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的拍攝中,儘管有些昂貴的鏡頭,幾乎能夠接近完美地再現我們所看到的場景。但是在最終的成像中,仍會因一定的光學缺陷,顯現出不同的瑕疵。而且,鏡頭越便宜,光學缺陷也就越明顯,這會影響圖像的解析力和色彩表現,甚至透視等等多個層面。
為畫質而投資更昂貴的鏡頭,或在後期中耗費大量的時間彌補,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如果能理解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那麼其中的一些缺陷在拍攝中即可避免或有效改善,為後期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本文我們將系統解析鏡頭的不同光學缺陷,改善色像差、漸暈、失真等問題。
改善光學缺陷(一):色像差
色像差是最容易識別,也是最普遍的鏡頭光學缺陷,我們通常也稱之為「色邊」。
在成像後主要體現於場景元素的輪廓周圍,錯位產生的顏色邊緣,在高對比度圖像或鏡頭的邊緣畫質中最為明顯。色差本質上是顏色的波長無法到達正確的焦平面的結果。
每個波長都有自己的折射率,當它們通過光學元件時,並不總是在應該到達的地方相遇。根據不同的光學偏差類型,色像差可以分為兩種:縱向色差和橫向色差。
縱向色差:
縱向色差會影響整個圖像,甚至是鏡頭的中心畫質,並且鏡頭的光圈越大越明顯。這是不同顏色的波長沿著光軸聚焦在不同位置的結果,通常會以模糊的紫色或綠色色邊形式,組合出現在主體邊緣。
雖然部分相機的機內校正可以產生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是部分「大光定」鏡頭光圈全開拍攝時,仍然會非常明顯。在拍攝中若想解決或減輕該問題,通常僅需適當地縮小光圈或避免在大逆光的環境下拍攝即可。
橫向色差:
另一方面,橫向色差僅影響鏡頭的邊緣畫質,通常會產生藍色或洋紅色的「色邊」。當顏色都聚焦在同一平面上,當焦點與光軸偏離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普遍出現在一些魚眼鏡頭或廉價的超廣角鏡頭中。
在拍攝中除非避免高對比度場景或購買更加昂貴的鏡頭,否則該類型色像差無法通過其他方式有效緩解。如果無法避免高對比度場景,請不要擔心,試著在構圖時將主體更加貼近於畫面中,以便在後期處理中,減輕對主體區域畫質的影響。
在後期處理中去除色像差:
很多鏡頭製造商試圖用特殊的塗層(如螢石)來減少色像差。當然,我這並不是說需要購買更加昂貴的鏡頭。如果在拍攝前就發現圖像中可能存在色像差,我們可以使用RAW格式進行拍攝,方便在後期處理中進行糾正。具體方法如下:
打開Lightroom導入照片,在【修改照片】菜單中,進入【鏡頭校正】面板。在【配置文件】下,勾選【刪除色差】以減少邊緣或顏色差異的數量。
如果無法通過軟體的自動刪除色差解決色差問題,則需要轉到鏡頭校正面板的手動部分。您可以使用此處提供的吸管工具,從畫面中選中色差位置進行自動校正,並通過邊緣滑塊進行更細緻的調整。
改善光學缺陷(二):漸暈
漸暈的出現,簡單來說就是圖像角落與中心相比變暗。通常是由光學缺陷造成,或在後期處理中刻意加入,目的是將觀眾的視線從角落裡的幹擾元素吸引到圖像的中心。
根據形成原因的不同,漸暈可以是漸變的,也可以是突變的。接下來我們將解析不同的漸暈類型,並通過 Lightroom等後期處理軟體來減少或增加照片中的漸暈量。
光學漸暈:
所有鏡頭都會自然產生光學漸暈。根據鏡頭的光學設計和結構差異,它可以在一些鏡頭上相當強烈,而在其他鏡頭上幾乎不明顯。光圈越大產生漸暈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為在最大的光圈下,如上圖所示,進入鏡頭的光線以極高角度傳播的周圍光線被部分遮擋。結果,以這樣的角度到達圖像平面的光自然地朝著畫面的極端拐角亮度降低。該類型的漸暈適當地縮小光圈就可以明顯地改善。
機械漸暈或暗角:
漸暈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鏡頭自然產生,也可能由於濾鏡或濾鏡架等外部工具導致。特別是在超廣角鏡頭上,安裝較厚的濾鏡以及疊加使用濾鏡都會產生明顯的漸暈或無法消除的暗角。
在全畫幅相機上使用殘幅鏡頭,也會因為成像圈的大小不同,而產生極為明顯的暗角。目前多數無反相機可以通過裁切模式,在取景與拍攝中自動裁切掉暗角區域。
在後期處理中去除或增加漸暈:
同理在Lightroom和Photoshop中也可以輕鬆刪除光學漸暈。如果配置文件支持您所使用的鏡頭,則可以使用Lightroom或Camera RAW的【鏡頭配置文件】模塊自動消除,或使用更加細緻的滑塊調整。
對於一些不支持配置文件的鏡頭,我們還可以通過【鏡頭校正】欄下的【手動】面板,調整數量滑塊控制漸暈強度(增加或減少漸暈),或通過中點改變漸暈的調整範圍。
改善光學缺陷(三):失真
光學失真是由鏡頭的光學設計缺陷引起的(因此常被稱為 「鏡頭畸變」),主要體現在場景物理上的直線發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