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超穎材料設備 全息技術從科幻走向現實

2020-12-05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美國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描繪的全息技術,相信大家不會陌生。然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微型納米設備,以構建高質量的全息圖像,讓科幻走向現實。

科幻

(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先從科幻說起,介紹一下《星球大戰》。

它由美國盧卡斯電影公司拍攝,以太空科幻為題材的電影系列,描繪了在遙遠的太空中,各種英雄人物的冒險經歷。這部電影包括「正傳三部曲」:1977年 星球大戰-曙光乍現 ;1980年 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 ;1983年 星球大戰-絕地大反攻,還有「前傳三部曲」、「後傳三部曲」,以及相關的電視劇、動畫片和小說。

技術

《星球大戰》中,最讓人難忘的前沿技術就是全息技術。

所謂全息技術,就是利用光線幹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

首先,利用幹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信息,被攝物體在雷射輻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然後,另一部分雷射作為參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疊加產生幹涉,把物體光波上各點的位相和振幅轉換成在空間上變化的強度,從而利用幹涉條紋間的反差和間隔,將物體光波的全部信息記錄下來。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體驗,我從《星球大戰》相關系列電影和動畫題材中,分別選取了幾幅圖片,供大家參考。

材料

然而,實現任何技術都離不開材料,全息技術更需要特殊材料。此時,一種材料走入了科學家的視線,她就是:「超穎材料」。

超穎材料,是指一類通過人工設計結構實現,具有天然材料無法具備的超常物理特性的材料。然而,由「超穎材料」構成的薄層,就成了「超穎表面」,它對光線的控制效果前所未有。

在研究中,澳國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超穎表面」,它由「亞波長共振器件」構成,每個器件都可以改變入射光線的相位、振幅和極化。正是由於超穎表面具備這種控制和重塑入射光線的能力,它的應用範圍除了全息技術外,還包括太陽能電池、計算機、通信、傳感器以及顯微鏡等方面。

但是,目前大多數的超穎表面都是一種「電漿子平面結構」,然而這種結構的材料大部分效率較低,因為他們的金屬組件會帶來損耗。然而,科學家們又發明了一種「全介質共振納米光子結構」,可以吸收損耗,提高整體效率。

(圖片來源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製造

有了材料,就要開始考慮造設備了,看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是怎麼做的?

(圖片來源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科學家使用了36種不同的納米柱,高865納米,半徑在79納米到212納米之間,組成一種方型網格形狀。每個納米柱作為全息圖的一個子像素。為了將這些材料製造成超穎表面,科學家使用了低壓化學汽相沉積多晶矽,電子束蝕刻定義了納米柱的幾何形狀,反應離子蝕刻將幾何結構轉化成矽。

(圖片來源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研究的合作領導者Sergey Kruk 博士稱,設備由數百萬個微型矽柱構成,每個矽柱的直徑不到人類頭髮的五百分之一。

效果

(圖片來源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該超穎全息設備,能夠創造灰度級的高解析度圖像,並且可以轉化90%的光線,衍射效率在1600納米波長下達99%,操作的頻譜帶寬是375納米。迄今為止,這是超穎全息設備中效率最高的。

這個方案還可以應用其他材料例如Ge,、GaAs、TiO2、鑽石等等,操作的波長範圍可以擴展到其他波長,特別是可見光。

應用

這項研究的領導作者 Lei Wang 稱,他們發明的這種複雜的紅外線全息圖像,未來有望應用於工業領域。

他說,「未來,全息技術研究將在顯示器和增強現實設備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現在,我們正在致力於研究許多其他相關應用,例如用於攝像機和衛星的超薄和輕量的光學設備。」

這種設備將取代笨重的器件,使得攝像機變得小型化,減少宇宙飛船上光學設備的尺寸和重量,降低太空任務的成本。同時,智慧型手機、智能硬體、AR/VR設備也屬於它的應用場景。

合作

Kruk 博士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領導了該設備的設計、製造和光學測試。另外,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以及中國南京大學也共同參與了開發。

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支持,目前作為一個重大科學突破,以備忘錄的形式發表在《光學》雜誌上。

結語

從科幻走向現實的過程是複雜的,需要技術研究、尋找材料、製造設備、驗證效果、協力合作、實踐應用等一系列的過程,但是憑藉努力探索和創新實踐,這一切並不是不可能。

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歷數一下,有多少曾經的科幻,都變成了如今的現實。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有望看到更多科幻中的技術,走到現實生活中來,造福於人類。

參考資料

【1】http://www.anu.edu.au/news/all-news/sci-fi-holograms-a-step-closer-with-anu-invention

【2】Lei Wang, Sergey Kruk, Hanzhi Tang, Tao Li, Ivan Kravchenko, Dragomir N. Neshev, Yuri S. Kivshar. Grayscale transparent metasurface holograms. Optica, 2016; 3 (12): 1504 DOI: 10.1364/OPTICA.3.001504

