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進「機器換人」,「機器人勞動者」將如何影響未來就業市場?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題:多地推進「機器換人」,「機器人勞動者」將如何影響未來就業市場?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馬曉澄、陳灝

  五一節,勞動者的節日。與此同時,一種「機器人勞動者」正日益引發社會關注。

  工信部官網顯示:浙江率先推進機器換人,計劃自2013年起5年間,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雲稱該項目至 2015年已累計減少普通勞動工人近200萬人;安徽正抓緊推進「『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廣東、山東等地則都在自身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大力推動「機器換人」,已有不少人工崗位被機器人勞動力替代。

  促轉型、用工荒等因素助推「機器換人」遍地開花

  業內專家稱,當前我國機器人製造技術日趨成熟,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改革需要、用工成本高以及用工難等因素,共同推動各界對機器人勞動力的期待。

  在深圳雷柏科技的生產車間,生產線的主角不是一排排工人,而是一列列靈活翻轉的機械手臂。通過研發智能自動化體系,雷柏科技直接生產員工數量從十多年前高峰期的32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800多人,每年節約大量費用支出。

  據悉,從2005年開始,雷柏遭遇「用工荒」,人力成本上漲。2011年,雷柏一口氣購買了75臺工業機器人,人力成本驟降。「以鍵盤組裝為例。現在一條生產線上,5名工人通過管理機器人就可以完成之前100人的工作量。」雷柏機器人運營管理部經理劉慈平說。

  根據廣東東莞市經信局的數據,2014 年 9 月至 2016 年 10 月,東莞「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共 1485 個,預計可減少 8.7 萬工人。

  在山東,兗州煤業下屬的兗州東方機電有限公司爐具生產車間,「新華視點」記者看到,一個個方方正正的小機器人背著材料穿越車間,準確奔向焊接工位。它們停靠後,搬運機器人自動抓取材料,交給下一個流程的焊接機器人。

  兗州東方機電公司技術質量中心主任譚光韌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爐具生產的關鍵環節使用了3臺ADV智能移動機器人、一臺庫卡搬運機器人和5臺焊接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自動對接上一個工序的完成品、下一個工序空位,能替代大約50人的勞動。

  譚光韌說,公司計劃下一步在年產10萬臺爐具生產線上實現全自動化,上下料、組對、焊接、噴塗等工作全部交給機器人完成,「操作的人工將從400人減到100人左右。」

  機器人大大降低了企業人工成本。總部位於浙江紹興的三力士公司,在投入建設「無人車間」後,僅人工成本就節省了1000多萬元,佔當年公司淨利潤的7%左右。

  現存哪些工作「飯碗」更可能被機器人「搶」?

  記者了解到,當前「機器換人」所涉範圍,已不局限於工業製造業,一些服務領域的人工崗位也開始被機器人勞動者悄然替代。

  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袁輝告訴記者,2015年,中國建設銀行把客服機器人用於呼叫中心,當年就取代了大量員工。「還有很多銀行、運營商、電商甚至地方政府都在開始運用機器人。」袁輝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慧製造研究院院長王田苗認為,機器人技術將廣泛應用於工業製造、服務領域,以及智能汽車、無人機等方面。

  山東臨沂申通業務總監吳禮華介紹,為提高效率及避免暴力分揀,目前,臨沂申通配備了320臺智能分揀機器人,每小時可以處理1.8萬個5公斤以內的包裹,準確率基本達到100%。同等工作量所需人工由150人降為30人,削減崗位達80%之多。

  江蘇常州火鳳凰永動型消防滅火機器人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火鳳凰」的耐高溫消防機器人。公司總經理任曲波介紹,這款機器人除了耐高溫,還可以進行毒氣探測,能代替消防員進入高危火場、爆炸、有毒環境,執行關閉閥門等任務,降低事故現場的二次爆炸概率。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博士說,服務機器人在我國當前擁有廣大的市場與廣闊的前景。「例如,我們正在做智能護理設備的臨床實驗,可以進行各種生理參數的檢測。」曲道奎強調,「未來,機器人可以在消防、救援、守護、醫療護理等公共服務等服務領域大有可為。」

  山東省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調研員王桂強認為,人工智慧的興起,可能會造成部分低技能勞動者失業。但也有專家認為,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這可能包括:工業數據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工業工程師、模擬專家、供應鏈協調崗位、系統設計、信息技術、3D 輔助設計、現場服務工程師、銷售與服務人員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增的就業崗位專業性極強。

  如何面對「機器換人」?

