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泰鬥 陳涵奎教授

2020-05-01 麗娃故事


陳涵奎


陳涵奎教授。男,1918年11月出生,江蘇武進人。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1947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電子工程系。1950年在伊利諾大學電子工程獲博士學位。曾任職於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歷任華東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物理系主任和名譽主任,微波研究所所長,應用電子學研究所名 譽所長,上海市電子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會土等職。現任職於華東師範大學。

  • 中文名 陳涵奎
  • 國籍 中國
  • 出生地 江蘇常州武進
  • 出生日期 1918年11月
  • 2017年9月4號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個人簡歷

陳涵奎,電子科學家,教育家。1918年11月8日生於江蘇武進縣。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獲 工學學士 學位,1940年任該系助教。1943年任資源委員會技術員。194 6年赴美國密西根大 學學習,1947年獲科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時美國榮譽學會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1951年回國,歷 任滬江大學、交通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1954年起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兼電子學 教研室主任、校務 委員等,1972~1978年任上海科技大學教授。1979年起任華東師大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物 理系主任和名譽主任、微波研究所所長、應用電子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等職。他 是第四 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高校無線電 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電子學會第三任理事長,上海市微波技術應用協會名譽理事長。培養研究生60多名,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無線電電子學》、《無線電基礎》等。


物理系泰鬥 陳涵奎教授


伊利諾大學

榮譽介紹

陳涵奎教授。1976年導出微波箱式加熱器的諧振模式數的正確計算公式,糾 正了國際上沿用的錯誤公式。1984年用數值方法找出電波監測臺機房對電波監測影響的規律。在國際上最先把幾何繞射理論應用於分析電視反射體天線,所得結果為上海電視臺解決了該臺八頻道電視在寶山、金山等重要工業區收看效果不好的問題,獲上海市重大科學技術進步獎。在《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著有《無線電電子學》 、《無線電基礎》(合編)、《紀念赫茲》等著作。在國際交流上,曾多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中方委員,多次出訪美國、芬蘭、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曾參加接待首批華裔學者訪華團。曾被評為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獲上海市優秀論文獎、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二十世紀成就獎」。1990年分別受國務院和國家教委表彰。

學子時期

陳涵奎,1918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夏溪鎮,兄妹八人,排行第五。父親陳淵,號蠹園,對國學深有造詣,藏書極多,喜愛字畫,曾參與撰寫武進縣誌。陳涵奎先在夏溪鎮小學學 習,1929年至1932年在武進縣立初級中學學習。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侵華戰爭,翌年又在上海發動「一·二八」戰爭,激起中國民眾強烈的抗日情緒,學生結隊上街遊行,呼籲抵制日貨,並募捐集資抗日。陳涵奎受到愛國思想的薰陶,參加了這些活動。1932年考入私立無錫中學讀高中。該校於1920年建校時由原南洋大學校長唐文治兼任校長並義務在校授課。其高中部除語文一門課程外,全部課程採用英文教材,在學習上對學生嚴格要求,校風嚴肅,在當地享有盛名。 1935年在錫中畢業後,陳涵奎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先在南京學習了兩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內遷,又在重慶學習了兩年。大學畢業後先在母校任助教至1942年,後來進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工作。1944年考取公費留美,1946年8月成行。陳涵奎到美國後先進入密西根大學,一年後在該校電機系電信專業獲碩士學位。在校學習期間成績優秀,為全優學生。曾聽過著名教授阿特伍德講授的電磁場理論和電波傳播兩門課,獲益甚多。1948年陳涵奎轉到伊利諾大學,在美國工程學院院士、著名天線專家約敦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先在天線組任助理研究員,半工半讀,從事螺旋天線的研製。1949年經系主任愛佛瑞脫教授的推薦,獲得博士生獎學金,1950年夏獲得電信工程專業的哲學博士學位。美國榮譽學會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畢業後留校任研究員,繼續從事天線方面的研究。他認為這樣對回國服務更有利。1948年至1951年,他在天線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有:提出測量天線三維方向圖的方法,提出關於平面導電板上槽形天線的互阻抗與互補天線的互阻抗之間的正確關係;指出在線天線輻射場的計算中有磁流的忽略。


