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如何評價?我突然想起方舟子曾經在牛頓誕辰346周年發了一個短動態文字: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其實這是人類群體中心化文明思維的慣性,即一個群體的共識必然是中心化的,在這種思維慣性下,不僅古代有「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說法,現代也有很多人,如方舟子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天不生牛頓萬古長如夜。
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對,但是人類文明是向前發展的,並且還會在積累到一定階段發生質變。
從基因熵減信息到符號熵減信息,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文字的誕生是最重要標誌,沒有文字就不是文明這個判斷沒任何問題。
符號信息實際上已經徹底超越了基因信息,不再需要基因信息就可以起作用,起到驅動熵減的作用。熵減加速不再看基因信息,所以人類社會的進化速度,其實並不是看基因,更是看符號信息。
不再需要基因信息的符號信息起熵減作用,標誌就是人工智慧的出現,區塊鏈技術的出現也意味著共識不再從基因信息產生,而是只需符號信息中產生。這是一個「飛躍」,去中心化共識產生了。
去中心化共識的產生,意味著將來也一定會誕生一類全新的人類群體結構文明,那就是「去中心化文明」。
去中心化文明時代,像方舟子說的天不生牛頓萬古長如夜的說法,只能成為古代儒生們推崇孔子並且神話中心人物這樣的「笑話」。
中心化文明的特徵,就是神話中心化人物。去中心化文明的特徵,神話的不是中心化人物、思想,而是神話去中心化結構本身,如共識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