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易錯考題梳理系列
1.去過幾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畫出具體的路線圖來。認知發展到( )兒童能做到這種程度。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 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選C【解析】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在分類、數字處理、時間和空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運用符號進行有邏輯的思考運動。因此,題目中的兒童能夠畫出具體的路線圖來。說明他的認知發展已達到具體運算階段。
2.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是( )。
A.全面發展 B.均衡發展 C.能力為重 D.德育為先
選B【解析】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ACD是為促成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的舉措。
3.兒童在知道「白菜」、「蘿蔔」和「菠菜」等概念之後,再學習「蔬菜」這一新概念。這種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繫起來的學習屬於( )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並列結合學習 D.類屬學習
選B【解析】奧蘇泊爾提出意義學習的三種類型包括上位學習(總括學習),即由小概念向大概念的學習;下位學習(類屬學習),即由大概念向小概念的學習;並列結合學習,兩個概念之間不存在包含關係。
4.下列( )提出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劃分教育階段,小學年限為6年,初中與高中分別為三年?
A.癸卯學制 B.壬子癸丑學制 C.壬寅學制 D.壬戌學制
選D【解析】六三三學制又稱為「1922年學制」,「壬戌學制」,「新學制」。 1922年效法美國制定的新學制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劃分教育階段,小學年限為6年,初中與高中分別為三年。
5.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憑空產生,後來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礎上向前發展,這說明教育具有( )。
A.絕對獨立性 B.相對獨立性 C.歷史繼承性 D.生產性
選C【解析】這一題考查的是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其表現之一就是具有歷史繼承性。容易混淆的答案是B,但題中很清晰地指明教育相對獨立性的表現之一歷史繼承性。
6.有關小學生的思維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正處於具體思維與抽象思維並行發展階段
B.正處於抽象思維向具體思維過渡階段
C.正處於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
D.完全屬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
選C【解析】人的思維根據發展程度的差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分別是,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他們的發展順序是這樣的。0-2歲主要是直觀動作思維,兒童的思維要藉助於動作來進行。3-6歲屬於完全的具體形象思維,這個階段,個體的思維必須藉助於形象才能進行,離開了具體的形象,個體無法理解抽象的公式和概念。6-12歲屬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變化的階段。這個階段兩種思維在個體的思維體系中並存,前期,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後期,抽象邏輯思維佔優勢。小學四年級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關鍵期。
7.在上初三的小梅一按時做完作業,家長就不再批評他,使他逐漸養成按時做作業的習慣。這是運用了行為原理的(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呈現性懲罰 D.取消性懲罰
選B【解析】正強化是通過呈現個體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負強化是通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反之,凡是能夠減弱行為或者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懲罰。呈現性懲罰是指在行為之後出現的刺激會抑制或減少該行為的發生,移去性懲罰,是將某一種刺激移走,以減少不當行為。本題中,通過小剛按時完成作業的行為增加,我們判斷這是「強化」,再通過家長減少了一種行為,從而判斷是「負強化」。在區分這四者時我們還有一個技巧或順口溜,即給他他想要的是正強化,不給他他不想要的是負強化,給他他不想要的是「呈現性懲罰」,不給他他想要的就是「取消性懲罰」。
8.人的身心發展的特殊性的表現之一是人的身心發展具有( )。
A.系統性 B.客觀性 C.能動性 D.主觀性
選C【解析】能動性是個體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9.研究表明,有些任務適合開展競賽,有些任務則不適合競賽。指出下列不適合開展競賽的任務( )。
A.衛生大掃除
B.學一門新的難度大的學科
C.參加課外活動的出席率
D.學生每學期總評分的名次
選D【解析】對學生名次進行競賽容易形成分數第一的舊應試觀念。
10.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的基本權利是( )。
A.參加進修和培訓權 B.參與民主管理權
C.教育教學權 D.學生管理與學業評定權
選D【解析】《教師法》第七條關於教師的六項基本權利中的第三條: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明確了學生管理與學業評定權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的基本權利。
11.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獻就是一種幸福,而不覺得是「犧牲」。這體現的是德育的( )。
A.政治功能 B.生存功能 C.發展功能 D.享用功能
