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樂韻 打開生命研究中的「黑匣子」|U30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文/福布斯中國

人的生命起源於一顆小小的受精卵,從最初的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再到生命的形成,生命研究中有許多神秘的「黑匣子」有待人類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挖掘。

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王樂韻博士在發育生物學領域不斷探索未知難題,在無數次失敗中,一次次重新開始挑戰世界級難題。這也是當下本土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利用中國科研特殊的增量式、漸進式創新的方式,實現國際追趕,並在中國挑戰世界難題,造福人類!

原本對工商管理和機械製造感興趣的王樂韻最終涉足生命科學領域。圖片來源:DR

「我現在的研究大致有三類:第一類研究是動物克隆,該方向的研究可應用於優勢畜牧業大動物的育種,比如像超級奶牛、超級種公豬等,同時克隆技術研究還能用於保護瀕危物種。第二類研究是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該方向研究對於藥物研發以及疾病機制探索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新冠疫苗就需要利用動物模型去做抗體藥物篩選。第三類研究是有關幹細胞應用,利用幹細胞去做器官的再造。」

如果初次接觸,你可能會對王博士的某些課題一頭霧水。比如2018年在業內轟動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與精子結合發育,生出一隻純父源基因組來源的小鼠。「難道這項研究是讓男人生娃?抑或是讓生孩子都沒有男人的事?」答案當然是不,實際上,這是王博士和團隊在做印記基因的研究。

那麼什麼是印記基因呢?儘管大多數來自父母基因的兩個拷貝均能表達,但有一小部分基因帶有「印記」(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它使基因呈現出親本依賴性的差異表達,對個體的生長和發育起到了關鍵的調控作用。

孤雌/孤雄小鼠的突破在於——王博士和團隊用單倍體幹細胞技術來「清洗」印記。而已發現的印記基因中,有很多與嚴重的人類疾病相關,包括精神類疾病(某些自閉症)、代謝類疾病(BWS症候群等),生長發育異常(小胖威利症候群等),這類疾病統稱為「單親二倍化疾病」。該研究也為印記基因疾病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理解視角。這項研究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顛覆傳統生殖理論。

2018年這項研究被國內外頂級期刊和媒體報導並引起廣泛反響。而王樂韻拍攝和署名的研究圖片在Nature雜誌首頁封面置頂多達2周。這項研究也獲得The Scientist雜誌評選的「2018年度科技進步」等多項嘉獎。

從那時候起,儘管王樂韻博士需要出席一些科普和專業學術活動,大多數時間還是呆在熟悉的實驗室裡做實驗。但實驗中的挫折沒有因為他獲得的成績而減少,「這在研究中是常事,每當碰到這個時,滿腦子就是如何解決。從失敗中總結,然後再做一次。」王博士笑道。

不過,王樂韻博士的研究倒有柳暗花明漸入佳境的感覺。2019年王樂韻再接再厲在Cell上發表細胞命運決定(即胎兒和胎盤的決定)起始於2細胞階段受精卵分裂後階段,即生命起始的第一次細胞分裂階段),該成果改變發育生物學教科書傳統觀念,併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份研究為「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等疾病的幹細胞治療的源頭細胞獲取提供重要的技術評價指標。

同年,他以評選結果全A的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也是其所在單位生命科學領域獲得該項目的最年輕的獲選者之一。而這個國家項目對初入科研之路的研究人員來說是業內含金量最高的國家級科研項目。

2020年,王樂韻博士好消息再傳,他發表了一種顯著提高克隆效率文章並申請技術專利,這種技術能大幅度提高克隆效率使得該技術在大動物上的應用轉化變得接近可能,也為大動物育種、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一條有效途徑。按目前市場載有量,每年可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增加約1.4億元,該項目現下正在與多家上市畜牧業公司洽談合作推進落地實施。

一連串的碩果也助力王樂韻博士躋身2020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王博士的成長很普通,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機緣巧合,讓本對工商管理和機械製造感興趣的王博士誤打誤撞的進入了東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理科基地班本碩博連讀專業,在結束東北的四年學習後來到北京中科院跟導師繼續做研究,走上了與當初完全不一樣的路。「當一個領域不讓你討厭,且隨著從事的過程中投入的東西,精力越多,然後你就會覺得這可能是你一個擅長的和你喜歡並願意付出的事。」

研發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王博士自得其樂。加班、連軸轉做實驗在他眼裡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這位經常超時工作的90後博士信念其實挺簡單,「我真正想做的是把技術運用到更多的人身上,讓它們更好的服務人類。這可能需要我不斷提升和提效技術。」 守住初心,簡單純粹,不受外物影響,堅持幾年,總會有收穫。

