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Bioscience:核小體上難捉摸的Z型DNA

2021-01-10 生物谷

發表在BioMed Central開放期刊Cell & Bioscience 上的新研究,首次說明了左旋型的Z型DNA,它通常只被發現於DNA被複製的地方,也能在核小體上形成。

提供生命藍圖的DNA結構曾被描述為一個雙螺旋。為了節省細胞核內空間,DNA緊緊地纏繞形成核小體的蛋白質,然後進一步纏繞,壓縮成染色質,接著壓縮成染色體。但是,右手螺旋(也稱為B型DNA)的這種熟悉形象不是DNA的唯一形式。在DNA被複製成RNA的位置(用作製造蛋白質指令的信使),DNA需要解纏繞,在負超螺旋過程中,能形成DNA雙螺旋的左手螺旋變體(Z-DNA)。

最開始認為,Z-DNA只能在活性RNA聚合酶(組裝RNA的酶)存在下形成。但是,最近發現,SWI/SNF能將某些B-DNA序列轉換成Z-DNA,其中SWI/SNF是一種參與重塑核小體和允許RNA聚合酶接近DNA的蛋白質。

由Keji Zhao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他們通過增加SWI/SNF 和 ATP(細胞能量來源)能將核小體上的B-DNA轉換成Z-DNA,形成的Z-核小體是一種新結構。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趙博士解釋說,"事實上,我們在核小體上發現Z-DNA的事實是理解染色體重組與Z-DNA調節基因表達的作用的新一步。然而,Z-核小體很可能是一個暫時結構,但它為DNA結合蛋白配置提供了一個機會的窗口,這可以招募、調節或阻止轉錄機制和蛋白表達。"(生物谷bioon.com)

SWI/SNF-mediated chromatin remodeling induces Z-DNA formation on a nucleosome

Niveen Mulholland, Yan Xu, Hiroshi Sugiyama, Keji Zhao

Abstract Background Z-DNA is a higher-energy, left-handed form of the double helix. A primary function of Z-DNA formation is to facilitate transcriptional initiation and activation. Sequences favoring Z-DNA formation are frequently located in promoter regions and Z-DNA is stabilized by torsional strain resulting from negative supercoiling, such as that generated by an actively transcribing polymerase or by a nucleosome remodeling event. We previously have shown that activation of the CSF1 gene by a chromatin remodeling event in the promoter results in Z-DNA formation at TG repeats within the promoter. Results We show that remodeling of a mononucleosome by the human SWI/SNF complex results in Z-DNA formation when the DNA within the mononucleosome contains Z-DNA favoring sequence. Nuclease accessibility patterns of nucleosome core particle consisting of Z-DNA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ounterpart nucleosomes containing classic B-DNA. Z-nucleosomes represent a novel mononucleosome structure. Conclusions: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Z-DNA can form on nucleosomes though previous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e occlusion of nucleosome formation from Z-DNA.