物理系泰鬥 陳涵奎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相關介紹


回國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後,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科學工作者對祖國政治前途的態度上有左、中、右之分。其中嚮往祖國新生的同學大多數都參加了於1949年成立的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簡稱留美科協)。陳涵奎參加了這個協會,因而獲得了了解當時國內真實情況和閱讀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的機會。參加留美科協的共有七百多人,其中約有三百多人克服了美國政府的阻撓,在1951年底前先後回國。陳涵奎是在1951年8月乘最後第二艘輪船——美國威爾遜總統號取道香港回國的。陳涵奎回到國內後,先在上海滬江大學物理系任教並主持系務。1952年院系調整時,調到上海交通大學。不久,又調至新成立的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1954年進華東師範大學任教。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一個階段,他在華東師大除了擔任本科的教學工作外,主要是培養研究生和進修教師。曾主持了一個二年制和一個三年制的研究班。在辦班期間,除了實驗課外,他擔任了全部專業課程的講授。1962年參加廣州會議的上海市科技界、華東師大的唯一代表,1963年又受到周總理來滬時接見。早在50年代,他就指導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臺3釐米微波 測量儀器,促使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微波儀器專業生產廠,繼而又協助該廠研製成功了從釐米 波到毫米波各個波段的測量元件和儀器,形成了測試系列產品,為中國微波技術的發展,提 供了必要的實驗條件。1975年,在他的積極倡導和技術指導下,中國第一套微波加熱乾燥 設備在上海兒童食品廠投產,大大縮短了食品製作時間,並實現了生產自動化,節約勞力50 %。在微波加熱的研究中,他遇到一個計算加熱箱中諧振模式數的計算公式,他仔細研究後 ,發現這個在國際上沿用了20多年的公式是錯誤的, 它忽視了電磁波與聲波的區別。他根據電磁波的特點,導出了正確的公式,在國際 上得到了普遍的讚揚。他還和博士生朱守正一起,把數值計算和優化方法用於箱式微波加熱 器設計,改善加熱均勻性,取得了有效成果,1988年在國際上發表時被認為屬突破性創新 。


1980年,上海市打算建造高98米的虹橋賓館。由於建築地址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附近,擔心 會影響正常廣播而提出異議。上海市計委委託陳涵奎進行論證,他帶 領人員用兩種不同方法從理論上進行了研究和模擬測量,最後為建造大樓的可行性提 供了科學依據,受到了上海市領導的表揚。他們的總結論文在《中國科學》上發表,被評為1980年上海市優秀論文。1984年,陳涵奎承擔市科委重點項目,研究解決上海電視臺八頻道電視節目在寶山、金山、 閔 行等重要工業區收視效果不好的問題,獲得了顯著的改善,獲上海市1988年重大科技 進步成果獎,理論結果比日本學者採用無限大反射板法所得的準確而可靠。他還用矩量法和 幾何繞射理論相結合的混合方法計算了導電柱體近旁雙環天線的輸入阻抗,為設計這類天線 提供了依據,並對上海電視臺的過去在地面上調試好了的天線安裝到柱體架上後性能變壞的 問題作出了解釋。國外天線專家讚譽陳涵奎是國際上把幾何繞射理論應用於研究分析稜 柱型電視反射體天線的第一人。廣電部上海553電波監測臺是50年代按蘇聯圖紙建造的木結構機房。在機房內測 得的來波方向和大小與實際值存在差異,在他的指導下,用數值方法找出了機房對電波監測 影響的規律,並為建造新機房的設計提供了依據。

