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課後習題及答案 4.2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2020-12-03 單戀RNA

第4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2節 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練習與應用(P72

一、概念檢測

1.一種物質進行跨膜運輸的方式與該物質的分子大小等性質有關。判斷下列有關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表述是否正確

(1)相對分子質量小的物質或離子都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細胞內。( )

(2)大分子有機物要通過轉運蛋白的作用才能進入細胞內,並且要消耗能量。( )

(3)被動運輸都是順濃度梯度進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藉助膜上的轉運蛋白。( )

(4)主動運輸都是逆濃度梯度進行的,既要消耗細胞的能量,也需要藉助膜上的載體蛋白。( )

2.下列有關物質跨膜運輸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果脯在醃製中慢慢變甜,是細胞主動吸收糖分的結果

B.脂溶性物質較易通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

C.葡萄糖進入紅細胞需要藉助轉運蛋白,但不消耗能量,屬於協助擴散

D.大腸桿菌吸收K+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藉助膜上的載體蛋白,屬於主動運輸

3.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如胃蛋白酶原)運出細胞的方式是( )

A.胞吐 B.自由擴 C.協助擴散 D.被動運輸

二、拓展應用

1.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能通過伸縮泡排出細胞內過多的水,以防止細胞漲破。如果將草履蟲放入蒸餾水或海水中,推測其伸縮泡的伸縮情況,分別會發生什麼變化?

2.檉柳(見下圖)是強耐鹽植物,它的葉子和嫩枝可以將吸收到植物體內的無機鹽排出體外。檉柳的根部吸收無機鹽離子是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如果要設計實驗加以證明,請說出實驗思路。

【參考答案】

2節: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一、概念檢測 答案

1.× × × √

2.A 3.A

二、拓展應用 答案

1.放入蒸餾水中的草蟲,其伸縮泡的伸縮頻率加快,放入海水中的則伸縮頻率減慢。

2.提示: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區別之一是否需要能量而能量來自細胞呼吸,故可通過抑制根細胞呼吸,並觀察無機鹽離子吸收速率是否受影響來判斷其吸收過程屬於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具體步驟:取甲、兩組生長狀態基本相同的檉柳幼苗,放入適宜濃度的含有 Ca2+、K+的溶液中;甲組給予正常的細胞呼吸條件,乙組抑制細胞呼吸;一段時間後測定兩組植株根系對 Ca2+、K+的吸收速率,若兩組植株對 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說明檉柳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為被動運輸;若乙組吸收速率明顯小於甲組吸收速率,說明檉柳從壤中吸收無機鹽是主動運輸。

