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獨屬我國南部沿海的颱風,咋一不小心就去了東北?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颱風中心登陸或途經東北的颱風大約10個左右,也就是說平均一年登陸0.5個,而今年卻接連登陸3個,確實異常。
9月8日早間,今年第10號颱風「海神」穿過朝鮮半島後登陸吉林。至此,這已是8月下旬以來,連續第3個登陸東北的颱風,當地持續遭受狂風暴雨。
包括此前的「巴威」、「美莎克」,這3個颱風強度很大,其中「海神」更是一度達到超強颱風級(17級),這些颱風是否會將海上的能量耗盡,導致9月颱風減少?
副高異常偏北
導致颱風向北
颱風要想登陸東北確實不易,但今年8月,副高的異常恰好滿足了條件。另外,今年7月中旬的長江暴雨也是副高異常導致。
回顧8月下旬以來3個颱風的路徑,確實有些「跑偏」了。
第8號颱風「巴威」和第9號颱風「美莎克」分別在8月21日、28日生成,隨後馬不停蹄朝偏北方向移動。而9月1日生成的第10號颱風「海神」,初期向西朝福建、浙江方向移動,但在3日忽然轉西北方向,再到後來偏北。
那颱風為什麼像事先說好了,直奔東北?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梁巧倩解釋,最根本的原因是今年8月下旬,副高出現異常。
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且暖性深厚的行星尺度系統,其位置和強度隨著季節發生變化,其脊線4月位於北緯18度左右的南海—西北太平洋一帶,到6月北跳越過北緯20度,並於7月底—8月,北上至北緯30度以北。
副高的位置和南北移動是影響我國天氣的關鍵,包括華南汛期、江淮梅雨等,副高都是一個主要的影響系統,比如今年7月中旬的長江暴雨也是副高異常導致。
颱風的位置和移動與副高密切相關,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多在副高南側形成,並受副高氣流牽引移動。副高的氣流在北半球是順時針旋轉,因此颱風在副高南側一般向西或西北方向呈弧形移動,並且在西脊點附近開始拐彎。
西脊點展示副高最西端的範圍,因此從示意圖看,副高正常情況下呈橢圓形。颱風移動到西脊點附近後,副高氣流方向由東南轉向東北,因此颱風也在西脊點附近拐彎,向東北方向移動。
一般8月下旬,副高脊線大致在北緯30度附近,如果副高較強向西延伸進入我國,颱風就在福建、浙江一帶登陸;如果副高正常,則會在西脊點轉彎奔向日本方向。
因此,颱風要想登陸東北確實不易,但今年8月,副高的異常恰好滿足了條件。
「副高除了緯度變化外,自身形態也有變化。」梁巧倩介紹,今年8月下旬西北太平洋副高偏強,也就是西端脊線南北偏強,尤其是我國東北到日本一帶,相比歷史平均值500hPa高度場有較大的正距平,西脊點則較常年變化不大,所以從形態上看,副高西側不再呈圓弧形,而是呈方形塊狀,也被稱為「方頭副高」。
因此,颱風沿副高南側移動到西脊點附近後,由於是方頭副高,到達拐點後就不是轉向東北,而是向偏北方向移動。
縱觀這3個颱風,「海神」的路徑最能展現這樣的異常。「海神」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後,先沿副高南側向西移動,隨後慢慢向西北移動,呈弧形,到北緯23度左右發生明顯拐彎,向西偏北方向移動,隨後直奔朝鮮半島。
西風槽延伸
添北上動力
西風槽向南延伸,導致東側西南氣流的北分量加大,與「方頭副高」西脊線的偏北氣流一起,合力引導颱風北上。
除副高外,梁巧倩說,西風槽此次也要對颱風的跑偏「負責」。
在北半球副高北側的中高緯度地區,高空盛行西風氣流,也就是西風帶。西風氣流中常常產生波動,形成槽(低壓)和脊(高壓),其中槽一般被稱為「西風槽」,並在地圖上用槽線標識其位置。
西風槽前(在北半球位於槽線東側)盛行西南氣流,西側則盛行西北氣流,形態上看類似向南凸出的圓弧,一般8月下旬(氣候平均態)在我國東北到華北一帶呈東北—西南走向高空500hPa維持一個西風槽。
今年8月下旬,西風槽較常年有所西退,位於內蒙中東部,西風槽向南延伸,經向度加大。
