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兒童癌症起因—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研究人員詳細表徵上千種兒童癌症。圖片來源:JESSICA NELSON

近日,兩個研究團隊在基因組和分子層面上詳細表徵了上千種兒童癌症,這些結果有利於人們理解兒童癌症的起因,且有助於研發新的治療方案。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德國NCT海德堡霍普兒童癌症中心的Stefan Pfister及同事選取914名患24種在分子層面類型不同的癌症的兒童,鑑定其呈現的不同遺傳變化,癌症類型包括最常見且臨床上重要的癌症,同時重點關注了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腫瘤。在所有癌症類型中都發現了DNA雙鏈斷裂修復過程中的基因突變。7%的患者攜帶某個癌症易感性候選基因中的致病突變。有一半的腫瘤所包含的突變都有相對應的,或已經存在,或正在研發中的靶向治療。

而美國田納西州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的Jinghui Zhang和同事在這些發現上進一步研究,不僅重點關注DNA,還分析其轉錄的信息。他們分析了DNA變化並測序了1699例小兒白血病和實體瘤的基因組、外顯子組和轉錄物組。研究人員鑑定出了142個與這些兒童患者的癌症相關的基因,其中只有45%與在類似的成人癌症研究中的發現一致。他們還發現了11個突變印跡——突變過程在基因組中留下特殊印跡的區域——其中一個由暴露在紫外線中造成。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給予了人們一些希望——有些治療靶點存在可用藥物,但同時也揭示兒童癌症和其對應的成人癌症有很大不同,在研發新的治療方案時這一點必須被考慮在內。(張章)