選D【解析】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以使個體實現某種願望、需要,從中體驗到快樂、幸福、滿足,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時間內意識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對象的數量
B.7-10歲兒童一般可以集中注意25分鐘左右
C.「一心二用」說明人注意的穩定性不高
D.注意的起伏是一種分心現象
選B【解析】A項是注意的廣度。實踐和實驗表明:人是可以「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的,這是注意的分配現象,C項錯。注意的起伏指當注意某一對象時,人的注意不能長時間地保持固定的狀態,而是在間歇地加強或減弱的這種周期性變化現象。分心指注意分散。D項錯誤。
13.「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教師經常用這首詩鼓勵學生珍惜時光,努力學習。這種行為屬於意志品質的( )。
A.自覺性 B.果斷性 C.堅持性 D.自製性
選A【解析】意志的自覺性是指一個人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並且能夠主動地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質。與自覺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盲從。盲從的人不了解自己行動的意義,極易在別人的慫恿下從事不符合個人意願或社會需要的行動。
這首小詩的意思是人們有時候喜歡拖延,總是把事情放在明天去做,如果總是放在明天,那麼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了。人們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問題,主要原因在於對問題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足,對事件本身不夠重視,所以導致行為不自覺,意志拖延。這是意志缺乏自覺性的標誌。這道題容易錯選C和D選項。意志的基本特性中不包括意志的堅持性,另外,意志的自製性是指個體不斷克制自己,克服誘惑使得自己始終沿著既定的道路前進。而自覺性更多的是個體對目的的認識和行為的主動性。兩者是存在差異的。
14.某兒童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協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該兒童道德發展處於( )。
A.他律階段 B.前習俗階段 C.自律階段 D.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選C【解析】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是考試中的常考點,考生要對各個階段的主要特點進行把握,能夠在給出特點後準確地對應到相應的階段上。皮亞傑從認知發展的觀點考查和分析兒童對對偶故事的回答,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經歷一個從自律到他律的階段,具體為:?前道德階段(無律階段,2-5歲),這個階段的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來考慮問題,規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律階段(5-8歲),他律階段的兒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規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來源於外部,具有權威性,不可協商的;完全服從於成人或規則就是對的;錯誤的程度是由破壞的數量而定的;?自律階段(9—11歲),自律階段的兒童判斷事物能基於自主個體間的平等合作與相互認同的關係。他們把規則看成是靈活的,彼此都認可的,是可以協商的,與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則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就是對的;能考慮到犯錯誤者的想法去評定錯誤。本題中,兒童已能夠意識到規則的可修改性和可協商性,因此以到達自律階段。
15.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不包括( )。
A.發現教學 B.情境教學 C.合作學習 D.程序教學
選D【解析】發現教學、情景教學、合作教學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16.下面關於創造性和智力的關係,正確的論述是( )。
A.高智商者一定高創造力 B.低創造力者一定低智商
C.高創造力者一定高智商 D.高創造力者不一定高智商
選C【解析】研究表明,創造性與智力的關係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二者既有獨立性,又在某種條件下具有相關性,其基本關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於一般水平的智商。
17.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 )。
A.寫字教學 B.情感教學 C.藝術薰陶 D.感悟教學
選A【解析】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18.學校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是( )。
A.科技活動 B.學科活動
C.文學藝術活動 D.社會活動
選B【解析】學校課外活動主要以與課堂教學聯繫密切的學科活動為主,是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
19.屬於意義識記的行為是( )。
A.小明通過閱讀成語故事記住了大量成語
B.小明利用課間時間記住了圓周率小數點後9位數字
C.小明採用歷史的先後順序記住了許多歷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過誦讀法記憶並掌握英語單詞
選A【解析】意義識記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依據材料的內在聯繫或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繫所進行的識記,它是學生識記的主要形式。在意義識記中,理解是關鍵。A選項屬於意義識記。小明記憶成語的方法不是通過死記硬背,而是通過閱讀成語故事,從而理解成語的意義來對成語加以記憶,這是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屬於意義識記。B項不屬於意義識記,因為題幹只是提到了小明利用課餘時間記住了圓周率,但是沒有說小明記憶圓周率的方法是什麼?C項不是意義識記,雖然小明採用了時間順序作為線索來記憶了歷史時間的年月日,但是他並沒有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節點,只能說他的記憶藉助了某些線索,不能說他的記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D選項不屬於意義識記,而是屬於典型的機械記憶。通過不斷閱讀,加深印象,而記憶英語單詞,這是死記硬背基礎上的識記,屬於機械識記。
