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周刊網站9月19日發表了題為《科學之都北京》的報導稱,北京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排名是根據由獨立研究人員挑選的82種優質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決定的。相關內容摘編如下:
5年前朱東強從南京來到北京時,他照例和以前的同事聯合申請科研撥款,每年夏天跋涉1000公裡南下討論科研想法。
朱東強曾是南京大學的環境化學教授,該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地球和環境科學研究機構之一,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吸引了他,因為這裡資源豐富、傑出科學家集中、地處中國首都且能提供終身教授職位。
於是,朱教授來到了中國的科研中心。北京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排名是根據由獨立研究人員挑選的82種優質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決定的。上海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五,北京和上海兩地研究人員的協作還使它們成為「自然指數」中科研合作產出最高的城市組合。2019年,這兩個城市的雙邊協作得分(它們的合著文章總和)比排名第二的城市組合紐約和波士頓高出50%以上。
至少6個世紀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之都。它在當代中國科學領域的主導地位是中央計劃的結果:有意地將資金、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和設施集中於此。
科研活動的集中在位於北京西北部的海澱區最為明顯。這裡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還有中國科學院的幾十家研究所。海澱的中小學校據說是北京乃至是全國最好的,這對懷有工作調動願望的頂尖科學家富有吸引力,只要他們負擔得起飛漲的房價。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一些最有成果的化學實驗室距離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只有步行15分鐘的路程。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催生了同樣位於海澱區的中關村高新技術區,谷歌、微軟、IBM、索尼、英特爾、摩託羅拉和愛立信等跨國公司都在這裡設有研究中心。
中國兩大科研中心北京和上海的人均研發投入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中國第三大科研城市南京的情況亦是如此,它總體排名第八,在化學領域排名第三,在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排名第四。中科院的存在是影響中國三大科研城市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北京,這裡雲集了中科院的眾多研究機構。
由於北京和上海眾多教育科研機構的聲望,中國最有才華的學者往往先在這些地方學習,畢業後回到原籍城市擔任學術職務。復旦大學研究科學政策的唐莉教授說,年輕科學家通常會與以前的博士生導師合作發表文章,因此北京和上海能夠始終保持科研產出優勢。她還說,中國的大型科研項目往往需要多個實驗室共同申請。這也促進了跨城市合作,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其他中國科研中心之間的合作。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史冬波說,海歸也促進了這些主要科研中心之間的城市合作。
唐莉表示,中國應該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撥款來鼓勵國內國際合作。但是,就「自然指數」裡的科研產出而言,北京各研究機構在中國國內的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合作成果遠遠超過與美國研究機構的合作。2019年,在北京的十大國際合作中,北京與美方城市的7個組合平均各自合寫了80篇「自然指數」文章,而排名前十的北京內部組合平均各自合寫了287篇。北京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第一地位似乎能坐穩相當長一段時間。
資料圖片:2017年至201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實驗室中進行了歷時370天的「月宮365」實驗,刷新了人類密閉生存的世界紀錄。(法新社)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