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小體定位數據及十九種核小體工具集合簡介

2021-03-01 計算表觀遺傳學

摘要

近日,在Brief Bioinform上刊載了一篇關於核小體定位的數據及工具統計。共涉及50多個人類全基因組核小體定位數據集,70個小鼠數據集和150個低等真核生物數據集。

21多臺網絡伺服器自由下載的工具,用於分析實驗性核小體定位實驗。以及可以在網上獲得的從DNA序列理論上預測核小體定位的十九種計算工具。

1 核小體定位的定義及意義

核小體是形狀類似一個扁平的碟子或一個圓柱體。染色質就是由一連串的核小體所組成。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體的構建塊,約75-90%的真核基因DNA包裹在核小體上,基因組上核小體位置的確定涉及DNA、轉錄因子、組蛋白修飾酶和染色質重塑複合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核小體定位、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塑等問題是表觀遺傳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近年來,在對酵母、果蠅和線蟲等低等生物的核小體定位進行大量研究並取得一定的成果後,研究者們開始將核小體定位的研究對象放到了人類上。

在文章中作者介紹了根據細胞類型排列的核小體最新數據以及許多核小體定位工具進行論述

人類全基因組核小體定位的數據集。

對於每個數據都有相應的數據編號,方便直接下載。此外還有其他物種的數據信息。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詳細數據結合請參照參考文獻。

1 核小體定位的計算工具及預測工具

通過軟體的下載情況和文章引用情況進行了排序,並將每一種工具的摘要描述一一列舉,同時還列舉了每種工具的使用平臺。方便使用。另外每種工具的下載地址也對應於每個工具的摘要後面。同樣的核小體預測工具也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了介紹。

文章發表時間距離現在不到一周,由於對於我們生物信息學工作者來說,這樣一份總結性的文章還是很方便我們收藏的,並且作者還提供了網站,對於比較火熱的工具提供直接的下載。

網址為:http://generegulation.info/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

參考文獻:

Nucleosome positioning:resources and tools online.

BriefBioinform. 2016Sep;17(5):745-57. doi: 10.1093/bib/bbv086. Epub 2015 Sep 26.

封面來源:http://www.bbioo.com/picture/63-220-1.html

通訊郵箱:ad.cepi@edbc.org

投稿郵箱:scw.cepi@edbc.org

CEPI感謝您的支持!

(IOS系統用戶專用通道)

