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系統還是換手機,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21-01-08 36kr

當智慧型手機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計算機」,它已經徹底成為了電子市場的主流硬體,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信息平臺,也具有流行的行動作業系統以及良好的用戶界面設計。

然而當手機硬體和作業系統更迭的過程中,很多人日常會遇到兩種通用情況:

1、當系統承載的功能和App佔據內存越來越大,手機用久了會覺得卡頓;

2、舊機型只要下載最新系統,就會出現Bug頻出,運行起來也很吃力。

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只有頻繁的發布高性能的硬體產品,同時搭載最新的作業系統版本,才能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軟硬體需求,但這種做法卻讓用戶陷入一個兩難抉擇:升系統,還是換手機?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07年初蘋果推出iPhone,搭載iOS作業系統,著重於應用觸控式操作,造成用戶界面與用戶體驗的改進。同年9月,谷歌宣布開放手持設備聯盟,推出Android作業系統並開放原始碼,由此開啟了智慧型手機的普及。

用戶場景需求的變化

目前的手機市場,在經歷了作業系統的多年淘汰之後,主流的也是谷歌的安卓和蘋果iOS兩大陣營。但由於iOS長期封閉性,讓一眾手機廠商只能基於安卓的底層方案來開發定製化的用戶作業系統。

2013年4月,OPPO推出了基於Android的定製系統ColorOS,第二年ColorOS的用戶量突破1000萬。如今ColorOS誕生5周年,期間經歷13次版本更新,用戶數超過2.5億,應用商店每天分發超過2.8億個應用。

五年期間,作業系統的更新重心也經歷了變與不變。

OPPO軟體工程事業部戰略總監吳振宇接受採訪時表示,無論系統怎麼演進,甚至如何應用最新的AI和未來的5G,「快、穩、省」三大核心點都是智慧型手機必須要去堅守的東西,每一代都會在這些方向上逐步加強。而系統的針對性優化,往往又是伴隨著用戶需求和場景來推進。

也就是說,這個東西是不是用戶重要的使用場景?

在ColorOS 3.2之前,OPPO並沒有做太多的遊戲優化,主要聚焦在安全和基礎性能上。但是從ColorOS 3.2開始,尤其是《王者榮耀》開始流行,遊戲幾乎變成用戶剛需。那個時候OPPO開始將遊戲功能作為非常重要的內容納入到系統規劃。

吳振宇透露,OPPO之所以重視遊戲,跟過去重視拍照沒有本質區別,因為先前目標用戶就是喜歡拍照,但是從R11後他們開始喜歡玩遊戲,作為手機廠商就要在遊戲方面做得足夠好,發揮硬體平臺和性能、系統在遊戲產品中應該發揮的價值。

PC時代,任何一個新遊戲都會帶著主機配置往上提升,以前遊戲對手機性能的要求並不是太誇張,但當《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這種現象級遊戲出現,構成了遊戲跟手機硬體之間螺旋上升互相影響的關係。

這倒逼手機廠商開始了系統級的針對性升級,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市場市場競爭進入高度白熱化,廠商之間的技術比拼早已不僅限於硬體。

安迪比爾定律

在科技行業,有一個定律,它或許沒有摩爾定律那樣耳熟能詳,但卻與摩爾定律同樣影響著科技產業的發展,那就是安迪比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想表示的意思是,硬體提高帶來的性能,很快會被軟體消耗掉。

安迪比爾定律定律原話是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麼,比爾拿走什麼)。Andy指的是英特爾原CEO安迪·格魯夫;Bill則是比爾·蓋茨。因為在當時的矽谷,作為晶片和作業系統兩個巨頭,安迪·格魯夫一旦向市場推廣了一種新型晶片產品,比爾蓋茨就會及時的升級軟體產品,吸收新型晶片的高性能。作業系統的不斷升級,反過來提高了對硬體平臺的需求。

