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次地震來臨時
為什麼同一個城市有的地方震感強烈
而有的地方震感微弱甚至察覺不到呢?
這就涉及到
震源、震中與震中距
這三個概念
# 震 源 概 念
地震的產生需要釋放大量能量,地震震動的發源處,我們稱之為震源。
震源可以分為天然震源和人工震源兩種類型 。
在天然地震中,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就是震源。
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使大地破裂、樓房倒塌。
除了知道震源是什麼還不夠,地表的破壞往往跟震源深度有關係。
震源深度是從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離。
根據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 淺源地震
震源垂直到地表的距離0—60公裡,簡稱淺震。淺震對構築物威脅最大。
# 中源地震
震源垂直到地表的距離60—300公裡。
# 深源地震
震源垂直到地表的距離在300公裡以上。
對於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越大,波及範圍越小,反之則反。
# 震 中 概 念
震中 -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也稱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通常用經緯度表示。
(上圖A為震源,B為震中)
實際上震中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
震中也有一定範圍,稱為震中區,震中區是地震破壞最強的地區,但我們在地圖上常常用一個點標誌。
(汶川8.0級地震震中示意圖)
# 震 中 距
震中距 - 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
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
震中距的大小,決定了各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的強弱。震中距大則受影響小,震中距小則受影響大。
隨著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
如上圖:A為震中,AB與AC則為震中距。
B離A近,所以震感強、破壞力大。C離A遠,則震感弱、破壞力小。
地表的破壞還跟震中距的遠近有關係,這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另一個因素。
#地方震 | 震中距小於100千米。
#近震 | 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
#遠震 | 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
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
來源:閔行區防震減災科普館、泰山科普
原標題:《【防震減災】地震發生時,為什麼有的地方震感強烈破壞力大而有的地方震感微弱破壞力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