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數字時代工作性質和就業結構的轉變

2020-12-05 中國經濟時報

重塑制度:緊抓數位化轉型戰略機遇(2)勞動就業

莫榮 馬駿

數位化轉型給就業帶來顯著、深遠、複雜的影響。一方面就業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靈活就業形式越來越普遍。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建議抓緊制定未來5—10年的就業促進規劃,完善勞動、教育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積極應對數位化轉型帶來的工作性質變革和就業結構調整。

數位化轉型正在改變工作的性質

數位化轉型改變就業結構。數位化轉型一方面創造出大量新崗位,如圍繞機器人的設計、製造、培訓、融資、自動化解決方案等,圍繞電子商務平臺的網店設計裝飾、網絡模特、購物保險、網店客服等;另一方面,也替代現有就業崗位,如我國正在發生的機器換人潮。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全球約有8億人、中國約1.18億人將會被機器替代。另外,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出現的就業崗位「兩端極化」現象也值得關注:對較高技能、高收入的崗位需求不斷增加,如專業技術或管理崗位;對低技能、低收入的服務性崗位需求也在增加,如保衛員、保潔員、快遞員等;但是,對於技工、藍領、會計等中等技能、中等收入的崗位在計算機替代下就業人數趨於下降。

數位化轉型導致靈活就業方式更加普遍。網際網路平臺的興起改變了工業時代以長期僱用關係為主的就業方式,在一些服務領域創造了基於平臺的靈活就業方式。平臺企業一邊連接勞務需求方,一邊連接勞務提供者,通過算法調度、精準高效匹配供需雙方,如網約車業務的乘客與司機、快遞業務的顧客與快遞員等。勞務提供者則可以選擇專職或兼職工作,自行決定工作時間長短,勞務需求方可以在線點評反饋;平臺則根據反饋情況對勞務提供者進行信用評價,並據此自動派單。聯合國2017年《新技術革命對勞動力市場和收入分配的影響》報告指出,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推動傳統工作安排向「零工經濟」轉變,非正式工作崗位將繼續增多,這增加了工人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挖掘了細分就業機會,但許多非標準工作安排會導致不穩定的工作關係,帶來就業和收入風險。

數位化轉型的就業替代效應不斷強化。數位化轉型隨技術進步而逐步拓展、逐步深化。從人工智慧技術成熟度來看,目前尚處於「專業智能」階段,距離「通用智能」尚有較大距離,故而對不同行業的勞動就業影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差異性。研究發現,在數位化轉型初期,數字產業自身規模有限,應用領域也相對較窄,主要衝擊的是體力類的程序性工作,如生產線工人、記帳人員等常規性崗位。中長期看,人工智慧技術將對認知類的程序性工作產生衝擊,如行政人員、研究助理、信息處理、律師會計崗位等。2016年美國白宮《人工智慧、自動化和經濟》報告指出,未來10到20年內,因人工智慧技術而被替代的就業崗位數量將由目前的9%上升到47%。下一步隨著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那些容易被計算機化、代碼化、程序化的崗位或環節,預期將陸續被人工智慧等技術所接管或替代。

數位化轉型需要加快社會制度變革。以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三次產業革命輔助人類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數次引發「機器換人」的焦慮。歷史表明,如果應對妥當,即便人口數量不斷攀升,但擔憂中的失業大潮並未出現。目前多數研究認為,要防備數位化轉型引發的結構性失業潮和轉崗潮,贏得新崗位創造與舊崗位流失的競賽,其關鍵就在於要鼓勵主動擁抱新技術,通過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崗位,加強教育和提升技能,穩步實現就業遷徙;同時針對靈活就業的「非正式工作」特點,儘快提供與之匹配的勞資關係、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

我國適應就業新變化的進展

我國高度重視數位化轉型帶來的就業新變化,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大力發展「雙創」促進就業。2015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多份國務院文件,推動「雙創」走向深入,支持數字經濟領域創新,對促進就業也產生了顯著的作用。例如,《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顯示,微信的公眾平臺、小程序、企業微信及微信支付等產品帶來了技術開發、產品運營、數字內容、經營管理等崗位機會,自2014年以來微信每年帶動新增就業機會超200萬個,到2018年總就業機會達2235萬個。2017年滴滴平臺就業報告統計,滴滴平臺的網約車為2000萬人提供靈活就業機會。