  多數專家業者認為,雖然機器人對人工崗位造成一定影響,但完全沒有必要過度緊張。

  供職於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王亞敏告訴記者,雖然自己的工作一度被機器人替換掉了,但通過2個月的培訓,她已經重新上崗,從普工晉升成為技術員學員,甚至還加了薪。公司總經理助理羅衛強說,儘管大力推進「機器換人」,但是大部分員工都可以在公司內部得到消化,經過轉崗培訓後重新上崗。

  「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最早是代替人,然後發展到服務人,將來是擴展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院士說,「目前,工業機器人大多在一些結構化的環境當中工作,在線傳感能力都比較差。服務機器人目前還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至於特種機器人,都是需要通過人工遙控操作完成特定工作。」

  長泰機器人CEO楊漾和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王樹新都認為,未來機器人可能從操作、視覺和語音方面模仿人類,替代人工,但一定只是更多地服務人類。

  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蔡秀玲教授認為,未來幾年,我國服務業將新增大量就業崗位。這些崗位大多經短期培訓即能勝任,可以有效緩解「機器換人」造成的短期「失業」壓力。她建議政府和社會統籌資源,加大在職業培訓和「雙創」扶持方面的投入,引導勞動力實現分流與升級。(參與記者:席敏、胡喆、董瑞豐、張翅)

