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文/福布斯中國
人的生命起源於一顆小小的受精卵,從最初的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再到生命的形成,生命研究中有許多神秘的「黑匣子」有待人類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挖掘。
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王樂韻博士在發育生物學領域不斷探索未知難題,在無數次失敗中,一次次重新開始挑戰世界級難題。這也是當下本土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利用中國科研特殊的增量式、漸進式創新的方式,實現國際追趕,並在中國挑戰世界難題,造福人類!
原本對工商管理和機械製造感興趣的王樂韻最終涉足生命科學領域。圖片來源:DR
「我現在的研究大致有三類:第一類研究是動物克隆,該方向的研究可應用於優勢畜牧業大動物的育種,比如像超級奶牛、超級種公豬等,同時克隆技術研究還能用於保護瀕危物種。第二類研究是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該方向研究對於藥物研發以及疾病機制探索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新冠疫苗就需要利用動物模型去做抗體藥物篩選。第三類研究是有關幹細胞應用,利用幹細胞去做器官的再造。」
如果初次接觸,你可能會對王博士的某些課題一頭霧水。比如2018年在業內轟動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與精子結合發育,生出一隻純父源基因組來源的小鼠。「難道這項研究是讓男人生娃?抑或是讓生孩子都沒有男人的事?」答案當然是不,實際上,這是王博士和團隊在做印記基因的研究。
那麼什麼是印記基因呢?儘管大多數來自父母基因的兩個拷貝均能表達,但有一小部分基因帶有「印記」(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它使基因呈現出親本依賴性的差異表達,對個體的生長和發育起到了關鍵的調控作用。
孤雌/孤雄小鼠的突破在於——王博士和團隊用單倍體幹細胞技術來「清洗」印記。而已發現的印記基因中,有很多與嚴重的人類疾病相關,包括精神類疾病(某些自閉症)、代謝類疾病(BWS症候群等),生長發育異常(小胖威利症候群等),這類疾病統稱為「單親二倍化疾病」。該研究也為印記基因疾病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理解視角。這項研究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顛覆傳統生殖理論。
2018年這項研究被國內外頂級期刊和媒體報導並引起廣泛反響。而王樂韻拍攝和署名的研究圖片在Nature雜誌首頁封面置頂多達2周。這項研究也獲得The Scientist雜誌評選的「2018年度科技進步」等多項嘉獎。
從那時候起,儘管王樂韻博士需要出席一些科普和專業學術活動,大多數時間還是呆在熟悉的實驗室裡做實驗。但實驗中的挫折沒有因為他獲得的成績而減少,「這在研究中是常事,每當碰到這個時,滿腦子就是如何解決。從失敗中總結,然後再做一次。」王博士笑道。
不過,王樂韻博士的研究倒有柳暗花明漸入佳境的感覺。2019年王樂韻再接再厲在Cell上發表細胞命運決定(即胎兒和胎盤的決定)起始於2細胞階段受精卵分裂後階段,即生命起始的第一次細胞分裂階段),該成果改變發育生物學教科書傳統觀念,併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份研究為「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等疾病的幹細胞治療的源頭細胞獲取提供重要的技術評價指標。
同年,他以評選結果全A的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也是其所在單位生命科學領域獲得該項目的最年輕的獲選者之一。而這個國家項目對初入科研之路的研究人員來說是業內含金量最高的國家級科研項目。
2020年,王樂韻博士好消息再傳,他發表了一種顯著提高克隆效率文章並申請技術專利,這種技術能大幅度提高克隆效率使得該技術在大動物上的應用轉化變得接近可能,也為大動物育種、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一條有效途徑。按目前市場載有量,每年可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增加約1.4億元,該項目現下正在與多家上市畜牧業公司洽談合作推進落地實施。
一連串的碩果也助力王樂韻博士躋身2020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王博士的成長很普通,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機緣巧合,讓本對工商管理和機械製造感興趣的王博士誤打誤撞的進入了東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理科基地班本碩博連讀專業,在結束東北的四年學習後來到北京中科院跟導師繼續做研究,走上了與當初完全不一樣的路。「當一個領域不讓你討厭,且隨著從事的過程中投入的東西,精力越多,然後你就會覺得這可能是你一個擅長的和你喜歡並願意付出的事。」
研發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王博士自得其樂。加班、連軸轉做實驗在他眼裡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這位經常超時工作的90後博士信念其實挺簡單,「我真正想做的是把技術運用到更多的人身上,讓它們更好的服務人類。這可能需要我不斷提升和提效技術。」 守住初心,簡單純粹,不受外物影響,堅持幾年,總會有收穫。
當被問及給青年研究者的建議,他表示,就是堅持。在短時間內趕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首先一定是更多的付出。其次,要獨立思考,不跟風,要有科學的思維和自由的精神。
「科學是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要不斷努力,發揮優勢,為生命科學研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樂韻正在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