也正是安迪比爾定理把原本屬於耐用消費品的電腦、手機等商品變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著整個IT產業的發展。

軟硬體之間的互補,在PC時代被展現的淋漓盡致。這個定律如今在智慧型手機上同樣適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大多時候用戶更關注手機的外觀和硬體設計,但軟體對手機實際操作中的影響絲毫不亞於硬體。

那麼問題來了,當一個新的系統版本出現,就會導致原先的老機型性能無法承載流暢的運行,因為在全球使用安卓系統的廠商以及iOS系統的蘋果,機型分布的高低狀態不一樣,低價位、中價位、高價位配置也不盡相同。

吳振宇也坦言系統更新會顧忌到舊機型本身硬體平臺受限的環境,包括CPU、GPU、內存等多個因素。

OPPO的方法是「為用戶做選擇」。

以ColorOS 5.2.1升級為例,並不是說把系統所有的功能都搬到旗下所有系列的手機上,如果有些東西確實是用戶需要,會進行重新開發來適配舊機型的性能,並做一些精簡或調優。同時,你也會發現,以前ColorOS對舊機型升級的資源投入沒有那麼多,最近開始對近一年多或者是近兩年的大部分機型進行適配和升級。

「隨著手機換機周期逐漸加長,未來在包括機型適配的範圍,時長等方面精力的投入只會越來越大」,吳振宇表示。

另一個驗證系統可行性的方法是,在OPPO內部品質、測試對軟體規劃有一票否決權,一旦不符合標準就發布不了。

這個過程中,OPPO也意識到開放和協作的重要性。在R11系列發布之前,OPPO很少跟遊戲工作室或廠商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對遊戲進行針對性優化。但R11之後每一代硬體的出現,不管是全面屏還是各種比例的屏幕出現,都會預先跟廠商一起研究,收集他們的意見,最終要求這個遊戲不管在什麼屏幕上運行起來,都不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與此同時OPPO會根據用戶的實際場景和系統調度的理解,跟底層硬體廠商一起來解決問題,改變原有的算法,基於具體的場景做適度調整。

發展的螺旋式

在即將發布的ColorOS 6中,OPPO引入「無邊界」設計美學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人工智慧(AI)、增強現實(AR)等技術帶來的用戶體驗感知。

如今OPPO已經在安卓智慧型手機陣營中首發王者榮耀AR版,用戶在王者榮耀遊戲中可以開啟AR相機功能,將英雄模型放置進現實場景中進行拍照、合影。該功能的實現基於OPPO自主研發的AR開發者平臺ARunit。

除此之外,ColorOS 6將推出「AI冷庫」功能,基於AI學習機制,能夠通過AI模型準確匹配用戶使用習慣,預測用戶行為。當應用程式進入後臺20分鐘,AI系統就會智能判斷是否需要凍結該應用的相關進程,幫助用戶減少不必要的電量消耗。

可見,雖然安卓的開放性造就了大量低質低配的手機,天然的系統碎片化、應用生態混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很多手機產品的性能表現。但5G和AI新技術的逐漸落地,已經成為改變人們與設備之間交互的重要方式。

現階段,整個手機產業或許是曲折和倒退的,但發展的螺旋式告訴我們,新事物的發展註定是曲折向前與螺旋上升的,因為它進步的總趨勢、總進程是無法改變的。而手機廠商們對軟硬體契合的努力改進,也正在改變原有的混亂狀態。