相關焦點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新研究揭示DNA組裝的意外變化為了讓DNA中的基因「開啟」和「關閉」,細胞中的酶必須與核小體相互作用,其中作為一種複合物,核小體含有允許細胞組裝DNA的蛋白。一種稱為Dot1L的酶在混合譜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一種兒童白血病---中發生突變。一種稱為泛素的小蛋白標籤被附著到核小體上以協助招募Dot1L。
  • Cell:在細胞分裂時,組蛋白化學修飾也可遺傳,並在維持後代細胞身份...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ctive and Repressed Chromatin Domains Exhibit Distinct Nucleosome Segregation during DNA Replication」。圖片來自 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10.009。
  • 核小體結合的SOX2和SOX11結構闡明「先鋒」因子功能
    他們解析了核小體結合的SOX2和SOX11結構,並闡明了先鋒因子的功能。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4月2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他們報告的SOX2的DNA結合結構域及其與核小體緊密同源物SOX11的冷凍電鏡結構。結構表明SOX因子可以結合超螺旋位置2上的DNA並使其局部扭曲。這些因子還促進末端核小體DNA從組蛋白八聚體上的解離,從而增加了DNA的可及性。
  • 李國紅課題組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體內核小體的展開
    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核小體由146bp DNA在組蛋白八聚體上纏繞1.65圈構成。組蛋白八聚體包括各有兩個拷貝的H2A,H2B,H3和H4組蛋白。體外研究表明核小體的結構不是靜態的,而是會進行自發的結構轉變,包括DNA呼吸作用(核小體上DNA末端的自發打開)和開放狀態(組蛋白亞複合物之間界面的打開),形成展開的核小體(Unwrapped Nucleosome),而這種核小體的動態變化稱為核小體展開(Nucleosome Unwrapping)。
  • 核小體核心粒子通過DNA複製和RNA轉錄來記住自己的位置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的PNAS中研究了活細胞中染色質複製的生物化學,並證明了核小體實際上可以傳遞表觀遺傳記憶。此外呢,他們還發現此外,與已公開的模型相反,在轉錄過程中未觀察到核小體局部移位。這項工作也促使人們對已發表的關於染色質複製和轉錄的生化數據進行重新評估。
  • 李平衛、劉文設等揭示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
    cGAMP作為先天免疫系統的第二信使會與內質網膜上的STING分子結合,從而進一步激活蛋白質激酶TBK1和轉錄因子IRF-3。活化的IRF-3進入細胞核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由於cGAS對雙鏈DNA序列沒有選擇性,細胞如何避免自身基因組DNA對cGAS的激活一直是這個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過去廣泛接受的解釋是cGAS主要分布在細胞質內,接觸不到被核膜保護的基因組DNA,因而不會被自身DNA活化。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相關成果以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3A and DNMT3B為題,發表在《自然》上。DNA甲基化可改變染色質結構、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等相互作用,從而控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可隨DNA的複製過程遺傳給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相關成果已發表在《Nature》上。
  • Cell:組蛋白變體H2A.Z的相關作用機制解析
    染色質結構的基本重複單元:核小體是由組蛋白八聚體 (由4種核心組蛋白H2A、H2B、H3和H4的各兩個單體構成) 以及纏繞在其上的DNA序列構成的。組蛋白變體是相對於染色體中的常規組蛋白而言的,是特殊狀態的染色體所需的組蛋白類型。處於不同狀態的染色體需要相應的組蛋白變體維持特定的結構,以完成其生物學功能。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的甲基化要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novo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denovoDNA 甲基化轉移酶3A和3B催化的CpG甲基化對哺乳動物的發育和細胞分化至關重要,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 核小體定位數據及十九種核小體工具集合簡介
    摘要近日,在Brief Bioinform上刊載了一篇關於核小體定位的數據及工具統計
  •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24:30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核小體結合的DNA
  • 利用針對血漿無細胞核小體的ChIP-seq鑑定細胞來源的基因表達基序
    利用針對血漿無細胞核小體的ChIP-seq鑑定細胞來源的基因表達基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2:07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Nir Friedman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17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ynergistic Coordination of Chromatin Torsional Mechanics and Topoisomerase Activity」。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9.034。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一旦被雙鏈DNA激活後,細胞質cGAS產生cGAMP,並觸發炎性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IFN)產生。cGAS也存在於充滿基因組DNA的細胞核內,在那裡,染色質參與限制它的酶活性。然而,染色質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仍然未知。與雙鏈DNA結合在一起的cGAS,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eterochromatin-Driven Nuclear Softening Protects the Genome against Mechanical Stress-Induced Damage」。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3.052。
  • 科學家最難理解的3大理論,每個都妙不可言,但卻捉摸不透
    科學家最難理解的3大理論,每個都妙不可言,但卻捉摸不透那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物種,我們只用的幾十萬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地球六十四一年的演化史。但是人類之所以取得如此優秀的成就,關鍵是在科技理論上的突破,這樣我們得以實現不斷的技術大爆炸。
  • 研究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近年來,Z型DNA(Z-DNA)的研究引發關注,但是在細胞中對其進行觀測還存在困難,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種簡便可靠的手段對其進行直接觀測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