相關焦點

  • 預測模型告訴你:哪些兒童有肥胖風險—新聞—科學網
    7月16日,《科學報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該研究提出一個提前5年預測中國兒童體重指數(BMI)模型,準確率達70%。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這是癌症起因?是時候說說清楚了
    近日,一段「癌症起因是塑料」的視頻在微信中流傳。這段近5分鐘的視頻圖文並茂,宣稱美國醫藥協會找到了癌症起因是塑料。這些信息使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新聞」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最新資訊」的標題,事實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從未發布過上述信息,也不認可其中內容。
  •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圖像問世,開拓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
    鑑於端粒酶與癌症和老化關係密切,該發現代表著人類向開發端粒酶相關療法邁出了重要一步。時至今日,科學家並不能完全肯定衰老和癌症的真正起因,而端粒功能的發現,被認為是開拓了一條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帽子」結構,類似於鞋帶上的塑料尖頭,起著保護作用,可以防止染色體「磨損」。每一次細胞分裂,端粒都會變短,直至細胞停止分裂並死亡。
  • 兒童及青少年癌症 成全球第六大癌症負擔
    兒童及青少年癌症 成全球第六大癌症負擔 2019-08-08 02成全球第六大癌症負擔  英國《柳葉刀·腫瘤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對195個國家和地區展開的研究顯示,2017年,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罹患的癌症在所有癌症造成的健康負擔中排名第六,僅次於成人肺癌、肝癌、胃癌、結腸癌和乳腺癌造成的健康負擔,且在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中兒童及青少年癌症造成的負擔呈現「驚人的不平衡」。
  • 借肝病醫生「一雙慧眼」—新聞—科學網
    而國家癌症中心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肝癌居我國癌症發病總數第四位,死亡總數第二位,肝癌患者總數佔據全球一半。 「肝纖維化是各種慢性肝臟疾病向肝硬化、肝癌發展的共同病理過程,如患者能在肝纖維化的早中期發現,並做到及早幹預和阻斷,就可以避免肝臟疾病的持續惡化。」賈繼東說,隨著現代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逐漸改變,酒精肝與脂肪肝發病日趨年輕化。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揭秘河北癌症村:中國十大恐怖的癌症村盤點(圖)
    原標題:揭秘河北癌症村:中國十大恐怖的癌症村盤點(圖)據悉,今年8月,科技部啟動了「《中國癌症地圖集》編制」項目,項目成果預計於2017年出爐。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表示,新版癌症地圖,將更全面地了解我國目前癌症負擔的分布,尤其是確定哪些地方高發,可以提高惡性腫瘤病因學的研究效率。
  • 復旦大學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有效性—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有效性
  • 小小輔導員打造「科技館好聲音」—新聞—科學網
    據介紹,「小小輔導員」是上海科技館開展多元化科普活動的一種嘗試,希望通過科技館豐富的場館資源,以「小小輔導員」活動為載體,打造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科技館未成年人社會教育品牌,培養新時期下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寓教於樂的環境中成長,提高我國少年兒童的科技素養,充分發揮科技館作為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隨後,堯德中圍繞以往腦電大型研究隊列做了總結報告,並指出中國腦電聯盟的願景是,整合全國優勢力量,加速推進符合倫理的腦功能和腦疾病研究,促進兒童青少年教育變革,提升國人腦健康水平,推動智能科學發展,提升國家的國際學術地位,促成從局部並跑到多領域領跑的轉變。 中國腦電聯盟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豔則從運行方式、理事會、工作組等方面對聯盟進行了詳細介紹。
  • 癌症類型與性別有關—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 對近2000個腫瘤和28種癌症進行的基因組分析顯示,一個人的性別能影響其發展出的致癌突變類型。 該研究從生物學角度展示了男性和女性在致癌突變方面的巨大差異——不只是潛伏在腫瘤中的突變數量,突變類型也不相同。
  • —新聞—科學網
    人類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觀測到準周期振蕩,但該現象的起因一直不明了。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論模型有兩種:物質落向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不穩,導致X射線輻射出現振蕩;靠近黑洞的冕狀X射線輻射區發生振蕩或進動,導致準周期振蕩產生。 研究準周期振蕩需要藉助X射線衛星,但以往的衛星觀測大多集中在30千電子伏特以下的能區,不能充分檢驗相關理論模型。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生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展示了他們的最新技術成果:能每天全自動完成萬份新冠核酸檢測的「火眼」實驗室、健康雲健康一體機、隨申碼運作機制揭秘等。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老藥新用:兒童結節性硬化症臨床治療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下,我國醫務工作者進行的一項歷時2年的臨床研究表明,利用這一藥物治療一種罕見病——兒童結節性硬化症合併癲癇安全有效,成為「老藥新用」的新案例,更為罕見病藥物開發帶來了啟示。 近日出版的中華兒科雜誌,刊載了解放軍301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鄒麗萍團隊題為《雷帕黴素治療兒童結節性硬化症合併癲癇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觀察》的論文,介紹了這一臨床研究成果。
  • 染色體外圓形DNA可導致兒童癌症的發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癌症的發展與DNA缺陷的逐漸積累有關。因此,癌症被認為是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疾病。 但是為什麼兒童會患上癌症呢?由柏林醫科大學Charite - Universitatsmedizin和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現在揭示了被稱為染色體外圓形DNA的神秘DNA環可能有助於兒童癌症的發展。 科學家們繪製出了首份詳細的環狀DNA圖譜,為癌症遺傳學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國家口腔醫學中心落戶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新聞—科學網
    國家口腔醫學中心是國家衛健委繼心血管病、癌症等國家醫學中心之後,設置的第八個國家級醫學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創建於1932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口腔醫學系之一。學科是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單位、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首批「211」工程建設學科,首批「雙一流」建設學科,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
  • 2019年度十大科普優秀圖書揭曉—新聞—科學網
    入選2019年度榜的十大科普優秀圖書為《科技改變中國》《這裡是中國》《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紐約:一座超級城市是如何運轉的》《天氣預報:一部科學探險史》《恐龍在中國》《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藏在地圖裡的二十四節氣》《DK不可思議的大剖面》《英國兒童科普探險階梯書——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