相關焦點

  • 舊機更新系統會很卡?升系統還是換手機這個問題以後將不是問題
    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只有頻繁的發布高性能的硬體產品,同時搭載最新的作業系統版本,才能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軟硬體需求,但這種做法卻讓用戶陷入一個兩難抉擇:升系統,還是換手機?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07年初蘋果推出iPhone,搭載iOS作業系統,著重於應用觸控式操作,造成用戶界面與用戶體驗的改進。
  • 愛一個人什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大多都是感情上出的問題,不是離婚了,就是在離婚的路上。我到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我們撐過了生離死別的痛苦,卻撐不過平淡如水的生活。為什麼呢?因為當一段愛情產生時,強大的刺激感和情緒波動,能讓你無視一切,能讓你愛到死去活來也絕不後悔。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但能說出口的,卻都是指內心,或者語焉不詳的。
  • 寶寶乾咳的問題多些,還是咳中帶痰的問題多些?值得我們思考思考
    大家覺得乾咳的問題多些,還是咳中帶痰的問題多些?值得我們思考思考。首先身體神經系統偵查到呼吸道有異物侵入,比如可能是病毒或者細菌,也可能是霧霾中的灰塵顆粒,當這些異物通過呼吸進入呼吸道的黏膜後,身體就開始。通過分泌激素,調動血液進入呼吸道的組織中,以增加黏膜組織的的血液供應量。
  • iPhone7P握在手我糾結了,選擇換電池還是換手機?
    但也有人說了,如果手機是老款,與其更換電池不如直接換手機實在。不過,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好物君手裡有一臺電池快歇菜的iPhone 7Plus,所以今天就針對iPhone 7Plus來回答這個問題!,不是因為手機壞了,只是因為電池受到低溫的影響,電池效率有所降低,一旦溫度溫和,電池的效率還是會回復正常的。
  • 一個手機能用幾年,多久需要換一次手機?這裡全都告訴你
    手機在現在社會更新換代的很快,而這些優勝略汰的選擇是相當普遍的,就目前我們所用的手機,不管多麼高端的手機,壽命最高也不會超過三年,然而手機市場更新的速度卻遠遠超過。如果我們想要換手機,大概需要多久呢?因為技術的不斷現金,新推出的手機功能肯定要比自己手中的這個好,除去一些需要滿足自己生活需求的更換手機之外,大概手機多久就會損壞需要我們跟換新機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關注的就是手機零件。手機是由許多零件構成的,所以有時候一個小零件的損壞,都會影響手機的使用。而手機當中最容易損壞的就是電池,手機電池損壞之後,手機就會有相應的影響。算是所有的零件,壽命大概是兩年。
  • 華為鴻蒙系統2.0終於面世 未來手機生態系統或將「換新天」
    可能「麒麟OS」確實不適合作為一個手機系統的名字,在2019年,華為第一次公開承認正在自研系統的時候,其名稱就最終確定為「鴻蒙系統」。雖然鴻蒙系統誕生有一段時間了,並且還在榮耀智慧屏、汽車上得到了應用,但是人們對於其真實性和可靠性一直都保持懷疑,畢竟在這樣一個安卓和IOS二分天下的世界,很難再出現一個競爭者,畢竟強如微軟也只能低頭認輸。
  • 關於移動App「換一換」的發散和思考
    當我們聽音樂,不喜歡這首,可以換一換。當我們不喜歡現在的桌面壁紙,我們可以換一換。人是追求新鮮感的動物,換一換的機制給予整個系統翻篇換血的機會,使得用戶保持對系統的好奇,持續挖掘。三、一般形態的換一換一些內容,加上一個「換一換」的按鈕,點擊就可以更換了,這是基本的形式。
  • 手機系統的發展史
    一直發展到諾基亞可以揣到口袋裡,且隨著價格的降低,人們開始消費手機,開始進入無線通訊時代。然而彩色之後的發展是向觸屏、智能時代的進步。這個時代的代表還是諾基亞的塞班系統系列智慧型手機,同時支持移動數據,讓人們迅速的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而價格更是親民,在當時的一臺塞班智慧型手機售價大概一千上下。
  • 如果蘋果手機真的下架微信和QQ,你會換安卓手機還是換聊天軟體?
    前段時間騰訊對蘋果做出的反「制裁」事件引起了網友的一眾好評,其實歸根到底還是「蘋果稅」問題,蘋果提取30%的分成確實太高了。並且現在正處於美國全面制裁華為的境地,讓大眾對蘋果很是牴觸,紛紛表示騰訊這次為華為出了口氣!
  • 4個原因被找到,這回不用著急換手機啦