相關焦點

  • 「機器人勞動者」將如何影響未來就業市場?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題:多地推進「機器換人」,「機器人勞動者」將如何影響未來就業市場?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馬曉澄、陳灝五一節,勞動者的節日。與此同時,一種「機器人勞動者」正日益引發社會關注。工信部官網顯示:浙江率先推進機器換人,計劃自2013年起5年間,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雲稱該項目至 2015年已累計減少普通勞動工人近200萬人;安徽正抓緊推進「『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廣東、山東等地則都在自身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大力推動「機器換人」,已有不少人工崗位被機器人勞動力替代。
  • [人民日報]人工智慧如何影響就業市場?
    他認為,人工智慧的快速應用短期內會對就業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其發展與應用不僅會創造更大就業空間,而且還會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在保障和創造就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言之有理:一些人擔心,人工智慧的大規模應用會產生就業替代效應,減少就業崗位。對此,您怎麼看?楊偉國:人工智慧的快速應用短期內的確會對就業造成一定影響。
  • 人工智慧未來就業市場將會如何?
    打開APP 人工智慧未來就業市場將會如何?因此,人工智慧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重大變革者,其中許多潛在價值都有待挖掘。 今年,雖然COVID-19大流行對整個就業市場產生了令人沮喪的影響,但AI仍設法繼續保持其上升曲線。此前,AnalyticsInsight分析了2018年至2023年人工智慧專業人員的開放就業機會數據。
  • 70%的職業將受到衝擊!今天國內首份AI與未來就業報告發布
    為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組織發起了「人工智慧時代中國就業的挑戰與應對」課題,在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下成立課題組,在此次課題研究過程中,項目組成員和紅杉投資團隊以及紅杉中國投資的人工智慧企業進行了多次交流,深度探求人工智慧對中國未來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歷時一年,完成了這份國內首個專注於人工智慧對中國未來就業市場影響及應對策略的系統性政策研究報告。
  • 機器人上崗會影響就業嗎 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
    原標題:更多機器人上崗會影響就業嗎從短期看,人工智慧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於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於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加。從長遠看,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呈現漸進性且大規模結構轉型趨勢。
  • 更多機器人「上崗」了,會影響就業嗎?
    莫榮認為,短期內,人工智慧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對製造業就業人數影響不大。從調研來看,部分企業員工流失率因智能化升級改造而提高,但勞動力市場快速吸納流失人員,總體就業穩定。 智能環衛機器人。胡平攝(中經視覺) 作為在國內最早開展「機器換人」行動的東莞市,目前就業用工情況總體穩定。
  • 應對數字時代工作性質和就業結構的轉變
    數位化轉型一方面創造出大量新崗位,如圍繞機器人的設計、製造、培訓、融資、自動化解決方案等,圍繞電子商務平臺的網店設計裝飾、網絡模特、購物保險、網店客服等;另一方面,也替代現有就業崗位,如我國正在發生的機器換人潮。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全球約有8億人、中國約1.18億人將會被機器替代。
  • 人工智慧作用凸顯 更多機器人上崗會影響就業嗎
    莫榮認為,短期內,人工智慧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對製造業就業人數影響不大。從調研來看,部分企業員工流失率因智能化升級改造而提高,但勞動力市場快速吸納流失人員,總體就業穩定。  作為在國內最早開展「機器換人」行動的東莞市,目前就業用工情況總體穩定。2018年,東莞市人社局對53家進行智能製造升級的企業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企業智能化對就業用工數量暫未產生顯著影響。
  • 人工智慧作用凸顯——更多機器人上崗會影響就業嗎
    莫榮認為,短期內,人工智慧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對製造業就業人數影響不大。從調研來看,部分企業員工流失率因智能化升級改造而提高,但勞動力市場快速吸納流失人員,總體就業穩定。  作為在國內最早開展「機器換人」行動的東莞市,目前就業用工情況總體穩定。2018年,東莞市人社局對53家進行智能製造升級的企業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企業智能化對就業用工數量暫未產生顯著影響。
  • 經濟學視野下的人工智慧與就業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慧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及對勞動者就業的創造效應、替代效應不斷地發展和表現出來。 主持人:智慧機器人是人工智慧的典型代表,我在新聞裡看到,為緩解企業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壓力,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佔得先機,我國將智慧機器人確定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現狀如何,與其他國家相比處於怎樣的位置?
  • 2016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 業界大咖雲集 共贏未來!|機器人|機器...
    大會盛況空前,來自政府、行業組織、科研院所、企業、資本和媒體等各界共計1000餘人參加了大會,共同探討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未來。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出臺,機器人產業在我國正處於異常迅猛的發展中。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市場上工業機器人的銷量達到了6.8萬臺,超過了整個歐洲市場,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 人工智慧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莫榮認為,短期內,人工智慧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對製造業就業人數影響不大。從調研來看,部分企業員工流失率因智能化升級改造而提高,但勞動力市場快速吸納流失人員,總體就業穩定。   作為在國內最早開展「機器換人」行動的東莞市,目前就業用工情況總體穩定。2018年,東莞市人社局對53家進行智能製造升級的企業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企業智能化對就業用工數量暫未產生顯著影響。
  • 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如何?你是否看好人工智慧就業市場?|極客雲算
    幾年一直都在報導人工智慧帶來的自動化威脅會偷走工作崗位,但人工智慧出現的同時,也可以創造新的職位頭銜,那麼你是否看好未來人工智慧就業市場? 人工智慧(AI)在最近幾十年中已經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它引發了眾多創新並為許多行業帶來了數位化顛覆,但它也永遠改變了就業市場。
  • 如何提升農民工就業穩定性
    研究表明,農民工對未來的期望是不確定的,他們不斷地轉換工廠、行業和地區,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他們用腳投票,卻難以落地生根。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應以犧牲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為代價來增進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僅無助於解決現有的問題,而且還將引發一系列惡果。」邵敏說。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曉峰則提出,人力資本對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呈現U型影響,具體表現為高人力資本的農民工自身能力強,能適應更多工作,進行職業流動尋找高質量就業的主觀願望更高,就業穩定性有所下降。
  • 機器人將取代底層勞動者,人工智慧是中產階級的噩夢?
    人工智慧就是智能化的機器設備,涵蓋了醫學,神經科學,電腦信息,統計等各個學科領域,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異常迅速,其成果正逐漸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機械自動化,以前工廠流水線全是工人,現在先進的大廠用機器人代替,甚至在農村,農田的收割都是帶有尖端技術的機器。
  • 機器人工程學專業-韓國啟明大學機器人就業前景就業方向
    ,特別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正在推進多種方法。如果畢業了,在哪裡能就業?大家對未來的不安感和好奇的地方應該很多。但是沒有必要驚慌或擔心。將各位從入學到畢業的教授們不僅對學業的指導,還會對各位的學院生活的全面進行細心指導。我們工科學院的所有成員都將盡最大努力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 2025年,將有超過8500萬個人工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
    機器將在惡劣環境或標準化生產領域更多地代替人工。眾所周知資本是逐利的,技術就能夠最大化的實現資本的目標,技術與資本體現出來一定程度的同構性。早前麥肯錫就曾經給出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到2030年,全球8億人口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到2030年,機器將取代全球4億個工作崗位。
  • 人工智慧時代的就業問題及應對
    本文將簡要討論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時代已經拉開序幕、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就業將會受到何種影響以及可以採取哪些應變之策等問題。從智慧型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到植入了智能語音交互技術的音箱,再到汽車的全自動駕駛系統,許多人工智慧產品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並無聲地宣告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對就業市場影響較大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使得西方國家的人口由農村湧入城市,其就業領域也由農業轉向工業,並引發了第一波全球化。
  • WEF日前發布《2020年未來工作報告》稱 全球自動化和數位化趨勢正...
    報告預測,未來5年,科技驅動的自動化浪潮將創造9700萬個新就業機會,各國應加大對員工「再培訓」和「技能提升」力度。菲爾普斯同時指出,需要充分考慮智能化的短期和中長期後果,推出相關政策,制定相關法律和程序來規範機器人的使用。  經濟學家們認為,數位化和自動化技術的大規模運用和推廣為各國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各國應該針對新的需求,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不僅可以避免出現「機器替代人」的情況,還可以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 由「機器人」到「人機器」人工智慧發展史
    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後30年智慧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50年代早期人們才注意到人類智能與機器之間的聯繫    人工智慧學科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由於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人們開始了具有真正意義的人工智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