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將有超過8500萬個人工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

2020-10-30 中公財經會計信息

如果說鑽木取火為人類文明揭開了新的一頁,那麼,機器人的出現則改變了人類控制工具的格局。科學技術正在步步逼近自然界的各種「極限」,超高溫、超低溫、超真空、超導、超強磁場等等......

自阿爾法狗打敗人類以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討論愈來愈熱烈。

10月20日,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顯示,到2025年,將有超過8500萬個人工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但同時自動化的發展也可能創造更多的新工作崗位。

人類進步的必然

報告稱,首當其衝是管理和數據處理領域中的一些常規工作和體力工作,但在護理、大數據和綠色經濟領域將出現更多工作機會。

世界經濟論壇此次調研涵蓋了300家全球最大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共擁有近800萬的員工。

超過50%接受調研的僱主表示希望加快公司中部分崗位的自動化進程。43%的僱主表示,他們可能由於技術原因裁減崗位。

目前主要是基於數據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用各種自動化裝置取代人們的各種生產活動,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效率。

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之一富士康曾宣布引進100萬臺機器人代替人工,在大陸各生產基地已經部署了超過4萬臺機器人,一時間,「富士康暫停招工」、「引發失業潮」等驚惶報導頻頻見諸報端,「人機大戰」還未開始,口水戰就已鋪天蓋地拉開一輪又一輪。

世界首位機器人公民「索菲亞(Sophia)」成為擁有沙特國籍的女性機器人,成為被授予合法公民身份的公民;2020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318家商業銀行物理網點分支機構關停;普通百姓相對陌生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但在醫療行業赫赫之名,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系統,已進入了各大手術室......

機器將在惡劣環境或標準化生產領域更多地代替人工。眾所周知資本是逐利的,技術就能夠最大化的實現資本的目標,技術與資本體現出來一定程度的同構性。資本作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能夠最大化的將資源放在最好的技術路徑中進行配置。


就業大變遷時代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設備代替人工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早前麥肯錫就曾經給出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到2030年,全球8億人口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到2030年,機器將取代全球4億個工作崗位。

被機器取代並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歷史數據表明,科技能夠創造就業。

如上圖所示美國1850-2015年全行業就業情況,歷經兩次工業革命後,美國農業、製造業和礦業的就業人數有明顯減少,但在貿易、教育和醫護行業就業的人數明顯增多。自動化的影響因不同國家的收入水平、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而變化。勞動力市場會隨著技術改革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而調整。

阿里平臺上產生的新職業具有數據經濟時代的典型特徵,它們生於網際網路、長於網際網路,更脫胎於網際網路反哺線下實體經濟。

2018年阿里零售平臺創造了4082萬個就業機會。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三部門聯合發布13個新職業,其中,數位化管理師、人工智慧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等超半數類別的新職業都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平臺上湧現出來的。

麥肯錫預計,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3.75億人口需要轉換職業並學習新的技能;而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景下,約7500萬人口需要改變職業,同時幾乎所有工人都需要適應日益強大的機器。

這些適應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或者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需要社會和情感技能、創造力、高級認知能力和其他相對難以自動化的技能活動上。

在自動化得到迅速應用發展的情況下,從人口數量來看,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最多可達1億人,即佔2030年勞動力的12%。

雖然這看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與過去25年中從農業中轉型的數千萬中國人相比,這個數字相對較小。


歷史的車輪

將歷史拉回到五百年前,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工具,而地球上的人卻越來越多。

郭臺銘曾在2011年公開表示,富士康要在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在5到10年內完成首批自動化的工廠,這也就是所謂的「百萬機器人計劃」。

但是,富士康推進機器人的進展並不像之前郭臺銘預計的那樣順利。富士康研發的機器人仍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機器人的不穩定、精確度乏善可陳,很多複雜的工序,如擦亮iPhone的金屬外殼,仍需要人工操作。

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單調重複、薪資低的裝配線工作,使得富士康難以吸引到足夠數量的工人。