著作介紹

《無線電電子學》、《無線電基礎》、 《紀念赫茲》 《高層建築對鄰近天線的輻射特性的影響》、《用矩量法計算電磁散射的近場》等


相關焦點

  • 王亞愚受聘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王亞愚受聘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新聞中心訊】王亞愚,1975年2月生,1993年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學習,199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學習。2007年9月至12月短期訪問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後,於2007年12月正式調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王亞愚教授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運用精密的電學、磁學、熱學和掃描隧道顯微術等實驗手段來探索凝聚態物質中由於電子間的強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非常規物理現象。
  • 北師大物理系教授趙崢回憶霍金1985年訪華
    霍金生前多次來到中國,第一次是在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的劉遼教授邀請霍金來北京進行學術交流。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趙崢當時在北師大擔任助教,向記者回憶了霍金這次訪華的故事。  1985年首次來華登長城  「當時霍金來中國先去了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後來劉遼先生邀請他到北師大。
  • 科學泰鬥王淦昌傳,偉大一生,激勵後人
    由於工作原因,近年來總和光電子技術打交道,於是有幸了解到我國光學泰鬥王大珩的故事。讀完王大珩先生的自傳《七彩的分光》,其筆端樸實無華的人生回顧,穿擦中國先輩知識分子的文化素養,讓我對科學家自傳的可讀性信心大增。因王大珩先生回顧起草863計劃的過程,特別提到了王淦昌先生,於是我琢磨著找一找王淦昌先生的自傳,未曾想老先生並未著書立傳。
  • 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強華訪問合肥研究院固體所
    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強華訪問合肥研究院固體所 2016-03-0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2月26日,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研究員鄒良劍邀請,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強華來所訪問
  • 鄭大歷史學教授讓廳級幹部折服 父親是歷史學界泰鬥
    這是不久前鄭州大學幹部培訓中心「廳級幹部培訓班」上幾位學員發出的感慨,他們在為歷史學院教授高凱惋惜。這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教授呢?他的課堂又演繹著怎樣的故事?這是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高凱教授今年課堂上的景象。其實,在去年底之前,聲音洪亮的高凱教授上課可完全不需要耳麥。2009年,醫生發現他肺部有一個結節,勸他立即住院,他卻要等到閒了再說。這一拖就是幾年。2014年,經歷了喪母、喪父之痛,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他的病情變為肺部結節變性,當年年底住進了醫院。
  • 滬高校物理系教授歷時半年赴中學聽課 尋求改進教學方法
    旁聽了150多節中學物理課,召開了數十次教學研討會,滬上高校一批物理系教授花了半年多時間,分析探究當前中學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尋找改進提高之策。教授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中學物理課程和教學標準的修改意見,新的課程和教學標準有望在一年左右出臺。  「物理學作為一門培養學生嚴謹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科,不該是現在這樣讓大多數中學生感到害怕的模樣。」
  • 物理學少一泰鬥 「馮端星」依舊閃耀
    2020-12-17 07:51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物理學少一泰鬥 「馮端星」依舊閃耀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馮端院士逝世,享年98歲通訊員 佘治駿攝昨天,南京大學發布信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南京大學物理系博導殷江教授來我校做學術報告
    3月17日下午,應物理與信息光電子學院邀請,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生導師殷江教授在該院會議室做了一場題為「新型氧化物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張偉風院長主持,該院有關師生以及化學與化工學院、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的部分老師和研究生到會聆聽了殷教授的報告。
  • 中山大學雷射與光譜學研究所所長佘衛龍教授來物理系訪問
    哈工大報訊(王玲/文)應物理系主任孫秀冬教授邀請,中山大學雷射與光譜學研究所所長佘衛龍教授於近日訪問了我校,並於12月24日下午作了題為「來自經典電磁場的光量子」的學術報告。    光的本性是一個既古老又艱難而又十分重要的物理學基本問題,佘衛龍教授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光量子的粒子模型、光子模型、波-粒二像性模型、奇點模型、波包模型以及量子電動力學模型,分析了這些模型的成功及不足之處;然後講述了如何將光場的量子化問題轉化為一維諧振子的量子化問題,再利用概率論和變分法,直接從經典諧振子的哈密頓量導出一維諧振子的薛丁格方程,從而發現光場的能量、動量量子化起源於電磁場振動模能量
  • 紀念中國超聲醫學泰鬥-周永昌教授
    周永昌教授簡介:2005年8月,我大學畢業留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超聲診斷科工作,給病人做泌尿系超聲檢查的時候,時任江蘇省人民醫院超聲診斷科科主任胡建群教授介紹,上海六院周永昌教授是泌尿外科醫生轉行超聲,開闢了中國超聲醫學。
  • 他是清華大學物理系學霸,曾被哈佛大學教授讚賞,考試幾乎全滿分
