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 基礎入門知識 By 國家地理,附視頻詳盡解釋
At the center of our galaxy,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churns. Learn about the types of black holes, how they form, and how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ese invisible, yet extraordinary objects in our universe.
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攪動著。了解黑洞的類型,黑洞的形成方式以及科學家如何在我們的宇宙中發現這些看不見但又非同尋常的物體。
黑洞(英語:black hole)是時空展現出引力的加速度極端強大,以至於沒有粒子,甚至電磁輻射,像是光都無法逃逸的區域。廣義相對論預測,足夠緊密的質量可以扭曲時空,形成黑洞;不可能從該區域逃離的邊界稱為事件視界 (英語:event horizon)。雖然,事件視界對穿越它的物體的命運和情況有巨大影響,但對該地區的觀測似乎未能探測到任何特徵。在許多方面,黑洞就像一個理想的黑體,它不反光。此外,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預測,事件視界發出的霍金輻射,如同黑體的光譜一樣,可以用來測量與質量反比的溫度。在恆星質量的黑洞,這種溫度高達數十億K,因此基本上無法觀測。
最早在18世紀,約翰·米歇爾和皮耶-西蒙·拉普拉斯就考慮過引力場強大到光線都無法逃逸的物體。1916年,卡爾·史瓦西發現了廣義相對論現代黑洞模型特徵的第一個解,然而大衛·芬克爾斯坦在1958年才首次發表它做為一個無法逃脫空間區域的解釋。長期以來,黑洞一直被認為是數學上的一種好奇心。在20世紀60年代,理倫工作顯示這是廣義相對論的一般預測。約瑟琳·貝爾·伯奈爾在1967年發現中子星,激發了人們對引力坍縮造成緻密天體的興趣,認為可能能在天體物理中實現。
預期恆星質量的黑洞會在恆星的生命周期結束的坍塌時形成。黑洞形成後,它可以經由吸收周邊的物質來繼續生長。通過吸收其它恆星並與其它黑洞合併,可能形成數百萬太陽質量(M☉)的超大質量黑洞。人們一致認為,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的存在可以通過它與其它物質和電磁輻射(如可見光)的相互作用推斷出來。落在黑洞上的物質會因為摩擦加熱而在外圍形成吸積盤,成為宇宙中最亮的一些天體。如果有其它恆星圍繞著黑洞運行,它們的軌道可以用來確定黑洞的質量和位置。這種觀測可以排除其它可能的天體,例如中子星。經由這種方法,天文學家在許多聯星系統確認了黑洞候選者,並確定銀河系核心被稱為人馬座A*的電波源包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大約是430萬太陽質量。
在2016年2月11日,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與偕同天文臺 第一次直接觀測到引力波,這也代表第一次觀測到黑洞合併。迄2018年12月,已經觀測到11件引力波事件,其中10件是源自黑洞合併,只有1件是中子星碰撞。在2019年4月10日,首次發布了黑洞及其附近的第一張影像:使用事件視界望遠鏡在2017年拍攝到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文章只能提供一個視頻,提供簡體英文雙字幕版
需要原版無字幕、英文字幕 請聯繫我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