YouTube 在2020年初,將內容人工審核團隊大量裁撤,全部替換成為 AI 進行內容審核,但是在9月YouTube 決定暫時叫停這一推進,返聘年初解僱的人工審核員。AI 審核被叫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AI 審核的規則相較於人工,會導致大量誤傷。

10月國慶期間,《新工人》系列報導備受關注,三一重工多種激勵促傳統工人轉型 「老師傅」學編程實現「機器換人」。「70後」張新古,有著近30年銑工經驗的老師傅參加了公司組織的培訓班,每天晚上學習兩個小時的機器人編程基礎知識。

三一重工的母公司三一集團專門出臺了關於機器人程式語言的認證激勵辦法。通過認證的人員將享受現金獎勵、工資上調、每月津貼,總金額預計達到數千萬元。

生命演進而有人類,人類生命與其他生物的生命大不相同,其不同之最大特質,人類在求生目的之外,更還有其他目的存在。——錢穆

關注中公財經小編,不錯過任何重要信息

相關焦點

  • 一周科技隨我探|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
    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隨著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深入開展,運載火箭在發射後,有可能會遇到沒有預測到的環境作為一枚成熟的火箭,這是很有必要噠。 我國正在研製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目前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團隊已開始著手對我國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力爭在2025年使我國在役主要運載火箭初步具備學習能力。
  • 煤礦乳化液泵工技術比武試題檢修工崗位工作標準
    煤礦乳化液泵工技術比武試題檢修工崗位工作標準 ,「10tog」   無錫一煤煤礦機械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煤礦乳化液泵工技術比武試題,型號齊全,低損耗,使用壽命長,耐腐蝕,歡迎來電諮詢!
  • 202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格林酒店收益已恢復至...
    行業202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
  • 機器人未來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打開APP 機器人未來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佚名 發表於 2020-03-24 11:08:09 但一份新的Pega研究報告發現,人工智慧(A I)在工作場所的潛在影響似乎超過了科技領導者的任何揮之不去的恐懼。 在對845名跨行業高管的調查中,Pega Research發現,大多數人認為機器將補充未來勞動力中的人類工作。這項研究表明,一支人力機器員工隊伍可能更具參與性和任人唯賢。
  • WEF日前發布《2020年未來工作報告》稱 全球自動化和數位化趨勢正...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的《2020年未來工作報告》稱,全球自動化和數位化趨勢正加速發展。目前,全球超過80%的企業正在加速布局,推進工作流程數位化,而50%的企業則希望加快實現部分崗位的自動化。據日本媒體報導,未來日本對無人自動化系統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到2025年,僅下一代物流系統的需求就將達到6510億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5.6日元)。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那會取代什麼呢?
    也有人認為,人類不可能被取代,例如近日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就在一次演講中稱:「機器是不可能取代人類的。」人類為什麼不會被取代?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經過去了數千年。但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勞動者依然是普遍的存在,幾乎任何一個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可見,不管是發明了蒸汽機也好,發明了計算機也罷,說到底這個社會依然是人類社會。只要有人類存在,那麼必然就有各種適應於人類生產生活的就業崗位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現在人工智慧技術與機器人應用越發廣泛,但是人類勞動者並不會就此消失。
  • NASA和諾基亞正在將4G網絡推向月球|悅讀全球
    【新冠大流行正在加速自動化,8,500萬個工作崗位將被替代】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工作任務的一半將由機器來處理,這種轉變可能會加劇不平等現象。
  • 2020年智能將代替多少人工崗位
