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遇冷遇熱釋放毒素?這是癌症起因?是時候說說清楚了

2020-11-30 澎湃新聞

近日,一段「癌症起因是塑料」的視頻在微信中流傳。這段近5分鐘的視頻圖文並茂,宣稱美國醫藥協會找到了癌症起因是塑料。視頻中還列舉了一系列「證據」,包括「用塑料有雙酚A威脅」「塑料瓶放入冰箱,會產生戴奧辛」「塑料接觸熱力,產生52種致癌物質」,同時還提醒「塑膠袋中有聚乙烯,不可裝任何熱的食物」「塑料杯子製作添加聚氯乙烯,高溫時會釋出,造成慢性中毒」「塑料器皿含四氯化碳,不可在微波爐中將食物加熱」…… 

網傳視頻截圖

塑料遇冷遇熱都會釋放有毒致癌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調查求證,這是一個從「郵件時代」傳到「微信時代」的老謠言。

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類似信息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微信更是不存在的。網傳視頻的文字版本被冠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名義,以郵件形式分發到全世界。謠言廣泛流傳,使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不堪其擾,委託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兩位教授於2008年1月發布闢謠聲明。聲明大意是:網上到處流傳著這樣的信息,警告人們不要將塑料瓶子放入冰箱,也不要把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爐加熱。這些信息使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新聞」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最新資訊」的標題,事實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從未發布過上述信息,也不認可其中內容。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闢謠聲明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開闢謠之後,「癌症起因是塑料」的謠言卻並未消停,每隔一段時間就出來興風作浪,只是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改成了「美國醫生協會」、「美國醫藥協會」等。記者對這些謠言進行比較發現,謠言內容仍是「舊酒」,而視頻的傳播形式以及微信的傳播渠道則成了「新瓶」。

下面,我們對謠言內容一一進行闢謠。

用塑料製品裝水或食物,有雙酚A威脅?

【闢謠】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日前表示,雙酚A的確有可能帶來健康隱患,但是目前包括礦泉水瓶在內的所有可能會與食品接觸的塑料包裝,都不會使用雙酚A作為材料,所以基本不存在雙酚A的威脅。

塑料水瓶放入冰箱冷凍會釋放戴奧辛?

【闢謠】

什麼是「戴奧辛」?它還有一個令人厭惡的名字——二噁英。這是一類有機環境汙染物的統稱。在自然環境中,二噁英是由燃燒產生的,比如野火和火山爆發。如今,科學家所擔心的是廢物焚燒。當二噁英被釋放進入大氣,它們就會附著在空氣顆粒上,並最終落入地面,或被魚和其他動物吸收。二噁英是在動物脂肪中聚集和儲存的。大部分時候,人們是通過食用富含脂肪的魚類和肉類而攝入二噁英。

雖然二噁英是劇毒的,但塑料製品中是不含二噁英的。另外,事實上,冷凍可以阻礙化學物質的溶解和釋放。在低溫環境中,化學物質更不容易擴散。

所以,夏天想喝冰凍飲料,盡可以把塑料瓶裝飲料放進冰箱。

塑料餐具遇熱釋放有毒致癌物?

【闢謠】

塑料含有化學物質,過度加熱、燃燒後確實會產生有害物質。例如,聚氯乙烯塑膠袋中就含有大量穩定劑、增塑劑,遇熱或接觸到油脂性食品時會迅速滲出並遷移到食品中,如果長期使用,被人體吸收會對身體造成致癌危害。

但是,並非所有塑料製品遇熱都會釋放有毒致癌物。早在2008年,我國的消協等相關職能部門就發布塑料購物袋國家強制標準規定,用於盛裝直接入口食品的塑膠袋,原料必須符合食品級要求,且在產品最小銷售單元上註明「QS」標誌和「食品用」或「食品專用」等字樣。另外,使用聚丙烯生產的塑料餐具可專門用於微波加熱,也是安全的。

一句話概括,只要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塑料產品,且合理使用,就無需擔心。

【如何分辨適合加熱的塑料餐具】

塑料製品有7個塑料種類的標誌代碼,即在三個箭頭組成的三角形中間,加上數字的標誌。塑料製品生產企業會將三角形的回收標記標註在塑料製品上,並用數字1到7和英文縮寫來指代塑料所使用的樹脂種類——