    他是清華大學物理系學霸,曾被哈佛大學教授讚賞,考試幾乎全滿分註:本文為作者原創文,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這位少年英才他的名字叫做叫胡耀文,寫到這裡大家千萬不要搞混了,他不是相聲演說家侯耀文,他是胡耀文,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學霸。每年都要拿清華大學的獎學金,在小編眼裡能在清華大學不掛科,能生存下來就是一份榮耀了,他居然能在清華大學過得如此風生水起,實在是一位不簡單的人。大家先看看他在大學期間三年的學習成績吧!是不是看得驚呆住了,太厲害了。
  • 95歲清華物理系教授在線開課公式:71+1=+∞
    他,叫張禮,今年 95 歲,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也是清華園裡教齡最長的教師。他的教齡與共和國同齡,今年是他從教的第 71 年。他,叫胡嘉仲,今年 32 歲,清華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去年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到母校任教,今年是他任教的第 1 年。2 月 20 日上午 9:20,胡嘉仲背著電腦包,戴著口罩,騎著電動車來到張禮先生家樓下。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享受探索的樂趣(五四獎章獲得者)
    五四青年節前夕,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見圖。資料照片)仍在伏案工作,「每天早上七點半到辦公室開始工作,這是我的常態。」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周樹雲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位深耕於凝聚態物理領域、在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女科學家深感光榮,她說:「科研就像在秘境中探險,過程漫長而艱辛。
  • 黃昆:西南聯大物理系3劍客之一,他為何多次勸楊振寧回國?
    這時一個好友介紹其到雲南西南聯大的物理系,當一名助教。在那裡,黃同學認識了正在讀書的楊振寧與張守廉。當年,他們三人被人們稱作為「物理系的三劍客」。然而,他學業還剩下一年多時間,於是,他決定拜在另一個物理界泰鬥玻恩門下。因為,玻恩與莫特兩位大師研究的方向並不相同,於是,黃同學就選擇在玻恩手下學習。事情也剛巧,玻恩剛寫了一本《晶格動力學》的初稿,還是用德文寫的。他覺得黃昆的基礎物理相當紮實,所以,玻恩就提議讓黃同學來幫他續寫這本專著。
  • 清華物理系尤力研究組發現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
    清華物理系尤力研究組發現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1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尤力研究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及其三劈裂結構的測量》(「Observation of broad d-wave Feshbach resonances with
  • 東南大學物理系
    物理系的前身是基礎科學系的物理教研組,1983年10月與化學教研組組成物理化學系,1988年10月成立物理系。一、教職工情況1、在編教職工人數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實研師1人講師11人助研1人工程師4人實驗師2人助教1人技術員1人黨政幹部3人工人4人專任教師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4人:尹峰、朱明、楊永宏、王浩碩士學位7人:黃洪斌、朱雯、馮音琦、汪小涓、張中熙、張波、劉楣碩士生導師10人
  • 助中國心血管疾病診治與防控人才教育 醫學泰鬥傳記正式發布
    東方網通訊員葉文琦、記者劉軼琳10月11日報導:記者今天獲悉,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與《NEJM醫學前沿》戰略合作籤署儀式日前在中國心臟之家正式舉辦,儀式上還舉辦了《從醫生到醫學泰鬥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心內科專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編委Thomas H.
  • 廣工攜手泰鬥科技深度參與北鬥PNT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
    9月9日,廣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廣工」)和泰鬥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鬥科技」)在廣州舉行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揭牌儀式,並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北鬥PNT技術分室。這一看似平常的牽手,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何珂、薛其坤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徐勇、段文暉等人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為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溫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為多種新奇拓撲量子物態和效應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
  • 新版話劇「直升機泰鬥王適存」開演,獻禮南航建校68周年
    10月20日,新改版的話劇《旋翼人生——中國直升機泰鬥王適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明故宮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劇場開演。這是該劇入選「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之後,首次亮相舞臺。據悉,新版話劇是在原版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彰顯了科學家精神和思政課程元素,劇中所有演員均為南航在校學生。當天,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校68周年校慶日,南航人以這樣特殊的方式獻禮母校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