平常西風槽東側整體是西南氣流,與副高北側的西南氣流一致,二者之間相當於形成一個颱風通道。但現在西風槽向南延伸,導致東側西南氣流的北分量加大,與「方頭副高」西脊線的偏北氣流一起,合力引導颱風北上。
另外,西風槽屬於低壓系統,颱風也是低壓系統,而副高是高壓系統,同類相近,颱風到達西風槽氣流附近後,會向其靠近。從此前的雲圖上也能看出,颱風到達朝鮮半島附近後,開始呈現大範圍雲系,就是融入了西風系統裡。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3個颱風登陸朝鮮半島附近後,並沒有朝東北方向轉彎,而是繼續一路向北進入東三省。
雖然副高和西風槽從方向上為颱風創造了北上的條件,但颱風能從北緯20度左右位置奔襲千裡登陸東北,還必須達到一定強度。
這一方面得益於我國東部海域海溫較高,颱風一路北上不斷獲得能量增強;另一方面,則是颱風「幸運」地在海上移動。因為導致颱風強度快速減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地形摩擦,今年8月下旬的這幾個颱風都恰好是在海上一路向北,完美避開了地形摩擦的不利因素,持續增強,「海神」更是一度達到超強颱風級別,成為今年以來的「風王」。
總結來說,就是8月下旬以來,副高異常偏強、西風槽位置偏西且南伸增加北分量,給颱風帶來了北上的牽引力,同時海溫較高、未受地形影響,最終造成3個颱風以較強強度連續登陸東北。這也創下了我國有氣象監測以來,颱風連續3次登陸東北的紀錄。
廣東今年颱風少
9月預計有兩個
據統計,常年平均登陸廣東的颱風約3到4個,今年來只有2個,偏少。廣東人對颱風的感情複雜,想它來降溫,又怕它亂來。
與被颱風肆虐的東北相比,廣東卻顯得靜悄悄,只有偶爾出現的雷雨打破平靜,帶來些許降溫。
有網友就提出疑問:這3個如此強的颱風,會不會把海上的能量都消耗殆盡,導致9月來廣東的颱風減少?
梁巧倩表示沒有「消耗完」這一說法,基本不會影響9月的颱風生成。最多說颱風過後,海水上翻使得海溫暫降,但海溫上來後依舊能量充足。
並且由於此前幾個颱風的路徑不同,大原則上不會對登陸廣東颱風的生成產生影響。且颱風的生成受多種因素影響,有其自身發生發展的活躍期和間歇期。
說到登陸廣東,廣東人對颱風的感情確實很複雜,想它來降溫,又怕它亂來。那現在進入9月,是否還有登陸廣東的颱風?
「根據目前的研判,還會有1—2個颱風登陸或影響廣東。」梁巧倩表示,據統計數據,常年平均登陸廣東的颱風約3到4個,今年以來只有2個,數量是偏少的。而目前的最新資料顯示,9月中旬在南海到西北太平洋一帶,熱帶輻合帶較大可能將趨於活躍,「但能不能生長出熱帶擾動還不確定,需要繼續監測。」
其實,進入9月,之後的颱風通常稱為秋颱風,由於受副高不穩定和冷空氣的影響,颱風強度和路徑都具有善變的特點。
根據中央氣象臺公開數據,自1949年以來的71年間,颱風強度排行前20名中,11個是秋颱風,8個是夏颱風,並且強度最強的為秋颱風,其中強度前7名中,有5個是秋颱風。因此,秋颱風的強度不容小覷。
為何秋颱風更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秋颱風大多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海溫高,距離陸地遠,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時間;另外,秋颱風的路徑相對偏南,低緯度的海溫更高,強度容易達到較高級別。
而在路徑方面,由於進入秋季以後,影響熱帶氣旋路徑的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颱風的移動路徑也較夏季向偏南方向調整。統計數據顯示,秋颱風在我國的登陸點主要集中在廣東、海南、福建、臺灣,其中在廣東又最多,71年間有68個秋颱風登陸。
另外,秋颱風的移動路徑也容易多變。因為西風帶系統、副熱帶高壓等處於博弈狀態,導致颱風移動路徑和強度多變。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通訊員 王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