二是採取包容審慎監管適應靈活就業新形態。2017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國務院關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關於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和《關於發展數字經濟穩定並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要求:要以同步推進產業結構和勞動者技能數位化轉型為重點,加快形成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就業政策體系;按照審慎包容監管、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要求,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及時完善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用工政策,推動將依託網際網路平臺實現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障覆蓋範圍,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特別是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始終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為各種新業態以及由此帶來的靈活就業新形態創造了生存空間條件。

支持創新創業和完善勞動制度的政策建議

就業是最大民生。建議立足數位化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擴散應用態勢,抓緊制定未來5-10年的就業促進規劃,積極應對數位化轉型給就業帶來的深遠影響。

一是繼續壯大數字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全面落實國家相關文件要求,充分釋放數位化轉型在激發創新、創造就業方面的潛力,對衝傳統崗位被替代的潛在風險。將各類就業新形態納入國家「就業優先政策」,鼓勵和支持靈活就業,並將其納入就業監測體系,把握新就業動態和趨勢,及時給予引導和幫助。

二是實施促進新就業形態的扶持政策。轉變以標準就業為主的就業促進理念,將促進各類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作為「穩就業」工作的重要手段,將支持就業的各類政策延伸覆蓋至新就業形態人員,真正做實「穩就業」工作。研究制定符合靈活就業新形態特徵的非標準勞動關係體系,使其有別於標準就業,明確各種非標準勞動關係在相關方權利和責任、社會保障、勞動基準等方面的規範。健全失業預警機制,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人才供應和市場需求匹配度,減少勞動者轉崗和搜尋成本。

三是完善靈活就業相關的保障制度和政策。充分發揮平臺數據和技術優勢,創新勞動者保險保障的機制和模式,完善新就業形態人員保障措施,支持平臺企業按訂單、按裡程等方式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商業性的職業傷害保險。藉助平臺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社保服務,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人員宣傳就業、社保相關政策,引導平臺就業者積極參保。發揮失業保險保生活、防失業、促就業功能作用,拓寬失業保險覆蓋範圍。此外,要提前應對工作崗位「極化」帶來的群體間收入不平等擴大問題。

四是完善行業監管保障勞動者權利。完善平臺治理,明確平臺的權利和責任,避免平臺對勞動者和勞動任務安排出現不公平現象。同時,逐步消除部分新業態在勞動者戶籍方面的限制,為勞動者創造平等就業的權利。

五是建立適應數位化轉型的教育培訓制度。解決高素質人才缺乏和中低端勞動者相對過剩的關鍵是重構教育體系和完善技能培訓體系。一方面,要讓數位技術成為教育的「必修課」,支持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和社會化機構等開設針對性課程,開展數字知識和技能教育,滿足數位化轉型對高技能數位化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支持市場發展各種技能培訓,創新培訓方式,建設開放學習平臺,滿足終身學習需求,持續增強勞動力對技術變革的適應能力。