相關焦點

  • 新型紅外線發射器:由超穎材料製成,可利用廢熱!
    超材料(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這些材料的應用領域包括光纖、醫療設備、航空航天、傳感器、基礎設施監控、智能太陽能管理、雷達罩、超材料雷達天線、聲學隱身技術、吸波材料、全息技術等等。之前,John在《新型超穎材料:有效助推太赫茲技術發展》、《新型超穎材料應用前景廣闊:可吸收光線能量產生振蕩》、《科學家研發超穎材料設備 全息技術從科幻走向現實》這幾篇文章中,都有提及超穎材料的一些具體應用。負折射率幾乎所有的天然材料,在碰到光學介質例如玻璃或者水的時候,都會具有正的介電常數和磁導率,所以它們都是正折射率材料。
  • 新型超穎材料:帶來無需半導體的微電子設備
    (圖片來源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應用電磁學小組)引言最近,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們製造了首個無需半導體、光學控制的微電子設備。他們使用了超穎材料構造了一種微型設備,通過低電壓和低功率雷射器激活後,該設備的導電率會增加10倍。
  • 用「超穎材料」實現多設備同時充電,Metaboards獲500萬美元融資
    Metaboards是一家做新型無線充電技術的公司。Metaboards成立於2016年,由牛津大學的教授和研究人員創立,他們正在嘗試用一種「超穎材料」來提出更好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新方案可以解決目前無線充電的短板,比如需要設備和充電器對接,新科技還能用一個充電點給多個設備充電。廣泛來說,「超穎材料」是一種由塑料或者金屬這樣的化合物組成的新型材料。
  • Feature Article|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傳統實現計算全息成像的設備例如空間光調製器(SLM),存在著工作帶寬窄、視場角小、僅能實現純相位或振幅調製、具有多級衍射級次串擾和孿生像等缺點,限制了全息技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超表面是一種二維平面超穎材料, 通常由單層亞波長尺寸的金屬或介質納米天線陣列構成。
  • 加拿大推3D全息投影系統 科幻片場景走向現實
    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3D全息投影系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鋼鐵俠》中主角託尼家的地下室,利用3D全息投影託尼成功設計出第二套鋼鐵俠裝備。如今,加拿大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首個3D全息視訊會議系統,雖然還不能用於設計裝備,但是用來開會還是相當讓人期待的,讓這個科幻電影中的技術在現實上登場。皇后大學將有關系統命名為TeleHuman 2 ,透過這套系統,用戶可與另一方用戶的3D投影分身即時互動及對話,吸引眾多科幻迷關注。
  • 科幻與現實之全息投影
    平時喜歡看科幻電影的朋友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全息投影的場景,這幾乎成了科幻片必不可少的元素。科幻片中的人操控技術也正是從這些電影情節中,使得我們對全息成像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大多數人看來,那只是科幻,似乎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殊不知,我們所認為的科幻技術,正越來越多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而且是全方位進入。從最初的電影院開始,再到後來出現的全息商品展示,全息KTV,全息婚禮,還有電視節目主持、教育、軍事、醫療等等,可以說是方方面面!試問這樣的劇場或影院你想不想去?
  • 科幻電影中的3D全息圖像,可能要成為現實了
    我們在觀看科幻電影的時候,總會被影片中各種各樣的高科技所吸引,其中有一種全息投影技術一直是我們想擁有的,有了它手機、電腦等設備就可以直接顯示出立體的3D全息投影圖像,非常酷炫。  其實現實世界中,全息投影技術已經有一些實際的應用場景,只不過無論是效果還是付出的成本都不太理想。
  • 超穎材料助VR、AR價格更親民
    作者:DIGITIMES謝明珊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逐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只可惜成本向來極為高昂,所幸韓國研究團隊最近研發出全新超穎材料(Metamaterial)和列印技術,可望催生價格更親民的VR/AR技術。
  • 趣科技:從科幻電影走出的現實技術(組圖)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內,人們對於科幻影片的熱衷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幻影片中許多原本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技術也已經悄然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現代人們手中的智慧型手機或許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不僅僅是人們同外界交流的中樞紐帶,同樣也是用戶的遊戲、代辦事項處理中心,且這一設備已經配備了生物識別技術來保障人們的隱私安全。對此,美國知名科技媒體《商業內幕》日前就為我們整理出了一份「從科幻影片中走出的八大現實技術」榜單,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 太科幻了!微軟發布全息技術、全息眼鏡
