衝擊:外部已達100兆巴的壓力。到達中間時,達到450兆巴。

地球核心內部的壓力為3.6兆巴。以前,在受控實驗中達到的最高壓力為60兆巴。

「我們測量了在高壓下不透明度的降低,這與碳內殼的明顯電離有關。沿著Hugoniot的壓力範圍對應於白矮星的碳包層中的條件。我們的數據與狀態方程模型一致,其中包括詳細的電子殼結構。」

這意味著與沒有電子外殼的模型相比,電離最終使材料具有更高的可壓縮性。

實驗報告發表在《自然》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安裝,受控核聚變研究走過了哪些路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日前正式在法國開啟工程安裝工作。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為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磁慣性聚變實驗即將開啟!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等離子內襯實驗(PLX)組裝工作正在順利進行,36支等離子槍中的18支正在運行中,這是一種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勃勃方法(圖2)。等離子槍安裝在球形腔體上,向內發射電離氣體的超音速射流,以壓縮和加熱作為聚變燃料的中心氣體靶標。同時,用目前安裝的等離子槍進行實驗為創建碰撞等離子體射流模擬提供了基礎數據,這對於理解和開發其他受控聚變方案至關重要。
  • 為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磁慣性聚變實驗即將開啟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等離子內襯實驗(PLX)組裝工作正在順利進行,36支等離子槍中的18支正在運行中,這是一種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勃勃方法(圖2)。等離子槍安裝在球形腔體上,向內發射電離氣體的超音速射流,以壓縮和加熱作為聚變燃料的中心氣體靶標。同時,用目前安裝的等離子槍進行實驗為創建碰撞等離子體射流模擬提供了基礎數據,這對於理解和開發其他受控聚變方案至關重要。
  • 世界最大仿星器聚變裝置升級改造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消息,世界最大的仿星器受控核聚變裝置顧名思義,仿星器就是對恆星的模仿,是一種受控核聚變裝置。按設計,仿星器通過模仿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將等離子態的氫同位素氘和氚約束起來,並加熱至1億攝氏度左右發生核聚變,以獲得持續不斷的能量。位於德國東北部城市格賴夫斯瓦爾德的「螺旋石7-X」裝置在2015年12月開始運行,至2016年3月結束第一輪實驗,成功製造出氦和氫等離子體。
  • 如何製造「太陽」:中,美,俄的熱核反應堆核心對比
    1961年10月30日,蘇聯通過引爆熱核沙皇氫彈,確認可以製造出幾乎任何能量的爆炸。而用於熱核反應的燃料儲備是幾乎無限的——海水中,世界各地更多科學家開始著手控制熱核反應的研究。美國同時實施了兩個方案來創建受控的熱核聚變裝置。優先考慮TOKAMAKU,但是,如果TOKAMAKU出現故障,可以確保用美國的原始方案——開放式磁阱。美國在這方面最著名的項目是「 MFTF」,TOKAMAK已成為研究和製造高溫等離子體的主要技術。
  • 建華壓力管道管件資質去哪辦?莒縣閥門製造資質B級條件
    建華壓力管道管件資質去哪辦?莒縣閥門製造資質B級條件【雨正諮詢】專業提供【壓力管道元件製造許可證】諮詢辦理服務。從業十二年,一直專注於【特種設備許可資質】的全程代理。我們以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為使命,全力打造了一支專業素質過硬、實戰經驗豐富的諮詢師團隊。
  • [圖文]鍋爐壓力容器製造許可條件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根據《鍋爐壓力容器製造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中有關規定的要求,制訂本條件。第二條  本條件適用於《管理辦法》中所規定的鍋爐壓力容器產品製造企業(以下簡稱企業)。第三條 本條件由鍋爐壓力容器製造許可資源條件要求、質量管理體系要求、鍋爐壓力容器產品安全質量要求三部分構成。
  • 世界最大仿星器升級:人造太陽溫度達1億攝氏度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6日說,世界最大的仿星器受控核聚變裝置「螺旋石7-X」已於今年3月成功完成第一輪實驗,目前正在升級改造,預計4年後可實現等離子體脈衝持續時間30分鐘的目標。顧名思義,仿星器就是對恆星的模仿,是一種受控核聚變裝置。
  • 世界最大的仿星器聚變裝置在德國正式啟動—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柏林2月3日電(記者郭洋)世界最大仿星器「螺旋石7-X」3日在德國正式啟動科學實驗並首次製造出了氫等離子體,向實現受控核聚變邁出重要一步。
  • 世界最大核聚裝置造出氫等離子體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技術評論》雜誌網站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3日開啟了迄今最大的仿星器核聚變反應設備「螺旋石7-X」。該設備首次製造出氫等離子體,向實現受控核聚變邁出重要一步。
  • 美國啟動氘-氚受控核聚變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形成天然鑽石需要數十億年時間,但是科學家們在實驗中製造了鑽石
    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實驗室的室溫條件下製造了鑽石,而且這個過程很短,僅僅幾分鐘內就製造出了鑽石。科學家們製造了兩種鑽石,一種是在訂婚儀式上使用的鑽石,另一種是在美國Canyon Diablo峽谷等隕石撞擊地點發現的名為Lonsdalite的鑽石。
  • 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聲音 強度達到270分貝
    根據最新媒體報導,由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製造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水下聲音。研究人員使用SLAC的Linac相干光源(LCLS)X射線雷射器轟擊微小的噴射水流,製造出了超過270分貝的最強水下聲音。
  • 德國製造出迄今最強人工磁場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9日(北京時間)報導,當地時間6月22日,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強度為91.4特斯拉的磁場
  • 以色列物理學家製造出了人工黑洞?實驗證實「霍金輻射」是正確的
    霍金的觀點足以顛覆當時的黑洞物理學,因為根據原來對黑洞的的定義,黑洞吞噬一切,但不釋放出任何物質或者輻射,也永遠不會消失。但霍金在會議上宣稱,黑洞也具有溫度,黑洞的質量會通過輻射的形式慢慢減少,最終會因蒸發越來越快而爆發性解體。這就是「霍金輻射」的由來。不用說,霍金的觀點在當時沒幾個人信服。
  • 首次在室溫下製造出鑽石以及Lonsdaleite鑽石
    需要極高的壓力和超過1000℃的高溫環境。現在有支國際團隊在幾分鐘內製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鑽石——首次在室溫下製造出鑽石。實驗報告發表在Small雜誌上。鑽石不止一種碳原子可以多種方式結合在一起,成為不同材料,包括軟質黑色石墨和硬質透明金剛石。
  • 中新通訊: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盛會啟幕在即,記者走訪了位於成都的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潘傳紅介紹說,中國核能源的開發戰略,可以概括為熱中子堆、快中子增值堆和聚變堆三個階段。聚變能因其核燃料是從海水中提煉的氫的同位素氘和人造核素氚,可以說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測算,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如發生完全聚變反應,能釋放出燃燒三百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比石油等化石能源更清潔,沒有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聚變能源成為二十一世紀公認的換代能源。
  • 中法聯合全球首次實驗新技術 成都加熱「人造太陽」衝擊1億℃
    但要實現受控核聚變,必須達到上億℃的高溫   昨日中法聯合實驗嘗試的,就是一種加熱方式的新型天線技術。這種新型天線,是專門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設計,將在未來安裝到ITER中   ITER將真正實現可控的氘氚核聚變反應,首次產生可觀的聚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