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Al-Li-Cu基合金的相變和強化機理研究還不深入,本文確定了新型Al-Li-Cu合金AA2070在250°C-450°C溫度範圍內的主要強化沉澱相演變,發現動態回復是溫度低於450°C時的主要軟化機制,構建了偽加工圖確定最佳工藝,為製造出經濟便捷的鋁合金材料提供了參考。
鋁鋰(Al-Li)合金因其低密度,高模量,高比強度和良好的耐腐蝕性而備受交通運輸行業,尤其是航空航天行業的關注。早期的Al-Li合金通常具有較高的鋰含量(超過2wt%)。鋁鋰合金的應用由於其低的斷裂韌性,差的延展性和可成形性,特別是機械性能的各向異性而受到限制。在最近開發的第三代Al-Li合金中,Li含量已降至2wt%以下,並且其他合金元素也經過優化得以改善其機械性能。除Li外,Cu是添加到Al-Li基合金中以形成強化析出相的主要合金元素,包括T1(Al2CuLi)和'(Al2Cu)相。但對新開發的Al-Li-Cu基合金的相變和強化機理仍知之甚少。對不同初始微觀結構的Al-Li-Cu合金的熱變形行為關注有限。
在本研究中採用的新型Al-Li-Cu合金AA2070,與其他第三代Al-Li合金之間的化學成分之間的主要區別是不添加銀,有助於進一步減輕重量和降低成本。使用等溫壓縮試驗在各種溫度和應變速率下,研究了初始顯微組織對新型第三代Al-Li-Cu合金熱變形行為的影響。相關論文以題為「Microstructure and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 new aluminum–lithium–copper based AA2070 alloy」發表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509320301362
研究確定了250°C-450°C溫度範圍內的主要強化沉澱相。在250°C下,該合金的主要析出物為T1相和Al3Zr析出物,同時還觀察到少量的'/δ'複合析出物。T1析出物具有平行於{111} Al平面的慣性平面,而'/δ'複合析出物形成在{001} Al平面上。隨著時效溫度的升高,T1相的數量減少,而'/δ'複合沉澱物的比例增加。在350°C,主要的沉澱相為T1、'/δ'複合沉澱和Al3Zr。在450°C下,Al3Zr相成為微觀結構中的主要沉澱物。在初始微觀結構中觀察到高活化能,同時T1沉澱和'/δ'複合沉澱均佔較高比例。
圖1 在250°C時效8小時後,AA2070中沉澱微觀結構的TEM/STEM表徵(a)T1沉澱明場TEM圖像;(b)HAADF-STEM圖像顯示T1沉澱和Al3Zr沉澱;(c)HAADF-STEM圖像顯示在Al3Zr沉澱附近有'沉澱;(d)~(f)HAADF-STEM圖像顯示了在不同放大率下'/δ'複合沉澱結構的原子結構
動態回復是溫度低於450°C時的主要軟化機制。在低溫變形下會產生強的[101]壓縮織構,並且變形織構的強度會隨著應變率的增加而增加。在450°C和0.001 s-1的應變速率下,該組織中發生了廣泛的動態再結晶,從而導致該組織的顯著細化和最弱的變形織構,這將大大有利於該合金的機械性能。根據合金的熱加工圖可以確定在約450°C和約0.001 s-1的條件下實現較高的熱加工性和最佳的變形後微觀結構。
圖2AA2070合金在450°C熱變形後的微觀結構的STEM表徵(a)低倍率明場STEM圖像;(b)暗場STEM圖像;(c)低放大倍率和(d)高放大倍率明場STEM圖像,顯示了應變率為0.001s-1變形後微觀結構中的位錯結構
圖3在不同應變水平下構建的偽加工圖(a)0.03應變;(b)0.3應變;(c)0.5應變;(d)0.7應變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微觀結構表徵和計算模型研究了新型Al-Li-Cu合金的組織與熱變形行為,構建了偽加工圖以檢查合金的熱加工性能並確其最佳加工條件,為製造出經濟便捷的鋁合金材料提供了參考。(文:3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