    全息技術,科幻小說中常見的玩意兒,微軟將它帶入了現實:「Windows Holographic」。它能在現實世界中生成全息圖像,遊戲、物體、會議、照片什麼的都可以。Windows 10也將原生支持該全息技術,並且全息應用也將是Windows 10通用應用,可支持各種設備。這是微軟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合作的產物。兩個地球上最牛逼轟轟的科技大牛,要實現我們的夢想了。
  • 雷射雷達新軍 Lumotive 玩上了超穎材料
    憑藉這項技術,Lumotive 有希望從競爭激烈的雷射雷達行業脫穎而出。在 ADAS 和自動駕駛系統的傳感器「武器庫」中,雷射雷達毫無疑問是真正自帶流量的產品。過去幾年裡,全球誕生了六七十家雷射雷達新創公司,它們獲得風投的融資超過 8 億美元。不過,光鮮的外表之下,雷射雷達行業又面臨著非常尷尬的現實,這項技術過於碎片化,而且整個市場還徘徊在起步階段。
  • 科幻場景成現實 「全息投影」可看清羅馬雕塑紋理
    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文/攝《西部世界》科幻場景成現實 「全息投影」,南京創造了「世界第一」熱播美劇《西部世界》中,人們可以通過一個全息沙盤觀察人工製造世界裡的一舉一動,並和沙盤上的虛擬模型進行互動。這一科幻場景近日變為了現實——類似的全息沙盤在南京軟體谷智能仿真技術研究院亮相。
  • 揭秘全息技術:虛擬實境的終極進化
    那麼,什麼技術能夠讓傳統的計算機空間由二維變成三維?這就是全息技術。   全息技術在科幻電影中很常見,不論是《星球大戰》、《鋼鐵俠》還是《阿凡達》,其中都不乏全息投影的概念,比如通過一個類似手機的小設備投射出通話對象的全身比例立體圖形,或是一個360度的懸空3D圖形,甚至可以通過手勢直接操作。而在現實中,由於成本關係,全息投影主要應用在大型文藝演出等領域。
  • 超酷炫3D全息投影技術,科幻成為現實,讓你看見未來!
    科幻電影對於技術迷來說,想必都非常的喜歡看吧,我們也經常會在科幻電影裡見到讓我們覺得欲罷不能的畫面,電影的主人公可以隨意的把控只會空氣中的3D投影,也能夠把遠處的人或物以三維的形式投影在空氣之中,就像電影《鋼鐵俠》中的畫面。
  • 當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映射到現實生活中
    科幻電影一直是技術領域的靈感來源之一,眾多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技術,最早都出現在科幻電影中,雖然它們只是道具和特效,但無疑帶給了人們很多靈感,最終將它變為現實。當然,還有一些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恰恰相反,其靈感來自於現實,或許還存在「廣告植入」的嫌疑。其實人類最開始的幻想從文字變為了電影最終成為了現實。
  • 科學家創造出真正的「星球大戰」式全息圖
    在《星球大戰:新希望》中投射的一部R2D2一樣,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幻小說的大本營,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在全息照相方面的經驗可能只是一角錢大小的郵票在我們的護照和信用卡上。研究人員認為,通過使用能夠以自然材料無法實現的方式操縱光的「超表面」材料,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終於看到了隧道盡頭的光,用於製作真正的全息電影。東京農業科技大學(TUAT)的研究小組於8月3日在「 光學快報 」上發表了這一發現。這些天,我們的錢,信用卡和護照上都掛著靜態全息圖。
  • Arm分享:從科幻到現實,移動端全息顯示計算的發展進步
    由於難以複製,模擬全息圖被廣泛用作信用卡、銀行票據、駕照和眾多應用的防偽措施(見圖1)。 隨著計算能力的提高和增強現實等新用例的出現,數字全息顯示的研究和開發同樣在不斷地進行。在展示先進視覺化未來的時候,一眾熱門的科幻電影和電視都有受到全息顯示的啟發,例如《星球大戰》、《少數派報告》和《星際迷航》等。但全息顯示真的是一個遙遠的未來嗎?
  • 日產展示聲學超穎材料:讓EV變得更加安靜
    當地時間周二,日產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上發布了其最新研發的聲學超穎材料。這種材料跟與傳統隔音材料的不同之於它使用了兩層輕質塑料,在它們之間則用了蜂窩狀斜格結構。這種結構主要能夠利用空氣來捕捉相對低頻振動(500Hz到1200 hz),而道路的噪音就在這個範圍內。
  • 蜘蛛俠VS普羅米修斯 談電影中全息技術
    兩部大片不僅情節引人入勝,而且呈現出大量超現實的顯示技術,尤其是最炫目的全息技術讓無數影迷如痴如醉。我們此次就針對此話題,再次回味那些高科技的顯示技術。科幻電影的全息技術   全息技術,是全息幻影成像系統的簡稱,是利用光學錯覺原理,將電影中用馬斯克攝像技術所拍攝的影像,包括人、物與布景箱中的主體模型景觀合成。
  • 新型超穎材料應用前景廣闊:可吸收光線能量產生振蕩
    研究人員將吸收光線的微小納米天線集成到納米機械振蕩器中,從而構成了這種超穎材料設備。研究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和電氣工程專業的教授,Ertugrul Cubukcu 領導。這項研究在 Cubukcu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做教員時就開始了,並且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學院後繼續開展。它顯示光和物質交互,可應用於新型納米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