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精讀 | 健康大鼠的腦網絡與內源性疼痛抑制受年齡和性別的調控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錢小君 山中麻署

前言

在慢性疼痛患者中,內源性疼痛抑制效率較差。彌散性傷害抑制控制(DNIC)是內源性疼痛抑制的一種形式,是指作用在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傷害刺激,可以抑制脊髓背角及三叉神經尾側核的會聚神經元的傷害性反應,從而減輕另一個部位的疼痛。

女性和老年人DNIC功能受損,這使他們更容易患慢性疼痛。然而,其潛在機制仍不清楚。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在動物身上用辣椒素誘導DNIC,利用行為學測試和靜息態fMRI的方法,來研究衰老和性別對內源性疼痛抑制功能的影響,以及相關的大腦神經環路。

1、DNIC在年輕的雌性大鼠中受損,

在老年大鼠中完全喪失

在大鼠在左前爪注射辣椒素(CAP)誘導DNIC,測試大鼠左後爪的熱痛敏。

與對照組(vehicle)和注射前相比,CAP組的年輕雄性大鼠後爪PWL(PWL,paw 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ies, 縮爪潛伏時間,時間越短,對熱痛越敏感)時間明顯延長,效果從注射後15分鐘開始出現,若以PWL延長到20秒為顯著變化,則該效應持續60min,隨後在注射後的120分鐘內,降回基線水平。(圖A)

與對照組(vehicle)和注射前相比,CAP組的年輕雌性大鼠後爪PWL時間也明顯延長,但維持時間相比雄性大鼠短。雌性大鼠注射CAP後,後爪PWL在注射後的15、30分鐘明顯延長,但之後迅速下降,在90分鐘回到基線水平。(圖B)

而老年的雄性和雌性大鼠,與對照組(vehicle)相比,PWL並無明顯差異。(圖C、D)

圖E和F兩張圖分別比較的是ABCD四張行為學數據(八條PWL折線)的曲線下面積AUC。雙向方差分析two-way ANOVA顯示,年齡和性別會對DNIC造成影響。Post-hoc多組比較結果顯示:注射辣椒素的年輕雄性AUC顯著大於年輕雌性、老年雄性和老年雌性的AUC;年輕雌性的AUC顯著大於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AUC;老年雌性核雄性之間的AUC沒有差異。(圖E)

對照組(vehicle)的AUC與年齡、性別都沒有明顯關係。

2. 辣椒素誘導DNIC後,前扣帶回皮質功能連接

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和年齡與性別相關

由行為學實驗的結果可知,注射辣椒素後30分鐘,年齡/性別對DNIC的作用明顯,所以之後的fMRI實驗結果,使用的是辣椒素誘導DNIC後30-45分鐘的靜息態影像,與基線進行比較。不同時間點的影像可見原文補充材料。

圖A、B示年齡對於所有性別動物誘導DNIC後ACC 功能連接的影響。年輕大鼠以下各腦區與右側前扣帶回皮質(ACC) 功能連接(FC)增多:頂蓋前區前核(APT)、壓後皮層(RS)、深中腦核(DpMe)和被蓋核(Tg)(圖A)。老年動物以下各腦區與右側ACC 功能連接(FC)增多:海馬、中縫核(Rn)、橋腦核(Pn)和PAG(圖B)。

圖C、D示性別對於所有年齡動物誘導DNIC後ACC功能連接的影響。雄性大鼠的以下腦區與右側ACC 功能連接(FC)增多:海馬、PAG和DpMe(圖C)。雌性大鼠的以下腦區與右側ACC 功能連接(FC)增多:RS、Pn、藍斑(LC)、旁巨細胞網狀核(PGi)和巨細胞網狀核(Gi)(圖D)。

A、B、C、D每張圖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示ACC及各功能連接變化明顯(P < 0.05, 0.01, and 0.005.)的相關腦區的位置,下半部分折線圖示功能連接變化明顯(P<0.05)的所有clusters的β值,在誘導DNIC前後的變化情況。

