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攤上買了點油炸食物帶回家吃,攤主把食物炸好後,迅速地塗了醬就放入塑膠袋裝好給我帶走,結果回家一看,塑膠袋都燙得縮在一起了。」市民張小姐說,她很擔心這樣的塑膠袋有毒,吃了這種塑膠袋包裝的食品會對健康有害。
記者調查了解到,塑膠袋包裝食品尤其是一些高溫多油食品,應用的非常普遍。而有很多塑膠袋是再生塑料做的,遇熱後,袋子上的有害物質便會附到食物上,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早餐、燒烤多用塑膠袋
在許多早餐點,熱氣騰騰的油條、包子剛一出鍋,馬上就被裝進塑膠袋,遞給顧客;在小吃攤點,攤販會在碗上套個塑膠袋給顧客使用;在飯店,吃不完的剩菜,也常被一股腦兒倒進塑膠袋裡打包帶走。
近日在工農街上的一些早餐店,記者看到,店主從桌子下面抽出一條條白色半透明的塑膠袋,將熱氣騰騰的早點包裝好給顧客帶走。而對一些在店內吃早點的顧客,店主通常是在盤子或者碗上套上塑膠袋,然後放上包子、燒賣或者餛飩、水餃端給顧客。顧客吃完後,店主扔掉塑膠袋,再換上新的塑膠袋,供下一位顧客使用。
「套袋碗」在宜城小餐飲市場應用極為普遍,早餐店、麻辣燙店、燒烤、油炸攤點都存在這樣情況。而在一些小飯館,用塑膠袋打包帶走剩菜也非常普遍。有些小飯館送外賣的時候,為了防止菜湯流出一次性飯盒,往往在將菜放入塑膠袋,紮好口後再放入一次性飯盒。
「這些塑膠袋都是乾淨的,用一次就丟掉了。」一位早餐店主告訴記者,使用「套袋碗」既乾淨衛生,又方便,省卻了洗碗的麻煩。
市民:套上袋子衛生些
很多市民對「套袋碗」並不排斥。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其中大多數人知道塑膠袋裝熱食、熟食不好,但都覺得這樣更衛生,此外也覺得現在用塑膠袋裝早點很普遍,「早見慣不怪了。」
昨天下午,在人民路附近的一個小油炸攤點,聚集了很多食客。市民王小姐津津有味地吃著「套袋盤子」裡的油炸食品。被記者問到不擔心塑膠袋有毒嗎?王小姐回答:「知道塑膠袋裝高溫食品不太好,可能會有毒,但是套上袋子總比胡亂洗洗的公共盤子要衛生些吧。」
在附近一個賣煎餅的攤子前,一位老先生拿著的塑膠袋裡裝著兩個熱乎乎的煎餅,他對記者說:「就算知道塑膠袋有毒也沒辦法,哪都在用。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打包的,早就見慣不怪了。」
塑膠袋遇熱可能「放毒」
一位業內人士稱:小攤點、小餐飲店由於生意小利潤薄,一般不會用價高質優的食用塑膠袋,而往往使用回收或再生塑料製成的劣質一次性塑膠袋。
而在市區一些農貿市場附近,記者也看到過騎著自行車,車後滿載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塑膠袋的小販,每到一家小商店或攤位,都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塑膠袋。而這些塑膠袋價格非常便宜,通常幾元錢就能買到數百個。
據了解,這些價格低廉的非食品塑膠袋,在遇到高溫、油脂時會熔解、釋放出一些有毒物質。一般來說,當食品溫度超過50攝氏度時,塑膠袋裡的有毒成分就會滲出,從而汙染食物,對人體造成危害。長期食用直接用不合格塑膠袋裝的熱食,很可能使身體攝入毒素。輕者可能頭暈、噁心,重則有致癌可能。孕婦如果因此中毒,胎兒出現畸形的機率就會很大。另外,如果塑膠袋中重金屬超標,還會對血液系統和智力發育造成影響。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儘量不使用塑膠袋盛放食品,尤其是盛裝過熱或油脂類食品。此外,非食品塑膠袋最好也不要放入冰箱。這是因為普通塑膠袋在低溫下直接接觸食品,釋放化學毒素的速度雖然會放慢,但一些物理和生物毒性還會發生作用,一樣不利於人體健康。
相關連結
四種方法檢測
塑膠袋是否有毒
感官檢測法:無毒的塑膠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無色透明,有柔韌性,手感潤滑,表面似有蠟;有毒的塑膠袋顏色混濁或呈淡黃色,手感發粘。
用水檢測法:把塑膠袋置於水中,並按入水底,無毒塑膠袋比重小,可浮出水面,有毒塑膠袋比重大,下沉。
抖動檢測法:用手抓住塑膠袋一端用力抖,發聲清脆的無毒;聲音悶澀的有毒。
火燒檢測法:無毒的聚乙烯塑膠袋易燃,火焰呈藍色,上端黃,燃燒時像蠟燭淚一樣滴落,有石蠟味,煙少;有毒的聚氯乙烯塑膠袋不易燃,離火即熄,火焰呈黃色,底部呈綠色,軟化能拉絲,有鹽酸的刺激性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