    對於這種電池使用年頭過長引起的掉電快,這怪不到蘋果公司,現在的鋰離子電池相比於傳統的鎳氫電池已經做得很好了,無論是在電池活性上還是容量及壽命上,都要比鎳氫電池強上很多倍。但鋰離子電池的也有其自己的壽命,當電池完全充電次數超過500次時其性能就開始下降。
  • 當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做什麼?
    當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做什麼? 例如,我們若思考下面這道題——「假設有一個池塘,裡面有無窮多的水。現有2個空水壺,容積分別為5升和6升。如何只用這2個水壺從池塘裡取得3升的水。」 顯然,此時我們的腦海裡就會出現「先將5/6升的水壺裝滿,然後……」這樣的一段話語。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買5G手機前先看這篇!果粉換iPhone12前碎屏就換品勝屏幕
    今年,5G手機的出貨量迅速增加,佔比也在不斷提高。如今,哪怕是買一部千元機,5G也基本是標配功能。當然,對很多小夥伴來說,5G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概念,實際體驗的經驗也不多。關於5G也有很多誤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5G最讓人關心的幾個問題。1、體驗5G網絡一定要用5G卡嗎?
  • iPhone12信號不好是手機問題,還是運營商的「鍋」?
    最近蘋果剛剛上市iPhone12,想必用戶對它的評價還是五花八門,至今也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答案。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對於買到完好無損的iPhone12的用戶是特別合適的,他們會對這款手機特別滿意,甚至將其稱之為蘋果系列最出色的產品。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只是,如果看問題最後都歸結到人和事上,就難免會出現疏漏。舉個例子,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相比起以前來說,無論是種類還是獲得的途徑,都可以說是只多不少,當中也有很多鼓勵以共情代替懲罰的育兒方式,那麼為什麼孩子受到打擊後作出過激行為的現象會不降反升?
  • 如果手機出現這些情況,說明你的手機該換了,不要猶豫
    手機市場更新換代的速度,可以說是越來越快了,可能你三個月前剛買的,三個月後可能又出新款了。用戶也會隨之換購新機,但也有些用戶並不熱衷於頻繁換手機,一部手機可能會用好幾年。
  • 批判性思維 吃肉還是吃素,這是一個問題
    我要點一個巨無霸,帶很多滷汁的——外加雙份炸薯條。 南希:噁心! 費爾:嗯,你說的對——雙份炸薯條可能是有點多了。 南希:不是……我說的是——肉!還是紅色的肉!你怎麼能吃得下那樣的東西? 費爾: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萊維:你還沒聽說嗎?
  • 牛頓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他的一段語錄概括很全,值得所有人學習!
    說起思考問題,相信每個人的思考問題方式都不一樣,千百個人都有千百種思考的方法。而從思考的方法中,我們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聰明與否。一個不聰明的人,他們思考的問題就會費力費時。一個聰明的人,他們思考的問題,就會很輕鬆,而且不會浪費太多時間。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存在性別和種族偏見現象人臉識別系統通常是專有的並且保密,但是專家說,大多數系統涉及一個多階段過程,該過程通過深度學習對大量數據進行大規模神經網絡訓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在去年年底發布的報告中稱,人臉識別的準確率有了顯著提高,深度神經網絡在識別圖像方面效果明顯。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也許我們換一換思考的角度,就能輕鬆找到答案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此問題困惑了許多人,我們也常常拿這個問題來刁難或是調侃朋友。有的人說,是先有雞再有蛋;有的人說,先有蛋再有雞;也有人說,兩者無謂先後,是互相循環而來的……看來這個問題大家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堅持。那麼,這個問題真的是無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