1號:聚酯(PET),用於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飲料瓶等,耐熱至70℃,只適合裝暖飲或凍飲。如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則易變形,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融出。

2號:高密度聚乙烯(HDPE),用於清潔用品、沐浴產品等。

3號:聚氯乙烯(PVC),用於一些裝飾材料,高溫時容易產生有害物質。有毒物質隨食物進入人體後,可能引起乳癌、新生兒先天缺陷等疾病。這種材料的容器已經比較少用於包裝食品。

4號:低密度聚乙烯(LDPE),用於保鮮膜、塑料膜等,耐熱性不強。通常合格的PE保鮮膜在溫度超過110℃時會出現熱熔現象,會留下一些人體無法分解的塑料製劑。用保鮮膜包裹食物加熱,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將保鮮膜中的有害物質溶解出來。因此,食物進入微波爐前,要先取下包裹著的保鮮膜。

5號:聚丙烯(PP),能耐100℃以上的溫度,用於製造微波爐餐盒。一些微波爐餐盒,盒體的確用5號PP製造,但盒蓋卻以1號PE製造,由於PE不能耐高溫,所以不能與盒體一併放進微波爐。保險起見,把容器放入微波爐前要先把蓋子取下。

6號:聚苯乙烯(PS),用於碗裝泡麵盒和快餐盒, 耐熱60-70℃,裝熱飲時會產生毒素,燃燒時會釋放苯乙烯。因此,別用微波爐煮碗裝方便麵,以免因溫度過高而析出化學物質,也要儘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滾燙的食物。

7號:其他塑料(包括PC等),不應盛放熱水。

因此,在7個類型中,只有5號塑料製品可以在微波爐中加熱。人們在選擇塑料製品時,只要看到底部三角形中有「5」的標識,就可以把它們放進微波爐中加熱。

【使用塑料製品的溫馨提醒】

1.認準有「QS」生產許可標誌的產品;

2.塑料製品沒有註明可加熱的,堅決不要用微波爐等設備加熱;

3.儘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剛出鍋的滾燙食物;

4.如果發現塑料製品出現破損或者變形,建議不要再使用;

