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溫水煮青蛙

2021-01-21 盧侃侃
持續行動打卡 023/365

什麼是溫水煮青蛙,我們先來看看度娘的解釋

一個安逸的環境中,人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迷惑,最終導致消沉、放縱和墮落。由於這個過程是一點一點的變化,讓人在不易察覺中完成了整個蛻變,待醒悟過來卻為時已晚。相反,如果將人突然從「天堂」扔到「地獄」,由於落差極大,人的反應也非常強烈,從而迅速做出選擇,不至於最終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度娘解釋的很直白,一看就明白,今天為什麼要寫溫水煮青蛙,也是源自自身,對自身的一個反省。

最近一年工作,一直比較安逸,在一年中,就這樣渾渾噩噩的走過了一年,昨天和朋友一起吃飯時,朋友們都在說去年一年做了什麼,事業上有哪些收穫,去了哪些地方,學習什麼東西。

聽著他們的述說,才發現自己去年一年什麼都沒有幹,當自己去說時,腦子裡沒有一件事情能感到很有成就的,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在溫水中待的時間太長了,自己就快成那個被煮熟的青蛙了。

現在回想起來,一身的冷汗,人生路才開始,就已經是這種狀態,那以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就這樣走過後半生。心裡有太多的不甘。

今天和死黨電話進行了溝通,關於溫水煮青蛙的話題。

他對我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就行犀利的剖析。

總結一句話就是,我目前在自己心理舒適區生活的太爽了,不願意走出舒適區,也根本不會考慮其他因素,現在也沒有動力和野心去做想做的事情。

死黨一再告誡我,現在一定要走出自己舒適區,當你意識到危險時,想脫離時,你都沒有能力出來了。

要有危機意識,等沒有能力跳出來時,一切為時已晚。

相關焦點

  • 熟青蛙什麼意思什麼梗? 溫水煮青蛙的進階版了解一下
    熟青蛙什麼意思什麼梗? 溫水煮青蛙的進階版了解一下時間:2020-03-20 14:2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熟青蛙什麼意思什麼梗? 溫水煮青蛙的進階版了解一下 環境再惡劣也不知道,無知無覺,不會掙扎的人。 溫水煮青蛙的進階版。
  • 畢業了飢不擇食,找關係進了某化工廠,開始了6年溫水煮青蛙日子
    畢業了飢不擇食,找關係進了某化工廠,開始了6年溫水煮青蛙的日子。為什麼說溫水煮青蛙,因為由於效益還行,工資有保障,捨不得那些工資,只能忍受。哪裡不好,一個安全問題,二個健康問題,三個前途問題,四個與社會脫節問題。像安全問題,就說一次事故,那次我正好在100米外有掩體地方,若15米以內,我正好路過或者進去裡面,就呵呵了,幸好那次事故沒有傷亡。
  • 男子實踐溫水煮青蛙,青蛙並沒有死在溫水中,而是靠笨辦法逃生
    小時候都在課文當中學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由於一開始青蛙呆在比較安逸的環境中,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到來。隨著溫度的升高,青蛙已經失去了掙扎的能力,最後死在了溫水當中。
  • 溫水煮青蛙,你中招了嗎?
    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們被溫水煮青蛙了…當下的工作、生活,讓我們失去了鬥志,忘記了自己是否還有夢想。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們像鍋裡青蛙,興奮、好奇,遊來遊去!一段時間後,我們變得慵懶,安然享受著目前的生活,渾然不覺水溫已經升高了!慢慢地,我們有些緊迫感,因為水溫已經讓我們感到不適,甚至被燙傷了。
  • 「溫水煮青蛙」「鴕鳥心態」不要侮辱青蛙跟鴕鳥的智商!
    人類自從有文字以來,一些謬誤流傳甚廣,不是侮辱了人的智商,是侮辱了青蛙跟鴕鳥的智慧,看動物不跟人類說話,就惡毒攻擊!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人強加給動物的,動物沒有如此蠢!1、溫水煮青蛙流傳甚廣的故事:"溫水煮青蛙"說是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 溫水煮青蛙到底會發生什麼?科學家直接實驗,網友:還是人嗎?
    2020-11-23 20:15:47 來源: 理財格上 舉報   溫水煮青蛙到底會發生什麼
  • 生活隨筆:我與青蛙說說心裡話
    此時,我想起了老婆說過的一句話,「想找個白馬王子,最後卻找了個青蛙」,奧!對了,我和青蛙是有緣分的,我就去找青蛙說說心裡話吧。我知道,夏天雨後的夜晚,青蛙叫的最歡,今晚不就是最佳時機嗎?我決定去找它。我走到離池塘遠遠的地方,就聽到青蛙洪亮的叫聲:呱、呱、呱、呱。叫聲彼此呼應,此起彼伏。匯成一片大合唱,如果你屏住呼吸,豎起耳朵,仔細聽會發現,青蛙的合唱有一定規律,並非各自亂唱,有領唱、合唱、齊唱、伴唱等,一般採用合唱的形式。現在的聲音就是合唱。
  • 用溫水煮青蛙,青蛙最後會被活生生的熱死嗎?
    我們習慣了聽別人說溫水煮青蛙會把青蛙煮熟的說法,可是這是真的嗎?有沒有人做過實驗?溫水煮青蛙的著名故事,被很多人引用過。大意是這樣的: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