相關焦點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被動運輸輔助擴散3.主動運輸4.大顆粒的運輸內吞和胞吐結論⑦:從層次關係可以看出美版:生命的動力將四者並列,都屬於物質跨膜運輸,從結構上說明胞吞和胞吐作用屬於跨膜運輸。神經細胞興奮後恢復為靜息狀態消耗ATP對第4題所給的解釋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P.19明確寫道「神經遞質經擴散通過突觸間隙,然後與突觸後膜……」。所以答案為B。而D選項中,神經細胞興奮後恢復為靜息狀態,在很多教輔資料上都認為是協助擴散,不消耗ATP。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或者說不夠準確的。
  • 4.2 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電子課本及答案)
    一、電子課本: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 高中生物--主動運輸和胞吞胞吐(教材挖空)
    高中生物--主動運輸和胞吞胞吐(教材挖空)1.人體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 【2017課標教材】第2節 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1.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2.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3.主動轉運和胞吞、胞吐4.主動運輸15.主動運輸2【答案】具有普遍性。思考•討論1. 胞呑、胞吐過程的實現與生物膜結構的特性有什麼關係?【答案】細胞膜結構的流動性是胞吞、胞吐的基礎;胞吞、胞吐過程中膜的變形本身也體現了膜的流動性。
  • 【生物大師高中】主動運輸和胞吞胞吐——千與千尋
    【生物大師高中】主動運輸和胞吞胞吐——千與千尋 本文由公眾號 「生物大師(shengwudashi)」 授權轉載!
  • 每天一個知識點:胞吞和胞吐是不是跨膜運輸?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     漿細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體(3)能運輸生物大分子等;運輸過程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2.(2016年全國2卷,30題)      乙醯膽鹼可作為興奮性神經遞質,其合成與釋放見示意圖
  • 胞吞和胞吐是不是跨膜運輸?
    胞吞過程示意圖2016年新課標Ⅰ、Ⅱ卷中均涉及本問題,Ⅰ卷中相關描述在31題第(3)小題中「免疫細胞行使免疫功能時,會涉及到胞吞和胞吐這兩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Ⅱ卷中相關描述在30題第(2)小題則以提問的形式呈現
  • 【教材答案】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1.不是。(P69)2.需要細胞提供能量。(P69)3.具有普遍性。(P69)1.細胞膜結構的流動性是胞吞、胞吐的基礎;胞吞、胞吐過程中膜的變形本身也體現了膜的流動性。(P71)2.因為游離於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所合成的蛋白質也只能游離於細胞質基質中,由於蛋白質是大分子有機物,無法直接通過被動運輸或主動運輸穿過細胞膜運輸到細胞外,所以一般只能留在細胞內供細胞自身使用。而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能夠進入內質網腔中,並藉助囊泡移動進入高爾基體,經加工包裝後,包裹在囊泡中的蛋白質就能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細胞外。
  • 高中生物《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主動運輸普遍存在於動植物和微生物細胞中,通過主動運輸來選擇吸收所需的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從而保證細胞和個體生命活動的需要。二、胞吞胞吐1.細胞為什麼要進行胞吞、胞吐?轉運蛋白雖然能夠幫助許多離子和小的分子通過細胞膜,但是,對於像蛋白質和多糖這樣的生物大分子的運輸卻無能為力。
  • 胞吞和胞吐作用是否只運輸生物大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在引入胞吞和胞吐作用時,是以大分子的運輸方式為例進行介紹的。
  • 【新教材答案和提示】第2節 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1.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通過被動運輸嗎?【答案】不是。2.聯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細胞提供能量?【答案】需要細胞提供能量。3.這在各種物質的跨膜運輸中是特例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 主動運輸和胞吞胞吐丨課件丨視頻丨課文丨答案
    本公眾號所有新授課和高考複習課件均提供全文瀏覽,旨在提高同學們的生物興趣和學習成績。討論2.聯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細胞提供能量?3.這在各種物質的跨膜運輸中是特例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1. 胞呑、胞吐過程的實現與生物膜結構的特性有什麼關係?[答案] 細胞膜結構的流動性是胞吞、胞吐的基礎;胞吞、胞吐過程中膜的變形本身也體現了膜的流動性。
  • 胞吞與胞吐是跨膜運輸嗎?
    提示:點擊上方↑"生物天地"
  • 高中物理「教材答案」,回歸課本一定用得上!必修+選修七冊全!
    而且歷年高考題型變化不大,考試中有25%左右的課本例題或習題的改造題!吃透教材,高分只是附屬品!所以同學們如果基礎差的話,那就從課本開始,課後習題一定要做!不僅基礎,還強調公式的靈活使用,最重要還有許多思考型題目。動腦子學物理。
  • 課本秘籍:高中化學必修+選修全套人教版課後習題答案,人手一份
    高中化學讀課本對複習有幫助嗎?許多同學覺得課本習題沒有用處,所以在做課後題的時候總是馬馬虎虎寫完就ok,但事實上,課本才是所有應該學習的精華。有一個好的課本複習計劃對成績太有幫助了,一定要把課本熟悉熟悉。
  •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 高中生物 新教材 必修2《遺傳與進化》學習重點
    (一)教材內容安排必修2新教材以科學史為主線,循著科學家發現基因的過程,從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開始,逐步展示人們認識基因的過程。第1章講述遺傳的基本規律,介紹遺傳因子就是基因。基因到底是什麼?有沒有物質實體?
  •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課後習題及答案 4.1被動運輸
    第4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1節 被動運輸練習與應用(P67)一、概念檢測1.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與物質的特點和細胞膜的結構有關。判斷下列有關物質跨膜運輸的表述是否正確。(1)細胞膜和液泡膜都相當於半透膜。( )(2)水分子進入細胞,是通過自由擴散方式進行的。( )(3)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在轉運分子和離子時,其作用機制是一樣的。
  •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說課稿
    一、說教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
  • 簡答丨02講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那些小問題
    1.胞吞胞吐過程中需要蛋白質的參與嗎?答:需要,但此處的蛋白質不是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圖1:胞吞與胞吞[1]2.核孔具有選擇性嗎?答:有,核孔的結構比課本展示的要複雜,具有選擇性。圖2:核孔複合體[2]3.ATP的中文名是三磷酸腺苷還是腺苷三磷酸?答:都可以,舊版教材稱為三磷酸腺苷,不過新版教材已經改為了腺苷三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