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傅立葉變換的由來
關於傅立葉變換,無論是書本還是在網上可以很容易找到關於傅立葉變換的描述,但是大都是些故弄玄虛的文章,太過抽象,儘是一些讓人看了就望而生畏的公式的羅列,讓人很難能夠從感性上得到理解,最近,我偶爾從網上看到一個關於數位訊號處理的電子書籍,是一個叫Steven W. Smith, Ph.D.外國人寫的,寫得非常淺顯,裡面有七章由淺入深地專門講述關於離散信號的傅立葉變換,雖然是英文文檔,我還是硬著頭皮看完了有關傅立葉變換的有關內容,看了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在此把我從中得到的理解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希望很多被傅立葉變換迷惑的朋友能夠得到一點啟發,這電子書籍是免費的,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下來看一下,URL地址是:http://www.dspguide.com/pdfbook.htm
要理解傅立葉變換,確實需要一定的耐心,別一下子想著傅立葉變換是怎麼變換的,當然,也需要一定的高等數學基礎,最基本的是級數變換,其中傅立葉級數變換是傅立葉變換的基礎公式。
二、傅立葉變換的提出
讓我們先看看為什麼會有傅立葉變換?傅立葉是一位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名字,英語原名是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Fourier對熱傳遞很感興趣,於1807年在法國科學學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運用正弦曲線來描述溫度分布,論文裡有個在當時具有爭議性的決斷:任何連續周期信號可以由一組適當的正弦曲線組合而成。當時審查這個論文的人,其中有兩位是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813)和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de Laplace,1749-1827),當拉普拉斯和其它審查者投票通過並要發表這個論文時,拉格朗日堅決反對,在近50年的時間裡,拉格朗日堅持認為傅立葉的方法無法表示帶有稜角的信號,如在方波中出現非連續變化斜率。法國科學學會屈服於拉格朗日的威望,拒絕了傅立葉的工作,幸運的是,傅立葉還有其它事情可忙,他參加了政治運動,隨拿破崙遠徵埃及,法國大革命後因會被推上斷頭臺而一直在逃避。直到拉格朗日死後15年這個論文才被發表出來。
誰是對的呢?拉格朗日是對的:正弦曲線無法組合成一個帶有稜角的信號。但是,我們可以用正弦曲線來非常逼近地表示它,逼近到兩種表示方法不存在能量差別,基於此,傅立葉是對的。
為什麼我們要用正弦曲線來代替原來的曲線呢?如我們也還可以用方波或三角波來代替呀,分解信號的方法是無窮的,但分解信號的目的是為了更加簡單地處理原來的信號。用正餘弦來表示原信號會更加簡單,因為正餘弦擁有原信號所不具有的性質:正弦曲線保真度。一個正弦曲線信號輸入後,輸出的仍是正弦曲線,只有幅度和相位可能發生變化,但是頻率和波的形狀仍是一樣的。且只有正弦曲線才擁有這樣的性質,正因如此我們才不用方波或三角波來表示。
三、傅立葉變換分類
根據原信號的不同類型,我們可以把傅立葉變換分為四種類別:
1
非周期性連續信號
傅立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
2
周期性連續信號
傅立葉級數(Fourier Series)
3
非周期性離散信號
離散時域傅立葉變換(Discrete Time Fourier Transform)
4
周期性離散信號
離散傅立葉變換(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下圖是四種原信號圖例...全文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