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第一個大軍閥是袁世凱,在他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而直系中最出名的將領要數吳佩孚了。因為他打戰有勇有謀,所向無敵,有著「常勝將軍」、「秀才將軍」的稱號,甚至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立下赫赫戰功的他,更是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被當成「
中國最強者
」。
1874年,吳佩孚出生在山東蓬萊,因為他出生那晚,其父親夢到了戚繼光,就十分疼愛他,經常「子玉兒子玉兒」的叫個不停。吳佩孚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哥哥叫吳道孚,但是因為身體羸弱,很快就夭折了。按照蓬萊人迷信的說法,吳佩孚具有克兄命,他不甘為人之下,要做老大。後來的事情也證明,吳佩孚不是一般人。
吳佩孚在投奔曹錕後,因表現出眾,多次建立功績,被曹錕視為心腹。在曹錕眼裡,吳佩孚不僅是個熟讀《四書》,計謀多端的秀才,更是一個能徵善戰的戰將。入湘一戰後,他更是完全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逢人就誇耀道:
「子玉是我最大的本錢。」
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時,48歲的吳佩孚任直軍總司令,把張作霖12萬奉軍擊敗在山海關外,赫赫武功讓吳佩孚聲名鵲起。這個有著"一嘴短短的紅鬍子,長臉高額,鼻相很好"的直系軍閥被當成"中國最強者"。更是
在1924年9月8日成為首次亮相美國《時代》雜誌周刊封面的中國人。
可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二次直奉大戰時,一方面是因為己方準備不足,再加上馮玉祥的臨陣倒戈,吳佩孚慘遭失敗,只好率殘軍2000人乘船逃往南方。雖然在浙奉戰爭時曾再次出山,但在北伐鐵蹄之下,吳佩孚的軍隊迅速瓦解,大勢已去的他只好投靠四川的楊森。他在蟄居四川時,曾自撰一副很得意的自輓聯:
「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尤是書生本色。
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進租界,獾院抱甕,真箇解甲歸田。」
1931年,吳佩孚從四川來到北平,此時日本已經兵進東北。在他到達豐臺時,張學良前去迎接。吳佩孚見到張學良第一句就是詢問東北戰況,張學良據實告知。吳佩孚聽到直接大罵說:
「國讎你不報,私仇你不報,你老子的棺材已經豎起來了!」接著又說:「你怕抗日,我幫你抗日。我不是為名為利,我左手拿回東三省,右手交給你,你有仇不報,笑話!笑話!」
張學良在蔣介石嚴令不準抵抗的情況下放棄東北,代人受過,真是有口難辯,從此都不敢見吳佩孚的面。
吳佩孚晚年定居北平,因為思想守舊,不願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對於國際形勢和中國的政治經濟一竅不通,過去想靠著武力統一中國的迷夢也最終破滅了。雖然將軍已老,但是餘威猶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人需要漢奸、傀儡來掩人耳目,建造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而吳佩孚這種曾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煊赫一時的人物,正是他們重點拉攏的對象。
其實早在吳佩孚居住在白帝城的時候,日本人就去找過他,表示願意幫助山炮500門、機槍2000挺、步槍10萬支,以及彈藥被服,並贈銀元100萬元,支持吳佩孚東山再起。但是被吳佩孚以「
中國人家裡的事情,應由中國人自己管
」給拒絕了。在侵華戰爭初期,日軍方面把促使吳佩孚出山看做是日本開展「和平運動」的頭等大事。這項工作使日本當局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資3000萬巨款,然而,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吳佩孚痛恨日本人,堅決反對做漢奸,其愛國之心讓人敬佩,但這也招來了日本人的殺意。1939年11月24日,吳佩孚在吃飯時被骨頭渣傷了牙齒,日本牙醫伊東為其拔牙後仍不見好轉,並且還高燒不退,此後遍請名醫醫治也不見好轉,10天後,日本特務川本芳太郎帶軍醫去給吳佩孚做手術,聲稱這個病必須做手術去膿才會好,結果術後吳佩孚一直陷入昏迷,當晚就斷了氣。
吳佩孚以「四不主義」聞名於世,也就是:
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借外債、不娶妾
。觀其一生,個性堅毅,作戰勇猛,世人稱其為玉帥。全盛時期曾經是為西北軍閥馮玉祥、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領袖,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華人,和張作霖義結金蘭,大罵張學良不抵抗。雖然在直奉戰爭和北伐戰爭後一蹶不振,但其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為世人所敬佩。雖然落魄,但堅決不做賣國賊,實為我輩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