當被問及給青年研究者的建議,他表示,就是堅持。在短時間內趕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首先一定是更多的付出。其次,要獨立思考,不跟風,要有科學的思維和自由的精神。

「科學是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要不斷努力,發揮優勢,為生命科學研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樂韻正在踐行。

相關焦點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Cyclin B3是一種發現較晚的細胞周期B家族的蛋白,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功能依舊是個未被打開的黑匣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CRISPR技術獲得了Cyclin B3敲除小鼠,發現Cyclin B3在雌性哺乳動物減數分裂中發揮獨特作用。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雖然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中的細胞周期蛋白的種類幾乎一致,但是減數分裂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細胞周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在細胞分裂期,最重要的細胞周期蛋白家族是細胞周期蛋白B家族,該家族成員主要包括Cyclin B1,Cyclin B2,Cyclin B3等。Cyclin B3是一種發現較晚的細胞周期B家族的蛋白,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功能依舊是個未被打開的黑匣子。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建立三維培養系統、繪製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從受精卵著床到第14天原腸胚形成前 人類胚胎發育仍是神秘「黑匣子」 人類受精卵的發育,始於一系列卵裂和形態發生重排,形成囊胚。晚期囊胚包含三個不同的細胞譜系,即上胚層細胞及內胚層細胞和滋養外胚層兩個胚外組織。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土壤動物多樣性...
    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的委託,就「中國科學院土壤動物多樣性監測專項網群落特徵監測平臺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OITC-G190310480)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OITC-G190310480
  • 生命的 「黑匣子」 歲月
    大多數關於地球生命的故事是從5億多年前起頭的。那時,發生了一場叫「寒武紀大爆發」的事件,幾乎所有現存動植物的祖先一下子都如變戲法般地湧現出來。之後,就是一個為人熟悉的故事:魚類、兩棲類、昆蟲、陸生植物繁衍進化,恐龍興衰,最終人類出現……但它僅佔生命歷史的八分之一,其餘時間對於我們仍然是個「黑匣子」。解開「黑匣子」之謎的困難在於,寒武紀之前的生命幾乎沒留下化石痕跡。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誠聘研究組長
    研 究 所 簡 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國家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擁有生物大分子、腦與認知科學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與免疫、核酸生物學兩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蛋白質與多肽藥物和交叉科學兩個重點實驗室。
  • 2020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管理部門招聘6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現公開招聘以下崗位優秀人才:一、招聘崗位、職數及應聘條件(一)招聘崗位1:綜合事務部-網絡安全及保密管理崗1名崗位職責:負責研究所保密相關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相關設備安全策略配置及保密檢查工作;負責研究所網絡安全設備的日常管理、安全策略制定、網絡安全故障排查、系統安全漏洞檢測及加固等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7天之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來解析。   如果能在體外環境下讓人類胚胎繼續發育,並且仍能呈現胚胎在體內發育的結構和進程,將為深入認識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打開更廣闊的局面。
  • 【生涯規劃】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誠聘研究組長
    【生涯規劃】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誠聘研究組長 2020-06-23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6藥明康德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0年優秀大學生雲夏令營通知      一、活動宗旨  為熱愛生命科學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了解和深入科研單位的機會,激發科研興趣,鼓勵和幫助學子們儘早思考和確立學術發展目標,選拔有潛質的優秀學生繼續深造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
    光明日報北京9月24日電(記者齊芳)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哲學所」)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揭牌。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結構演化和反應性能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偉、楊冰與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髙嶷團隊及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谷猛團隊合作,利用原位電鏡,在原子尺度上直接觀察了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反應中的動態演變過程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修購專項儀器設備採購項目中標公告
    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委託,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修購專項儀器設備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OITC-G180300614)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OITC-G180300614
  •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首次在野外拍攝到孟加拉虎活體...
    8月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在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境內的2個紅外相機位點3次拍攝到了野生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這是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野外拍攝到孟加拉虎的活體照片。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20年海洋科學暑期夏令營活動報名通知 為引導和激發青年大學生從事科研的興趣和熱情,零距離體驗感知海洋科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於2020年7月中下旬舉行2020年海洋科學暑期夏令營活動。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60周年發展紀實
    1950年2月3日,中國科學院研究計劃局在北京召開動生物學研究機構調整座談會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並在青島設立海洋生物研究室,從開展海洋生物學研究著手,逐步擴展到海洋科學的全部領域,然後再建立多學科、綜合性的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組建正式列入了中國科學院的議事日程。1950年8月1日,這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歷史將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