5.最好的做法就是按照產品說明使用塑料製品,並只將它們用於其特定用途。新型的可降解餐具或不鏽鋼餐具都是很好的替代品。

相關焦點

  • 遇熱膨脹、遇冷變軟,「有記憶」的輸尿管支架來了!
    遇熱膨脹、遇冷變軟,「有記憶」的輸尿管支架來了! 12月16日,瑞金醫院泌尿外科為一名患者精準植入了一根螺旋形鎳鈦記憶合金的輸尿管支架,這是該產品在中國獲批後的首批臨床應用
  • 塑膠袋裝高溫多油食物有隱患 遇熱可能「放毒」
    而有很多塑膠袋是再生塑料做的,遇熱後,袋子上的有害物質便會附到食物上,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早餐、燒烤多用塑膠袋在許多早餐點,熱氣騰騰的油條、包子剛一出鍋,馬上就被裝進塑膠袋,遞給顧客;在小吃攤點,攤販會在碗上套個塑膠袋給顧客使用;在飯店,吃不完的剩菜,也常被一股腦兒倒進塑膠袋裡打包帶走。
  • 普通塑膠袋遇熱可能釋放有害物質
    「雖然家裡有不少購物袋,但真來超市的時候,就忘記拿了,個別時候還是會帶著購物袋的。」正在等待付款的孫先生說。   塑膠袋打包飯菜圖方便   隨著節儉風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會在用餐完後把沒吃完的飯菜打包,塑膠袋依然是市民打包飯菜的「必需品」。記者走訪中發現,多數打包用的塑膠袋上無任何環保和食品用標誌,可降解標誌更是寥寥無幾。「飯店用來打包的塑膠袋是不是環保的?可降解嗎?
  • 塑料咖啡杯蓋遇熱釋出致癌物?
    近日,有媒體的官方微博轉載了一則報導,指臺北衛生局抽查發現,當地13間連鎖快餐店及咖啡店包括臺灣星巴克提供的6號聚苯乙烯(PS)咖啡杯蓋,遇熱後會變形,恐釋出會引致肝癌及血癌的化學物。記者昨日購買了六款知名品牌塑料咖啡杯用沸水浸泡,均未發現杯蓋變形。
  • 血癌的兄弟癌症;麵包蟲吃塑料不吃毒素;五彩斑斕的黑
    洛克菲勒大學研究員前幾年就發現,白血病與ENL的「閱讀器」蛋白有關,這種蛋白激活了癌症基因。最近研究員把注意力轉向了維爾姆斯腫瘤,因為有這種癌症的病人的ENL編碼基因發生了突變。當向小白鼠胚胎幹細胞中插入突變基因後,這些癌症細胞在培養皿中一直發育到了腎臟,這種癌症是兒童中最常見的腎癌。 研究人員發現,在攜帶突變的細胞和未改變的細胞中,ENL的「閱讀器」蛋白落在基因組中的相同位置,這表明突變ENL的「閱讀器」蛋白識別應表達哪些基因的能力沒有問題。
  • 癌症最偏愛這10個字!原來我們每天在餵養體內的「癌細胞」!快自查!
    把上頓飯菜熱熱、湊合吃掉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但剩菜常有致癌物亞硝酸鹽的風險。 「 吃飯要按時、定量,吃新鮮的食物,儘量不吃剩飯剩菜。 除此之外,懶得運動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 揭秘兒童癌症起因—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詳細表徵上千種兒童癌症。
  • 新研究發現:滿滿一紙杯熱咖啡中,釋放出大量的塑料微粒……
    然而,一項新研究發出了警示:長期用一次性紙杯喝熱咖啡或熱飲,包括用一次性餐盒吃飯(熱)會付出健康代價。剛剛,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險材料雜誌)》(IF=9.038)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次性紙杯中的熱咖啡或其他熱飲,在15分鐘內會向飲料中釋放數萬個潛在的有害物質,即塑料顆粒
  • 星巴克最常見的「6號」杯蓋遇熱有毒?
    浙江在線12月18日訊 這幾天,有關熱飲杯子上的那個數字,在網上傳得很熱鬧。  網友說,熱飲杯蓋上、三角形裡面的那個「6」字,說明杯蓋的材料是6號塑料聚苯乙烯(PS),它在高溫下會釋放化學物質,對人體有害。喝熱飲最好不要直接對著熱飲杯蓋喝,把杯子蓋拿走再喝比較安全。
  • 水蒸氣遇冷後是液化還是凝華呢
    首先我們要先說說物態變化的真正原因,那就是物質的溫度改變而導致了狀態的變化,水和冰的分界溫度是0攝氏度,所以水蒸氣遇冷後放熱降溫到什麼程度才是發生何種物態變化的關鍵。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夏季從冰箱冷藏室拿出的一瓶飲料,把它放在室內的桌面上,由於它的表面溫度較低但仍高於0攝氏度,所以空氣中的水蒸氣在瓶子表面放熱降溫只能降低到0攝氏度以上,所以只能變成小水滴附著在瓶子表面,即發生液化,由此可見,決定水蒸氣遇冷放熱能夠降溫到什麼程度的真正原因是----發生物態變化部位的溫度。
  • 娃的性早熟和塑料用品有關?硬核科普塑料製品有哪些,讓你清楚挑選...
    所以,如果下次寶寶問我們塑料是什麼的時候,千萬不要弄錯了哦,塑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呢!為什麼塑料會釋放有害物?塑料除了易成型、成本低、質輕等優點,還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十分怕熱和光(紫外線):微觀上,熱和光會讓塑料內部的結構發生改變,比如分子鏈的斷裂、偏移宏觀上,熱和光則會形成塑料老化,常見的有塑料製品的變形