3、辣椒素誘導DNIC後,按年齡與性別分層,

分析ACC功能連接產生的變化

這一部分的研究方法上和之前第二部分相似。但是分組方式不同。圖A、B示年齡對於雌性動物誘導DNIC後ACC 功能連接的影響。相比於老年雌性大鼠,年輕雌性大鼠以下各腦區與右側ACC 功能連接(FC)增多:RS、DpMe、Tg以及與頂葉整合皮層(Pt)和小腦(圖A)。相比於年輕雌性大鼠,老年雌性大鼠以下各腦區與ACC功能連接(FC)增多:海馬、Rn、Pn、PAG、下丘腦(Sub)(圖B)

圖C、D示性別對於年輕動物誘導DNIC後ACC 功能連接的影響。相比於年輕雌性,年輕雄性大鼠以下各腦區與右側ACC 功能連接(FC)增多:海馬、PAG和DpMe(圖C)。相比於年輕雄性,年輕雌性大鼠以下各腦區與右側ACC 功能連接(FC)增多:RS,Pn,LC,PGi,小腦、Pt(圖D)。

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之間的右前扣帶回皮質FC沒有差異。(圖見補充材料)

4、辣椒素誘導DNIC後,按年齡與性別分層,

分析導水管旁灰質功能連接產生的變化

與年輕的(雌性+雄性)大鼠相比,老年的(雌性+雄性)大鼠中導水管旁灰質(PAG)與ACC 的功能連接增加。但是,將老年雄性與年輕雄性大鼠進行比較時,PAG與ACC的功能連接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作者假設,老年雄性在DNIC期間,PAG與大腦其他部分的功能連接會產生變化。於是作者希望研究PAG與老年男性全腦的功能連接。

控制性別,研究年齡和PAG FC的關係:與年輕雄性相比,老年雄性的的以下腦區與PAG功能連接(FC)增多:海馬,APT和RS(圖A)。

控制年齡,研究性別和PAG FC的關係,發現:與老年雌性相比,老年雄性的的以下腦區與PAG功能連接(FC)增多:海馬,RS,Rn,橋腦網狀核(Rt),Pn和LC(圖B)。

老年雄性中的PAG功能連接與年輕雄性和老年雌性都不同,這似乎是老年雄性中的獨特機制。

討論

研究者們根據此次的研究結果,在討論中總結了如圖的DNIC潛在途徑:

DNIC後,功能連接增加腦區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

以ACC和PAG為ROI(感興趣區),箭頭表示它們與幾個大腦區域之間的連通性增加。

年輕雄性:DNIC鎮痛效果最佳,ACC和PAG之間的連接性最強(藍色)。

年輕雌性:DNIC效果較差,似乎是由於各腦區廣泛的功能連接不依賴於PAG(橙色)。

儘管兩性老年組都表現出DNIC鎮痛效果的缺失,但老年雄性在PAG和不包括ACC的幾個腦區(黃色)之間的功能連接增加了;而老年女性則增加ACC、PAG和更多邊緣區域(紫色)之間的功能連接。

ACC,前扣帶回皮層;APT,頂蓋前區前核;DNIC,瀰漫性傷害抑制控制;DpMe,深中腦核;Hipp,海馬;LC,藍斑;PGi,旁巨細胞網狀核;PAG,導水管旁灰質;Pn,橋腦核;Pt,頂葉整合皮層;Rn,中縫核;RS,壓後皮層;Rt,橋腦網狀核;Sub,下丘腦;Tg,被蓋核。

結論

本研究證明了年齡和性別對於疼痛調控相關腦環路的影響,並且研究了老年患者內源性疼痛抑制減弱的機制:年輕雄性有最強的內源性疼痛抑制,前扣帶回皮層-導水管灰質連接性更強。而年輕雌性、老年雄性和老年雌性的疼痛抑制能力,與年輕雄性相比均較弱。研究證明,邊緣系統和廣泛的腦功能連接似乎增強了老年人對疼痛調節缺陷的易感性,而性別可能是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疼痛進展的危險因素。

原始文獻:

APA Da Silva, Joyce T.a,b,*; Tricou, Christinaa; Zhang, Youpinga; Seminowicz, David A.a; Ro, Jin Y.a Brain networks and endogenous pain inhibition are modulated by age and sex in healthy rats, PAIN: June 2020 – Volume 161 – Issue 6 – p 1371-1380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1810

作 者:

錢小君

排 版:

蔣 明

校 審:

方 芳

_

繆長虹

原標題:《文獻精讀 | 健康大鼠的腦網絡與內源性疼痛抑制受年齡和性別的調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作者在AAV (ChR2 (H134R))注入BLA後7-10周,在假手術組或SNI(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的同一大腦切片中,記錄mPFC第5層中成對的PN和PVIN受藍色雷射(473nm,3-5 mW)誘導的最大eEPSC。與假手術組相比,SNI小鼠的eEPSC-PVIN: eEPSC-PN比增加(圖1f),這提示神經損傷增強了對GABA能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輸入,從而介導其對PN的前饋抑制。
  • 腦科學日報:性別差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同情心可抑制生理性疼痛
    Stranger、Meritxell Oliva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性別對不同人類組織中基因表達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9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型組織表達計劃(GTEx,v8)調查了44個人類組織來源的基因表達以及基因表達的遺傳調控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證明性別影響整個人體組織樣本的基因表達水平和細胞組成。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利用超小型治療性納米顆粒靶向腦轉移!特別是,通過與商業臨床MRI造影劑的比較報告了AGuIX納米顆粒對腦轉移瘤的檢測和表徵的診斷價值。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研究人員提供了對患者給藥後2小時(以及在全腦RT第一次療程前2小時)和給藥納米顆粒後長達1周獲得的所有四種類型的腦轉移瘤中治療性納米顆粒濃度的定量測量結果。初步結果表明,在患者體內靜脈注射基於Gd的納米顆粒可有效增強患者不同類型的腦轉移。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用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LPBN穀氨酸神經元則在正常小鼠也產生神經病理性痛的行為反應,而光遺傳學抑制LPBN穀氨酸能神經元則對急性的生理性疼痛和慢性的神經病理性疼痛都能阻斷。有意思的是,光遺傳學激活GABA能神經元(只佔整體LPBN神經元的10%)選擇性抑制神經病理性痛,但不影響生理性疼痛。而抑制了LPBN的GABA能神經元則在正常小鼠也產生神經病理性疼痛樣反應。
  • 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
    原標題: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通訊員楊金 記者宋黎勝)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的聯合團隊,成功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並揭示催產素不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還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情感行為。
  • 腦科學文獻導讀69期:疼痛中,為何男女不同?多篇研究給了解答
    頂刊導讀目錄1,疼痛的性別背景2,丘腦底核刺激對帕金森病疼痛症狀的性別特異性作用3,kappa阿片肽受體抑制脊髓背角中潛在的術後疼痛敏化時的性別差異4,慢性腰背痛的性別和年齡特異性遺傳學分析1,疼痛的性別背景期刊:Health
  •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研究為解析催產素相關的中樞行為或疾病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見解,為操控內分泌神經元和研究其外周與中樞功能提供了新的技術策略和思路。  這項工作於近日刊發在國際知名期刊《神經元》(Neuron)上,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博士後張斌和博士研究生邱禮耀,共同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高志華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安安教授。
