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地震發生時,為什麼有的地方震感強烈破壞力大而有的...

2021-01-09 澎湃新聞

當一次地震來臨時

為什麼同一個城市有的地方震感強烈

而有的地方震感微弱甚至察覺不到呢?

這就涉及到

震源、震中與震中距

這三個概念

# 震 源 概 念

地震的產生需要釋放大量能量,地震震動的發源處,我們稱之為震源。

震源可以分為天然震源和人工震源兩種類型 。

在天然地震中,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就是震源。

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使大地破裂、樓房倒塌。

除了知道震源是什麼還不夠,地表的破壞往往跟震源深度有關係。

震源深度是從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離。

根據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 淺源地震

震源垂直到地表的距離0—60公裡,簡稱淺震。淺震對構築物威脅最大。

# 中源地震

震源垂直到地表的距離60—300公裡。

# 深源地震

震源垂直到地表的距離在300公裡以上。

對於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越大,波及範圍越小,反之則反。

# 震 中 概 念

震中 -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也稱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通常用經緯度表示。

(上圖A為震源,B為震中)

實際上震中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

震中也有一定範圍,稱為震中區,震中區是地震破壞最強的地區,但我們在地圖上常常用一個點標誌。

(汶川8.0級地震震中示意圖)

# 震 中 距

震中距 - 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

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

震中距的大小,決定了各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的強弱。震中距大則受影響小,震中距小則受影響大。