  • 聚丙烯等遇熱會放毒 食品塑料離高溫遠點
    昨天本報報導了「沃爾瑪塑料屜布蒸包子」,塑料製品的使用一下子又被推到了公眾的視野中。由此,記者對種類繁多的塑料進行了「摸底」,與食品相關的、在市面上常見的塑料品種主要涉及5大類。據了解,塑料依據其用途、加工方法等進行分類。
  • 這2種病外號「不死的癌症」!醫生:沒有特效藥,沒辦法根治
    有這麼2種病,不但不能治癒,還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我們都稱之為「不死癌症」。尿毒症的臨床症狀:終末期腎臟病的患者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但隨著腎功能的進一步下降,毒素在體內不斷堆積,會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呼吸困難;厭食,噁心、嘔吐或腹瀉,胃黏膜糜爛或消化性潰瘍或出血;淡漠、痴妄、驚厥、幻覺、昏迷、精神異常等症狀。
  • 聚丙烯塑料奶瓶危害多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或進入嬰兒大腦
    研究人員發現,各奶瓶的塑料微粒釋放量在130萬個至1620萬個顆粒之間。 根據地區的不同,嬰幼兒人均每天攝入量範圍為10萬– 460萬顆不等。平均下來,全球嬰幼兒人均日攝入量為160萬顆粒,這一平均水平相當於成年人從水,食物和空氣中攝入的微塑料顆粒總量(日均約600顆粒,以美國研究為例的)2600倍之多。
  • 塑膠袋遇熱會分解出有毒物質 小心毒從口入
    在晉中市市城區街頭的一些早點攤、燒烤攤、可提供外賣的飯店,由於碗筷不可能及時消毒,於是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就餐時老闆會在碗上套一個超薄的塑膠袋來盛裝餛飩、豆腐腦、熱粥、麻辣燙、燒烤等食品。這看起來似乎衛生一些,可以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但卻忽視了一些不合格的塑料製品對人體的危害。在市城區錦綸路一家早餐店裡,一位客人要求將餛飩帶走。
  • 這是你每天「吃掉」的塑料,看起來很可怕!
    #什麼叫微塑料? 大家都知道,塑料垃圾是一種難以降解的垃圾,但在風吹日曬之下,許多塑料也還是會變小,風化,慢慢分解成一些十分細小的顆粒,這就是微塑料了。 在自然中降解周期極為漫長,長時間會以塑料微粒的形式存在自然中,威脅我們的生命,尤其是目前所處的塑料發展時期,我們已經處於塑料的汙染之中,3分鐘的獲獎電影說明了這一切,《塑料帶給我們什麼?魚生 Selfish,看可悲的因果循環》。 這真的的不誇張!從嬰兒時期,我們人類就開始「吃」微塑料了。
  • 塑料玩具真的有毒嗎?消毒不當會釋放毒性嗎?家長應該知道的知識
    人們在使用各種各樣的塑料時,這些含有毒性的輔助材料就會從塑料中被釋放出來,從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感覺是不是有些嚇人?但請你先淡定一下接著看,話說世界的石油工業已經發展得將近有200年了,對於塑料的研究基本上也差不多了,哪種製作工藝的塑料在啥情況下會有毒,人類已經弄得很清楚了。
  • 為什麼這幾年一得病就是癌症,癌症到底為什麼這麼普遍?
    但這其實並不完全真實。首先隨著醫學的進步,很多原先的絕症,比如破傷風,肺結核都已經可以治癒了。其他疾病能讓人死亡的越來越少,被治癒的越來越多。不可治癒的疾病大多都集中到癌症上去了,可不癌症就多了嗎。最典型證據就是,在癌症人數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人們的平均壽命反而延長了。癌症很多變成了慢性病。在過去,癌症那是得了就死,碰到就亡。
  • 科學研究證明:一次性紙杯含有微塑料、有毒重金屬,或可導致疾病風險
    近日,印度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塑料塗層做為內襯的一次性紙杯,在盛放熱液體 15 分鐘內,內襯材料會發生一定程度的降解,從而向液體中釋放出微塑料顆粒、有害離子和重金屬。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使用這種紙杯飲用熱飲,這些汙染物可能會隨之攝入體內,從而給人體帶來風險隱患,比如會引發生殖缺陷病、癌症,甚至神經系統疾病。
  • 一塑料茶包能釋放116億個塑料顆粒
    一袋重量不到5g的茶包可能在你的杯子裡留下數十億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購買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浸泡在95攝氏度水裡的塑料茶包可以在杯子中釋放大約116億個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比其他食品和飲料高出幾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