  • 我國科學家揭示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研究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我們的情感行為。  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網—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11月19日,《神經元》在線發表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合作成果。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 「HNS在教科書中有經典的描述,本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對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HNS在教科書中有經典的描述,本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對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段樹民介紹說,通過高分辨全腦追蹤和精細解析,他們發現下丘腦內分泌神經元一些突起並不是直接投射到垂體,而是繞行投射到腦內一些情感調控的腦區。用光遺傳學方法特異刺激這些繞行的投射纖維,則對動物的社交行為產生調控作用。
  • Nature | 生長素響應的轉錄抑制調控網絡
    ,所有A型ARF基因座上均幾乎不存在H3K27me3,而存在H3K4me3,並且這些基因座大多具有可及性調控區域。這種染色質構型使A型ARF基因座在不同組織和發育階段可以被主動轉錄。對候選基因的調控網絡分析表明,單個A型ARFs基因座可能受特定子集的轉錄調節因子調控。有趣的是,瞬時轉化和表達分析表明,這些轉錄因子大多數情況下抑制編碼A型ARFs的基因的轉錄。該研究還通過A型ARFs調控因子的突變驗證了這些調節因子的抑制作用及其組織特異性調控模式。此外,A型ARFs調控網絡的單一基因突變會顯著影響生長素依賴性的植物發育響應,進一步證明了該調控網絡各個節點的功能重要性。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腦科學日報: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研究者Maki表示,當大鼠的睡眠周期或計劃發生異常時,其血壓就會增加,即使當其睡眠周期回歸至正常時,其機體血壓依然會維持升高水平,這就表明,功能失調的睡眠或會一段時間內損傷機體健康。
  • NBR經典文獻解讀:焦慮個體的靜息態腦網絡功能連接性研究
    病理性焦慮會損耗精力,限制認知效率並損害日常功能和生活質量。儘管先前研究已經在焦慮個體中觀察到了功能性大腦網絡內或網絡間的特徵性改變,鑑於焦慮症的異質性以及焦慮症的不同研究結果中存在不一致的腦功能網絡差異,使得探究確定焦慮症中改變的腦功能網絡的共同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 腦科學日報:調控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舒緩音樂可減輕術後疼痛
    陽離子-氯離子共轉運蛋白參與了調節細胞體積,調節神經元細胞內部氯離子濃度和神經元的興奮性,承擔腎小管的重吸收等重要生理過程。根據轉運離子種類的不同,陽離子-氯離子共轉運蛋白可以分為三類:鈉鉀氯共轉運蛋白(NKCC)、鈉氯共轉運蛋白(NCC)和鉀氯共轉運蛋白(KCC)。KCC2的突變會導致抑制性神經元內Cl-濃度升高,抑制性神經元易於去極化而引發動作電位持續發放,誘導癲癇發作。
  • 文獻精讀 | 背根神經節巨噬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持續
    巨噬細胞Fas誘導凋亡(MAFIA)轉基因小鼠在CSF1R啟動子的調控下表達一個自殺基因(Fas),該基因在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特異表達,用FK結合蛋白二聚體AP20187(AP)可以激發巨噬細胞的凋亡。AP在MAFIA小鼠中不能透過血腦屏障,因而這種方法可以選擇性地殺傷巨噬細胞。
  • 文獻精讀 | 人類全麻後意識及認知能力的恢復
    聯合三個研究中心對30名健康志願者進行3小時臨床劑量的異氟醚麻醉,比對麻醉前基線水平以及意識恢復後3小時內每30分鐘進行的認知測試結果。同時設立30名健康志願者組成無麻醉幹預的對照組。12341234志願者年齡範圍:27 (± 4.5)歲,接受的認知測試共6項:精神運動警覺測試(PVT)/運動實踐MP/數字符號替換測試DSST/ /分形測試(Nbck)/視覺對象學習測試(VOLT)/抽象匹配(AM)。測試順序隨機。一組認知測試持續15-25分鐘,同時採集腦電。
  • 腦科學頂刊導讀73期|100多年了,左右大腦的不對稱性依然備受關注
    這一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重新出現,使我們了解到腦和行為的左右側差異存在於整個動物王國中,並且在感覺、認知和運動效率方面得到了許多突破。許多物種在遺傳學上的偏側化研究開始於 Nodal 級聯中基因的不對稱表達模式,這為後來針對遺傳、環境和表觀遺傳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的研究創造了條件。這些基因表達特性在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發生作用,並能夠在不同物種中引起神經網絡的不對稱性。
  • 段樹民團隊2020年連續在Neuron、elife和Glia等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用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LPBN穀氨酸神經元則在正常小鼠也產生神經病理性痛的行為反應,而光遺傳學抑制LPBN穀氨酸能神經元則對急性的生理性疼痛和慢性的神經病理性疼痛都能阻斷。有意思的是,光遺傳學激活GABA能神經元(只佔整體LPBN神經元的10%)選擇性抑制神經病理性痛,但不影響生理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