20.歌德痛苦時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這屬於( )防禦機制。
A.壓抑 B.置換 C.升華 D.投射
選C【解析】升華,是一種最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防禦機制。因為它可以把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性慾或攻擊性衝動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轉向更高級的、社會所能接受的目標或渠道,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歌德將自己失戀的痛苦轉化為《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是一種升華的防禦機制。
21.某生學習成績較差,卻經常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父親是XX級幹部,以求得心理滿足,這是採用了( )這種心理防禦方式的表現。
A.升華 B.補償 C.退行 D.轉移
選B【解析】補償:指通過新的滿足來彌補原有欲望達不到的痛苦。如學習成績平平,但體育成績突出,或因有其他特長,而使自己能夠得到滿足。
22.在教鳥的概念時,列舉「雞、鴨、鵝」等,是恰當運用了( )。
A.變式 B.反例 C.同位概念 D.以上三者兼有
選A【解析】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徵,以便突出本質特徵。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規則的主要屬性和關鍵特徵的例證。
23.一個較長的學習內容,收尾部分記憶效果好,中間部分遺忘較多,這是受下列哪個因素的影響( )。
A.消退抑制和幹擾抑制 B.倒攝抑制和幹擾抑制
C.前攝抑制和消退抑制 D.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
選D【解析】本題考查心理學中的兩個專業名詞。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鞏固先學習材料的幹擾作用。前攝抑制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材料的幹擾作用。開始部分很少或幾乎沒受前攝抑制的影響,只受倒攝抑制的影響;結尾部分很少或幾乎不受倒攝抑制的影響,只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而中間部分則既要受到前攝抑制的影響又要受到倒攝抑制的影響。有人在實踐中總結出早晚複習、學習效果好也是這個道理。
24.兒童身心發展有兩個高速發展期:新生兒與青春期,這是身心發展( )規律反映。
A.順序性 B.個別差異性 C.不平衡性 D.階段性
選C【解析】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
25.在人的身心發展中,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年齡階段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這說明了人的身心發展具有的規律是 ( )。
A.階段性規律 B.可變性規律 C.不均衡性規律 D.個別差異性規律
選C【解析】本題考察的同樣是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注意題中「有的方面」字眼,正是不平衡性的表現之一。
26.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屬於教師的( )。
A.人格培養 B.學科專業素養 C.教育專業素養 D.職業素養
選C【解析】教師的素養包括思想素養、能力素養、知識素養、身體和心理素養等,其中知識素養可以劃分為學科知識素養和教育知識素養,那麼先進的教學理念屬於教育知識素養即題目中教育專業素養。
27.學生王林因不守紀律,又一次被帶進辦公室,當即受到班主任的訓斥:「你又違法紀律了?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的臉皮實在太厚!你找家長請求,當面說清楚,你到底準備怎麼辦?不然,從明天起,你就不用來讀書了。」學生低著頭走出了辦公室。從上面例子分析,你認為要使王林同學遵守紀律應採用的方法是( )。
A.說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樣示範 D.實際鍛鍊
選A【解析】本題考查德育的方法,四個選項都屬於德育方法,其中說服法包括講道理和擺事實,即教師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學生進行教育。案例中由於老師沒有正確運用說服法才導致學生一而再、再而三違反紀律的。
28.既怕考試不及格又不想放棄玩耍時引起的是( )式衝突。
A.雙趨 B.雙避 C.趨避 D.多重趨避
選B【解析】本題考查意志動機中的四種衝突即雙趨衝突(兩種同時具有吸引力的目標可以選擇,但必須選擇其一)、雙避衝突(兩種都想逃避的目標同時出現,但必須選擇其一)、趨避衝突(對於同一目標既有好而趨之的一面,又有惡而遠之的一面)、多重趨避衝突(在趨避衝突的基礎上,出現多個目標)。題中,考試不及格和放棄玩耍都是想要避開兩個目標。
29.影響遷移的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認知結構和( )。
A.學習方法 B.學習定勢 C.學習時間 D.學習內容
選B【解析】影響遷移的因素很多,包括學習情境的相似性、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原學習的熟練和理解程度、年齡特徵和智力水平等。題中唯有B答案是影響遷移時的心理因素,ACD均是客觀因素。
30.老師在講授直角三角形時,列舉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類型的直角三角形。這種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質特徵「含有直角」,同時變換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質特徵「直角的方位」,就是運用了( )。
A.定勢 B.變式 C.直觀 D.遷移
選B【解析】變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無關特徵方面的具體變化,也就是通過保持概念的關鍵特徵、而變化那些非關鍵特徵,從而構成的表現形式不同的例證。題中「直角三角形」的本質特徵是其直角,而非直角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