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是1923年創辦的新聞周刊,會對國際問題進行報導與評點,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各國領導人以登上《時代》為榮,我們國家很多領導人也曾登上此周刊。中國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的是吳佩孚,被《時代》描述為中國的最強者,可是建國後的《人*日報》,卻將吳佩孚進行醜化,認為其是鎮壓京漢鐵路的劊子手,破壞工人運動等,那麼真實的吳佩孚是怎樣一個人呢?
諜報英雄
吳佩孚,字子玉,生於1874年,祖籍山東蓬萊,16歲入登州水師營,22歲時候考中秀才,24歲的時候進入淮軍成為聶士成的一名勤務兵。後來偶然的機會被巡警營的郭梁丞看重,被舉薦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年後便進入北洋,任參謀中尉。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清廷表面中立,卻在暗中支持日本,於是從北洋中選拔16名得力的青年軍官,為日軍提供情報。
吳佩孚在為日軍服務期間,因為其出色的情報能力,被認為是有想法的「先生」。隨著日俄戰爭的結束,俄國戰敗,隨後吳佩孚因為屢立奇功,被日本授予一枚六等功勳獎章,這也被後世認定為叛國行為。
此時吳佩孚為一名軍人,服從是軍人的第一要職,這一道理,古今中外都適用。單就這一件事情,不能把吳佩孚當作漢奸來對待。
北洋之星
吳佩孚在完成間諜任務之後,被清政府委派到北洋陸軍第三鎮,由此結識了北洋重臣曹錕。之後吳佩孚官運亨通,扶搖直上,曾被袁世凱授予陸軍中將,後來率軍攻陷西南門戶衡陽,權傾一方。
之後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在得知北洋要逮捕學生之後,認為學生的愛國熱情是情有可原的,公開發表對學生的同情,這和當時北洋大部分的軍閥有極大差別。
之後爆發了直皖戰爭,在此次戰役當中,吳佩孚雖然只是一個師長,但是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深得直系將領賞識,隨後他率領第三師,開進洛陽。之後他在洛陽招兵買馬,籌餉練兵,不到1年的時間,兵力擴展到10萬餘人。
中國最強者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被任命為直系的指揮官,當時奉系入關的兵力達到12萬人,吳佩孚能夠調動的兵力僅為奉系軍的一半,而且裝備差距懸殊。
最後戰役的結果卻是吳佩孚的直系大獲全勝,其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被眾人知曉。戰後吳佩孚虎踞洛陽,擁兵10萬,控制著陝西、山東、河南、四川等地的地盤。從此吳佩孚成為北方最有實力的軍閥,可謂權傾一方。
隨後1924年9月8日,吳佩孚亮相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並稱為中國最強者「(Biggestmanin China)」,當時美國人認為,吳佩孚有可能統一中國。
隨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在戰爭正酣之時,直系將領馮玉祥突然發動兵變,囚禁了總統曹錕,直接推翻了直系政府,進而導致直系的內訌,結果導致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役中全軍覆滅,人生經歷了180度的大轉彎。
之後他先後逃到天津、武漢等地,都被奉軍圍追堵截,當時有人建議吳佩孚進入租界內躲藏,但是他認為堂堂軍人怎麼能讓外國人保護呢?於是拒絕了。
無奈之下,他只好暫時寄居在軍艦之上,躲避了近7個月,直到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邀請吳佩孚出任剿賊總司令,吳佩孚才脫離流亡生涯。
1926年7月,廣州革命政府開始誓師北伐,身處兩湖的吳佩孚成為北伐的頭號目標,之後兵敗,再次開始了逃亡的生涯,輾轉到了四川。1931年應張學良的邀請,離開四川去北平定居,在北平火車站,吳佩孚當面質問張學良,日本發動「九·一八」,東北軍為何不抵抗?當時吳佩孚情緒激動,可見其愛國熱情。
此時日本特務想策反他,雖然此時吳佩孚沒有任何兵權,但是他有愛國的熱情,不為所動,表現出了應有的氣概。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患了牙病,高燒不退,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對吳佩孚我們不能用政治色彩去看他,不能因為某些個人利益,而去妄斷歷史,甚至偽造歷史。董必武先生在 《日本企圖搬新傀儡》中,對吳佩孚進行正面客觀的評價,認為他和其他軍閥截然不同,是位愛國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