    讚賞    

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李國紅課題組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體內核小體的展開
    體外研究表明核小體的結構不是靜態的,而是會進行自發的結構轉變,包括DNA呼吸作用(核小體上DNA末端的自發打開)和開放狀態(組蛋白亞複合物之間界面的打開),形成展開的核小體(Unwrapped Nucleosome),而這種核小體的動態變化稱為核小體展開(Nucleosome Unwrapping)。
  • 組蛋白伴侶FACT操控核小體
    組蛋白伴侶FACT操控核小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3:55:26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Karolin Luger研究團隊,探究了組蛋白伴侶「促染色質轉錄
  • 核小體結合的SOX2和SOX11結構闡明「先鋒」因子功能
    核小體結合的SOX2和SOX11結構闡明「先鋒」因子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43:37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Patrick Cramer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李平衛、劉文設等揭示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
    當有病毒感染、細胞損傷或者腫瘤發生時,會有部分異常DNA定位在細胞質中。環狀GMP-AMP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 cGAS)在識別這些DNA後會催化GTP和ATP之間發生化學反應並生成小分子環鳥腺苷酸(cyclic GMP-AMP, cGAMP)。
  • 兩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質重塑蛋白-核小體的三維結構
    DNA緊密地纏繞在大量的被稱作核小體的組蛋白線軸上。比如,人細胞以這種方式容納長約兩米的DNA。然而,基因必須不斷經過轉錄過程形成信使RNA(mRNA)來指導蛋白合成。此外,整個DNA在細胞分裂之前必須完成複製,而且DNA損傷也需要加以修復。因此,細胞必須有方法積極授予對它的基因組的訪問權限。
  •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24:30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核小體結合的DNA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為揭示DNMT3A2/3B3與核小體的相互作用並了解染色體上DNA甲基化,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DNMT3A2/3B3和核小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該結構顯示,異源四聚體複合物(3B3-3A2-3A2-3B3)與分離的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複合物非常相似,但是卻非對稱地和核小體相互作用。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為揭示DNMT3A2/3B3與核小體的相互作用並了解染色體上DNA甲基化,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DNMT3A2/3B3和核小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該結構顯示,異源四聚體複合物(3B3-3A2-3A2-3B3)與分離的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複合物非常相似,但是卻非對稱地和核小體相互作用。
  • Scienc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激活的結構基礎
    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 核小體核心粒子通過DNA複製和RNA轉錄來記住自己的位置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的PNAS中研究了活細胞中染色質複製的生物化學,並證明了核小體實際上可以傳遞表觀遺傳記憶。此外呢,他們還發現此外,與已公開的模型相反,在轉錄過程中未觀察到核小體局部移位。這項工作也促使人們對已發表的關於染色質複製和轉錄的生化數據進行重新評估。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2'3'環狀GMP-AMP(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核小體,作為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在基因複製與轉錄過程中高度動態調控。DNA/RNA聚合酶前的核小體結構要被打開,使得聚合酶能順利通過核小體,對核小體包裹的DNA進行複製轉錄;而聚合酶通過後的DNA要被重新組裝形成核小體,保護DNA免受損傷,並維持或繼承該區域表觀遺傳信息。組蛋白泛素化修飾,作為一類重要的組蛋白化學修飾方式,在核小體結構的動態調控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EMBO J | 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核小體結構非常穩定,對DNA組成和組蛋白修飾的改變均不敏感。組蛋白變體可以改變核小體和染色質結構調控基因轉錄,迄今為止測定的所有單核小體結構中,構象改變最大的CENP-A核小體就是組蛋白H3變體核小體,結構顯示CENP-A核小體包含的DNA為121bp,但其蛋白核心結構變化不大。
  •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09:1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Patrick Cramer課題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的甲基化要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novo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denovoDNA 甲基化轉移酶3A和3B催化的CpG甲基化對哺乳動物的發育和細胞分化至關重要,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 Cell & Bioscience:核小體上難捉摸的Z型DNA
    發表在BioMed Central開放期刊Cell & Bioscience 上的新研究,首次說明了左旋型的Z型DNA,它通常只被發現於DNA被複製的地方,也能在核小體上形成。為了節省細胞核內空間,DNA緊緊地纏繞形成核小體的蛋白質,然後進一步纏繞,壓縮成染色質,接著壓縮成染色體。但是,右手螺旋(也稱為B型DNA)的這種熟悉形象不是DNA的唯一形式。在DNA被複製成RNA的位置(用作製造蛋白質指令的信使),DNA需要解纏繞,在負超螺旋過程中,能形成DNA雙螺旋的左手螺旋變體(Z-DNA)。
  • 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結構機理研究獲進展
    該項工作對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的結構機理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染色質著絲粒區的核小體有著特殊的組成,其中含有組蛋白H3的變異體CENP-A是重要標誌,而組蛋白伴侶HJURP對CENP-A在著絲粒上的定位以及核小體組裝至關重要。該成果解析了HJURP與CENP-A以及組蛋白H4複合體的三維晶體結構。
  •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分析ISWI家族在核小體移位
    來自哈佛大學,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SWI Remodelers Slide Nucleosomes with Coordinated Multi-Base-Pair Entry Steps and Single-Base-Pair Exit Steps」的文章,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解析了一種重要的超家族酶如何協調重塑核小體,幫助完成核小體移位的
  • 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使得染色質中DN成為緻密的結構形式
    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位,使得染色質中DNA、RNA和蛋白質組織成為一種緻密的結構形式。核小體由核心顆粒(core particle)和連接區DNA(linker DNA)二部分組成,在電鏡下可見其成捻珠狀,前者包括組蛋白H2A,H2B,H3和H4各兩分子構成的緻密八聚體(又稱核心組蛋白),以及纏繞其上一又四分之三圈長度為146bp的DNA鏈;後者包括兩相鄰核心顆粒間約60bp的連接DNA和位於連接區DNA上的組蛋白H1(圖15-12),連接區使染色質纖維獲得彈性。
  • 利用針對血漿無細胞核小體的ChIP-seq鑑定細胞來源的基因表達基序
    利用針對血漿無細胞核小體的ChIP-seq鑑定細胞來源的基因表達基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2:07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Nir Friedman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