隨著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

如上圖:A為震中,AB與AC則為震中距。

B離A近,所以震感強、破壞力大。C離A遠,則震感弱、破壞力小。

地表的破壞還跟震中距的遠近有關係,這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另一個因素。

#地方震 | 震中距小於100千米。

#近震 | 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

#遠震 | 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

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

來源:閔行區防震減災科普館、泰山科普

原標題:《【防震減災】地震發生時,為什麼有的地方震感強烈破壞力大而有的地方震感微弱破壞力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 防震減災實用科普
    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9.0級地震發生時,正在轉播國會參院決算委員會會議的電視畫面突然中斷,警報響起,電視屏幕立即切換到專用的地震預警畫面,播音員緊急播報地震警報信息:「請小心將要發生的強烈震動。」此時雖然地震已經發生,但地震波尚未襲擊東京。重複呼叫之後,播音員開始播報強烈地震動的影響區域,並提醒居民安全避震。幾十秒鐘之後從電視畫面中可以看出會議現場開始晃動。
  • 開封尉氏縣發生2.7級地震,官方釋疑震感強烈原因
    據河南地震臺網測定:2020年3月8日3時09分,在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北緯34.43度,東經114.1度)發生2.7級地震。  此次地震距離新鄭-太康1號斷裂最近,約為13km。  此次地震距離開封最近,約為44km。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以上。 構造地震對人類的威脅最大,下面介紹的都是與構造地震有關的問題。 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地下的巖層受力時會發生變形。
  • 臺灣6.7級地震為何浙江震感強烈?
    截至今天中午,地震已經造成5人死亡,318人受傷送醫。不少浙江民眾在凌晨感受到了明顯的震感,甚至有人從樓裡跑出來,到車上補覺。  遠在臺灣的地震為什麼在浙江有明顯震感?這樣的地震會不會對浙江產生影響?地震發生後,浙江在線記者趕到了浙江省地震局尋求答案。
  • 臺灣花蓮地震離福建這麼遠,為何震感如此強烈?
    ,因此地震的破壞力和影響範圍必將更大。這也是造成我省民眾普遍震感強烈,且有感的範圍較廣的最主要原因。這也是福州、漳州等幾個處於盆地地形中的城市裡震感更強烈的原因所在。地震局:這次地震不會對我省正常生產生活造成直接影響震後,福建省地震局第一時間發布的儀器地震烈度發布圖直觀展示了此次地震中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影響程度(圖1)。
  • 臺灣地震為何杭州震感強烈?高樓易與地震波產生共振
    截至今天中午,地震已經造成5人死亡,318人受傷送醫。不少浙江民眾在凌晨感受到了明顯的震感,甚至有人從樓裡跑出來,到車上補覺。遠在臺灣的地震為什麼在浙江有明顯震感?這樣的地震會不會對浙江產生影響?地震發生後,浙江在線記者趕到了浙江省地震局尋求答案。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抗震救災工作。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承擔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 太原市尖草坪區發生2.9級地震!部分地區有震感
    太原市尖草坪區發生2.9級地震!部分地區有震感 2020-11-14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川都江堰發生4.1級地震,有網友表示震感強烈
    來源標題:四川都江堰發生4.1級地震,有網友表示震感強烈 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14:48 四川都江堰(103.7,31.1)發生預警震級4.1級的地震,預警中心提前14秒向成都預警,預估烈度2.2度。
  • 為什麼地震後有的地方會長出白毛?千年未解,它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地震後有的地方會長出白毛?千年未解,它到底是什麼?其實,地震後有的地方會長出白毛,最早在公元525年的時候就有記載,南京在那次地震之後地面長出高達兩尺的白毛,而之後的公元548年、788年、832年等不同時間的地震災難,也都出現了類似現象的地震史料記載。
  • 防震減災 珍愛生命 致敬英雄——合肥市六安路小學翠微分校512防災...
    合肥熱線訊 為了增強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應急避險能力,5月11日,合肥市六安路小學翠微分校舉行了「防震減災珍愛生命致敬英雄」少先隊主題活動課。六安路小學翠微分校的中隊輔導員們在疫情與複課這一背景下,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一堂「防災減災」的少先隊活動課,意在使孩子們認識防災減災日,掌握防護自救的技巧,對生命產生敬畏意識,樹立「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價值觀,珍惜生命,關愛健康。知識連結2008年5月12日,一場有著巨大破壞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平度仁兆鎮發生1.8級地震,系板塊運動的正常現象.
    (青島市防震減災信息網截圖)        這次發生在平度仁兆鎮的M1.8級地震,震感非常輕微,只有冷戈莊的個別村民有感覺。地震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說,這次的平度地震是板塊運動的正常現象,市民大可放心,不必太過惶恐。
  • 四川宜賓爆發地震,重慶成都震感強烈,可為什麼重慶從未地震過?
    相信不少朋友都在前兩天有關注過有關於四川省宜賓地區發生的一個地震,這一次的地震足足達到6.2級,可以說是近些年來國內發生的為數不多的大地震之一。就算是遠在湖南或者是重慶還有四川省其他城市也有感受到來自這一次地震的震感,這讓人們回想起了往日那一次讓全國人們為之痛心的汶川大地震。
  • 四川防震減災宣傳報導工作
    No.2藉助新媒平臺網絡宣傳影響全省各級新聞廣電部門發揮傳播優勢,利用全媒體多種渠道展開立體集群化宣傳報導,據統計,僅2018年上半年,全省新媒體共刊發防震避險科普宣傳稿件上千條,覆蓋讀者超過1億人次,其中四川新聞網官微在全國防災減災日當天,開設微博話題「#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吸引全國多地網友、媒體、政務微博和大V參與到話題中進行討論,閱讀數達4878
  • 專家:上海幾乎不可能發生城市直下型地震
    這次震感算強嗎專家:不算,最近20多年上海有強烈震感的地震就兩次,都是附近海域地震引發的 不少上海人對南黃海地震並不陌生,1984年5月21日晚南黃海曾發生6.2級地震。「這次的地震與1984年地震有很大差別,影響也不同。」
  • 魚群暴動跳出水面,臺灣地震波及福建,震感強烈局面穿內褲逃跑!
    地震是自然災害的一種,每年我國都有部分地區會遭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不過話說回來,有些時候動物會比我們提前感知到自然災害的降臨,會做出某些反常的舉動,大家都知道,近日臺灣海峽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就連福建也遭受到了震感。
  • 汶川大地震中的「最牛學校」變身防震減災科普館
    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升級改造四川在線記者 程文雯4月13日,記者從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獲悉,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升級改造項目已於近日開工建設。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位於成都市彭州市通濟鄉白鹿鎮金橋村原白鹿中心小學——即512汶川特大地震後聞名遐邇的「最牛學校」範圍內。該校園和斷橋地震遺址、小魚洞斷橋地震遺址、上書院災後恢復重建等自然與人文遺存,是汶川地震後得到完整保護和極具辨識度的標誌性景觀。升級改造後的白鹿館分為科普廳、影像廳、綜合廳、遺址區和廣場區五部分。
  • 防震減災黑板報內容:預防地震災害小常識
    預防地震災害小常識  地震知識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逐漸積累了巨大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錯動,這就是地震。
  • 美國加州大地震7.1級!波及2500萬人,洛杉磯有強烈震感!
    加州又雙叒發生地震!這次震級竟然達到了7.1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當地時間7月5日晚8:19分發生7.1級地震,洛杉磯地區有明顯震感,目前尚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導。據新華社報導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當地時間4日上午10時許發生6.4級地震,震中位於加州瑟爾斯谷西南方向12公裡處,震源深度10.7公裡。大地震發生後3個多小時內,鄰近區域又發生90多次餘震,震級在2.5級至4.6級之間。美國媒體報導,這是1999年以來加州南部發生的最強地震。所幸,目前沒有關於人員傷亡的報導。
  • 防震減災手抄報: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佔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