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題:多地推進「機器換人」,「機器人勞動者」將如何影響未來就業市場?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馬曉澄、陳灝
五一節,勞動者的節日。與此同時,一種「機器人勞動者」正日益引發社會關注。
工信部官網顯示:浙江率先推進機器換人,計劃自2013年起5年間,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雲稱該項目至 2015年已累計減少普通勞動工人近200萬人;安徽正抓緊推進「『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廣東、山東等地則都在自身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大力推動「機器換人」,已有不少人工崗位被機器人勞動力替代。
促轉型、用工荒等因素助推「機器換人」遍地開花
業內專家稱,當前我國機器人製造技術日趨成熟,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改革需要、用工成本高以及用工難等因素,共同推動各界對機器人勞動力的期待。
在深圳雷柏科技的生產車間,生產線的主角不是一排排工人,而是一列列靈活翻轉的機械手臂。通過研發智能自動化體系,雷柏科技直接生產員工數量從十多年前高峰期的32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800多人,每年節約大量費用支出。
據悉,從2005年開始,雷柏遭遇「用工荒」,人力成本上漲。2011年,雷柏一口氣購買了75臺工業機器人,人力成本驟降。「以鍵盤組裝為例。現在一條生產線上,5名工人通過管理機器人就可以完成之前100人的工作量。」雷柏機器人運營管理部經理劉慈平說。
根據廣東東莞市經信局的數據,2014 年 9 月至 2016 年 10 月,東莞「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共 1485 個,預計可減少 8.7 萬工人。
在山東,兗州煤業下屬的兗州東方機電有限公司爐具生產車間,「新華視點」記者看到,一個個方方正正的小機器人背著材料穿越車間,準確奔向焊接工位。它們停靠後,搬運機器人自動抓取材料,交給下一個流程的焊接機器人。
兗州東方機電公司技術質量中心主任譚光韌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爐具生產的關鍵環節使用了3臺ADV智能移動機器人、一臺庫卡搬運機器人和5臺焊接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自動對接上一個工序的完成品、下一個工序空位,能替代大約50人的勞動。
譚光韌說,公司計劃下一步在年產10萬臺爐具生產線上實現全自動化,上下料、組對、焊接、噴塗等工作全部交給機器人完成,「操作的人工將從400人減到100人左右。」
機器人大大降低了企業人工成本。總部位於浙江紹興的三力士公司,在投入建設「無人車間」後,僅人工成本就節省了1000多萬元,佔當年公司淨利潤的7%左右。
現存哪些工作「飯碗」更可能被機器人「搶」?
記者了解到,當前「機器換人」所涉範圍,已不局限於工業製造業,一些服務領域的人工崗位也開始被機器人勞動者悄然替代。
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袁輝告訴記者,2015年,中國建設銀行把客服機器人用於呼叫中心,當年就取代了大量員工。「還有很多銀行、運營商、電商甚至地方政府都在開始運用機器人。」袁輝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慧製造研究院院長王田苗認為,機器人技術將廣泛應用於工業製造、服務領域,以及智能汽車、無人機等方面。
山東臨沂申通業務總監吳禮華介紹,為提高效率及避免暴力分揀,目前,臨沂申通配備了320臺智能分揀機器人,每小時可以處理1.8萬個5公斤以內的包裹,準確率基本達到100%。同等工作量所需人工由150人降為30人,削減崗位達80%之多。
江蘇常州火鳳凰永動型消防滅火機器人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火鳳凰」的耐高溫消防機器人。公司總經理任曲波介紹,這款機器人除了耐高溫,還可以進行毒氣探測,能代替消防員進入高危火場、爆炸、有毒環境,執行關閉閥門等任務,降低事故現場的二次爆炸概率。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博士說,服務機器人在我國當前擁有廣大的市場與廣闊的前景。「例如,我們正在做智能護理設備的臨床實驗,可以進行各種生理參數的檢測。」曲道奎強調,「未來,機器人可以在消防、救援、守護、醫療護理等公共服務等服務領域大有可為。」
山東省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調研員王桂強認為,人工智慧的興起,可能會造成部分低技能勞動者失業。但也有專家認為,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這可能包括:工業數據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工業工程師、模擬專家、供應鏈協調崗位、系統設計、信息技術、3D 輔助設計、現場服務工程師、銷售與服務人員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增的就業崗位專業性極強。
如何面對「機器換人」?
多數專家業者認為,雖然機器人對人工崗位造成一定影響,但完全沒有必要過度緊張。
供職於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王亞敏告訴記者,雖然自己的工作一度被機器人替換掉了,但通過2個月的培訓,她已經重新上崗,從普工晉升成為技術員學員,甚至還加了薪。公司總經理助理羅衛強說,儘管大力推進「機器換人」,但是大部分員工都可以在公司內部得到消化,經過轉崗培訓後重新上崗。
「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最早是代替人,然後發展到服務人,將來是擴展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院士說,「目前,工業機器人大多在一些結構化的環境當中工作,在線傳感能力都比較差。服務機器人目前還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至於特種機器人,都是需要通過人工遙控操作完成特定工作。」
長泰機器人CEO楊漾和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王樹新都認為,未來機器人可能從操作、視覺和語音方面模仿人類,替代人工,但一定只是更多地服務人類。
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蔡秀玲教授認為,未來幾年,我國服務業將新增大量就業崗位。這些崗位大多經短期培訓即能勝任,可以有效緩解「機器換人」造成的短期「失業」壓力。她建議政府和社會統籌資源,加大在職業培訓和「雙創」扶持方面的投入,引導勞動力實現分流與升級。(參與記者:席敏、胡喆、董瑞豐、張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