  • 溫水煮青蛙,青蛙到底會不會死?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吧!「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的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而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緩慢加熱(每分鐘上升0.2攝氏度),結果就不一樣了。
  • 備胎溫水煮青蛙式追求法,屢屢失敗,原來少了這一招
    首先是溫水煮青蛙。 這一招的重點如何完美展現自己帶給對方的驚喜。 確保第一步溫水煮青蛙的成效,需要檢驗,檢驗時間距離溫水煮青蛙開始時間最短不低於21天,因為要讓他習慣你的存在。
  • 三連勝、西部第八,可是溫水煮青蛙式勝利能幫馬刺走多遠?
    所以現在的馬刺更需要溫水煮青蛙式的勝利,他們與對手磨到最後,就像一隻狡猾的狐狸一樣,一旦年輕的球隊在最後時刻抓不住機會,馬刺就會收割比賽。我們很難想像,在目前進行的9場比賽中,馬刺的投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進攻籃板、防守籃板、得分都不如對手,可見馬刺能夠取得5勝4負的成績實在有些艱難。
  • 溫水煮青蛙的時候,青蛙會坐以待斃嗎?一起來看看
    提起青蛙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了,而且關於這個小傢伙的故事也知道的不在少數。在我們的小學一年級課本裡,有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叫做小小蝌蚪找媽媽,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路程中,然後慢慢的就變成了小青蛙,並且能夠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這個故事就告訴青蛙生長過程的一些科學知識,於是我們就知道了,蝌蚪在長大以後怎麼能夠變成青蛙的,意思是青蛙到了生育的時候,就能夠生產出很多很多的卵,然後把這些卵就產在了水中,好讓它成為蝌蚪,最後能夠孵出蝌蚪的並不是太多,而能夠生存下來的更是很少了
  • 一頓水煮魚吃出寄生蟲病 蟲長一釐米 能在體內遊走
    新華報業網訊 魚片、黃鱔、青蛙,如今這些都成了大家口中的美味。可是,22歲的林小姐自從吃了水煮魚片後,身體突發怪病。先是渾身無力,接著皮膚起疹子,最後高燒不退。經過破案式的排查,結果,竟然是躲藏在未煮熟魚片裡的寄生蟲跑進了體內,四處遊走,興風作浪。
  • 人生莫如溫水煮青蛙,青蛙死於水沸之時,而你「死」於30歲之前
    都說電影是生活的精簡版,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與電影中林思齊爸爸說的一樣,包括青風在內,現實中也有很多人也和林思齊一樣,自身馬上快30歲了,卻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後將會面臨怎樣的責任,還在每天渾渾噩噩的混日子,直到30歲時,才如水中的青蛙一樣被沸水驚醒。
  • 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青蛙和女教師的結果均出乎意料
    「溫水煮青蛙」的著名故事,被很多人引用過。大意是這樣的: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熱死。青蛙真的有那麼蠢嗎?
  • 溫水煮青蛙,你現在是否就處於這樣一個環境之中?
    「溫水煮青蛙」的由來:「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 「溫水煮青蛙」的謬論,美國教授為何能欺騙所有的人!
    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實驗大概操作流程:把青蛙放在溫水裡,然後逐步加熱。當溫度達到青蛙所能承受的極限時,青蛙想跳出來,但是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這個實驗告訴人們舒適的環境容易滋生惰性,用中國古話來說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 什麼是水煮蜜蠟,其原理是什麼?
    在蜜蠟各種品類中,滿蜜的雞油黃蜜蠟、雞油紅蜜蠟、白蠟它們的價格以及收藏價值都要比普通蜜蠟高很多,正因此類蜜蠟極受歡迎,關於作假手段也是層出不窮,其中水煮蜜蠟就是專門來造假滿蜜蜜蠟的。水煮蜜蠟就是採用金珀或是金絞蜜這類蠟質不滿實的,將其在專業的高壓容器和溶液中進行水煮,沸點達到200度時,溶液開始沸騰,產生的微小氣泡滲入到金珀、金絞蜜中。商家就用此方法來製造滿蜜的蜜蠟,從而來賣高價。水煮後的蜜蠟看起來是蠟質滿實,長時間佩戴後會逐漸發虛,變得暗淡無光。
  • 子禹:大盤在醞釀什麼 像極了溫水煮青蛙
  • 隨筆寫乾坤,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員的隨筆啟人心智
    今之隨筆,雖然不拘長短,卻需要有足夠的見識、學問、才情;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念妙筆寫來,或闡主張抒情感,或笞時弊斥奸佞,或犀利諷刺,或溫婉囑告。正因如此,隨筆成為眾人喜愛的一種文體,無論報紙雜誌還是網絡新媒體,多有刊登,讀來既方便快捷,又怡情獲益。究其淵源,它們都來自漢魏以降的筆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