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的由來:
「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緩慢加熱(每分鐘上升0.2攝氏度),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在優越的環境自己也要隨時保持警惕否則可能會樂極生悲,在對待對手或者要有目的性的達成某件事物時,如果不掌握方法便魯莽行事反而不容易成功,可以先採用諸如此類的類似方法麻痺對方,這樣成功率將會更高。
反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有很多人都處於一個心理學中稱之為「」舒適區」的環境之中,在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相處,做著熟悉的事。慢慢的在這種舒適的環境之中,丟棄了夢想,沒有了目標,失去了動力。從此人生不再有奮鬥二字,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當然個人的主觀意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真正的衰老或者說頹廢,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從自我放棄的那一刻開始的。自我放棄,不再堅持去做一件事,不再自律,開始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放縱自己的行為,以至於最後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從此我們不再是那個曾經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