    資訊時代,數位化飛速發展,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有的「人」到「人、機」合作,市場和供應鏈條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智能的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諸多優勢逐步侵蝕著各行各業的人工崗位。>因而人類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論點在社會上頻繁出現
  • 2025年世界將發生什麼,我們的世界可能會發生的16個變化
    你有沒有想過,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會發生什麼,到了2025年以後,我們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次,V哥就將要帶你一同來預測:到2025年之前,我們的世界可能會發生的16個變化。研究人員確信,由於新興和現代化的材料,這種情況將會發生,有了這種變化,即使是在陰天,太陽能板也將能夠吸收更多的陽光。
  • 未來已來,你的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馬雲曾經說,再過十年,進入全面智能時代,很多傳統專業將無工作可做,中間商將無錢可賺……通俗的講,人工智慧就是「機器人」,可是,你是否想過是誰發明了機器人?未來你的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嗎?「機器人」(Robota)這個詞語的正式出現,時間周期並不是很長。
  • 全球航空業在新冠疫情期間將失去40萬個工作崗位
    2020.07.24航空業蒙受的損失最大航空業每減少一個工作崗位,美國的酒店業就會減少7.5個工作崗位全文共524字,讀完約需2分鐘根據彭博新聞社計算,由於新冠疫情,航空業約有40萬名員工失去工作、待崗或被告知可能失業。
  • 真的有必要擔心崗位被AI所取代嗎?|《未來生活簡史》
    同樣,沃森機器人和同類產品的應用也會在短期內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因為許多白領崗位會被電腦取代。屆時,那些被科技圍剿的盧德派(19世紀英國反對工業革命的社會運動者)將復活。這些人就是現在的客服代表、接線員、計程車和公共汽車司機、新聞撰稿人,以及會計和其他很多白領。
  • 未來學家:2048年機器人數量將超過人類!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4月23日報導,未來學家預測30年內,機器人數量將從5700萬增長到94億,到2028年或可具備「情感智能」。到時,大量工人將被機器人取代,尤其是製造、金融、會計和運輸業,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
  • 找工作嗎?這裡有崗位
    6、裝配技工(生產部)2人 5000-7000元/月崗位要求:25-4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3年以上裝配工作經驗,熟悉裝配工藝和質量要求;熟悉高溫爐安裝步驟、有安裝、調試高溫爐實際經驗者優先;有真空部件裝配或懂真空原理,操作真空設備者可適度放寬條件;有行車證者可優先。
  • 華為:2025年14%家庭將擁有「機器人管家」
    筆者從事服務機器人研發工作,所以對該行業有一定的了解。當今天看到華為發布2025年十大預測的內容時,第一時間在部門內進行了分享,給了小夥伴們極大的鼓舞。由於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有比較大的差異,所以本文僅對服務機器人進行解讀。
  • 西雪梨機場即將開建,2026年開飛,將創造1.1萬個工作崗位
    該機場公司已將Multiplex Constructions、Watpac Construction和一家Lendlease Building和CPB Contractors合資企業列入建設該航站樓的候選名單。 它的設計將在明年年中中標的承包商被任命後完成。
  • 風電2025將創兩萬優質崗位?蔡英文遭酸:你又不用負責
    蔡英文在致詞時表示,經過2年來的努力,臺灣的離岸風電發展已進入新階段,當局會用最好的行政效率來處理,協助所有廠商,在2025完成合計5.5GW的風能開發。(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此外,蔡英文還說5.5GW離岸風將會帶來將近1兆元(新臺幣,下同)的投資額。她說離岸風電開發為系統、材料、機電廠商帶來發展契機,更可以提高海事工程能力,估計離岸風電事業可在2025年前創造2萬個優質工作機會。
  • 在2030年前,這21項技術將迎來變革臨界點
    到2025年,30%的公司審計將會由人工智慧操作人工智慧將會陸續進入更多的工作崗位,其中包括腦力勞動。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最新研究表明:憑藉現有的科技,其實45%的工作可以自動完成。若投入運行,這將節省美國每年2萬億美元的工資費用。此外,這意味著高收入和高技能崗位的工作人員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報告指出:「即使是收入最高的職位,比如財務經理、內科醫生、CEO等高級管理人員,都存在可以自動化的工作。」
  • 家門口的工作!仁壽這裡有2500個崗位等著你
    成為一個有「靈魂」的打工人這裡有2500個崗位等著你2019年2月成立信利光電仁壽有限公司,主要開發、生產和銷售電容式觸控螢幕、微型攝像頭模組、集成觸控模組、指紋識別模組、精密玻璃部件等產品,總投資25億元,達產後將實現年稅收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