(莫榮,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馬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的就業問題及應對
    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理察·鮑德溫經過調查分析後提出,每一次重大技術變革都會促成社會大轉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而社會必須通過某種必要調適甚至是徹底的改變來應對轉型期的各種問題。本文將簡要討論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時代已經拉開序幕、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就業將會受到何種影響以及可以採取哪些應變之策等問題。
  • 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危機、資本應對與數字勞動反抗
    人工智慧時代價值危機的資本應對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為應對「財富系統膨脹」和「價值系統萎縮」矛盾發展的多重挑戰,資本化「危」為「機」,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進行新一輪時空修復和剝奪性積累,竭力開闢「竊取他人剩餘勞動」的新空間,不斷推動大眾生命政治活動和人類生活經驗的價值化。
  • 「新聞推薦」澳航也虧損 澳洲就業結構正迅速轉變
    新聞來源:東網外國傳媒報導,受疫情打擊,澳洲就業市場結構恐迅速轉變疫情重挫全球旅遊業與服務業,澳洲職業中心主任表示,連兩年前打破利潤紀錄的澳航都出現史上最慘烈虧損,並選擇上月裁減數千名員工,預示其餘產業更苦,人力轉型為高技能工作的步伐是必然。報導指出,澳航以往算是「鐵飯碗」,競爭對手維澳航空更直接宣布破產。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因此,災難應對不當常常會引發社會衍生事件,近年來的非常規突發事件往往演變成為具有多重性質的複合型事件,並越來越多地指向於群體與社會特徵,且衍生事件的社會特徵越凸顯,所產生的社會後果就越嚴重,影響越深遠。
  • 王欽敏: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
    就數字中國的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願景。首先,他認為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習近平主席在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正在實現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的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各類創新,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數字中國建設方面,在經濟社會信息化上。
  • 美國情諮文vs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均重經濟和就業
    由於政治體制和國情的不同,2011年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美國國情諮文雖然不約而同地都用較大篇幅談及了經濟、就業等問題,但出發點和具體措施都各不相同。和「十一五」比起來,「十二五」時期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有所降低。居民收入增長指標也定在7%,即與經濟增長速度同步,讓人感到眼前一亮,這是歷史性的一步。  溫家寶總理還用大量篇幅談及了中央政府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思路。  在經歷了中期選舉的失利和個人支持率的起起伏伏之後,歐巴馬今年的國情諮文主打經濟牌,花費最多的時間談論經濟。
  • 與毛大慶先生商榷:走進數字遊牧時代的數位化工作場所
    對於數位化工作場所,目前幾家主流的研究機構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描述。 Gartner的定義是——一種持續進行的、有意識的改進,通過部署更消費化的計算環境,從而更好地促進創新和靈活的工作實踐。在這一數位化工作場所(Digital Workplace)中,各種基於技術的解決方案和工具可以讓員工隨時隨地高效、且富有創造性參與到各種性質的工作中來。
  • 新時代做好就業創業工作的探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就業問題是人民群眾的基本問題,是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必須始終做好就業創業工作,不斷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 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短期來看,這對脆弱的全球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全球供應鏈、就業民生、企業存活、政策應對乃至社會意識形態均面臨大考。當我們嘗試從宏觀經濟結構、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數字消費這三個方面加以考察時,或將會對後疫情時代經濟的蛻變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感知。
  • 數字時代的行為特徵:如何應對認知過載
    前言數字革命潛移默化地從各個方面轉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如果算上手機、平板、電視、電梯廣告,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屏幕包圍了。數字革命潛移默化地從各個方面轉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如果算上手機、平板、電視、電梯廣告,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屏幕包圍了。信息過載導致注意力稀缺,這一行為規律會在各種屏幕上被進一步放大。富足變成了一種詛咒,我們不能同時處理更多的事物。
  • 《數字文化產業就業報告(2020)》在京發布
    來源:時刻頭條11月13日,以"新就業、新模式、新引擎"為主題的《數字文化產業就業報告(2020)》發布暨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騰訊公司、閱文集團、歡聚時代、智聯招聘等單位協辦。
  • 氧化鋁的種類、結構及性質
    由於蒸汽分壓,溫度和壓力的不同,造成Al(OH)3高溫下完全脫水變成α-Al2O3前存在多種Al2O3同質異晶體。據報導已有α、β、γ、η、δ、κ、θ及ρ等12種晶體結構,最常見的為α、β、γ三種晶型,它們的密度、比表面積、孔隙率、以及酸性由於脫水條件、初始氫氧化鋁不同而各不相同。圖1為不同溫度下氧化鋁的晶相轉變。
  • 拓展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途徑
    發揮新產業新業態促進拓展新就業崗位的作用,抓住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產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
  • 後疫情時期中國的就業問題及其應對
    (一)「三駕馬車」增長下滑加劇就業大環境壓力 整體宏觀經濟增長與失業率關係主要通過投資、消費、進出口和政府購買等渠道傳遞,其中投資、消費和進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從各方面來看,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在後疫情時代的復甦和增長均面臨較大壓力。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
    Pissarides)在南方財經國際論壇發表演講新冠疫情影響就業市場和經濟結構皮薩裡德斯教授指出,二十一世紀初以來,全球發展格局由兩個大趨勢所主導和影響,一是中國這一經濟和貿易大國正在崛起,二是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為特色的生產自動化興起。
  • 經濟學視野下的人工智慧與就業
    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發布的就業報告預測,未來十年人工智慧將替代掉75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創造出1.33億個新崗位,就業創造將是人工智慧就業效應的主要方面。 主持人:老師們的意思是說,從總量上看,人工智慧可以通過就業創造效應和就業破壞效應影響就業數量。請問,從結構上看,人工智慧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及不同技能水平的勞動者,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國債的性質與國債發行的轉變
    本文從準確認識國債的性質出發,對我國今後的國債發行必須實現的三個轉變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提出轉變國債發行對象、轉變國債發行品種、財政部門自設國債發行機構的觀點。  關鍵詞:中國國債;銀行儲蓄;國債利率;國債市場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國債的發行已走過了20多年的風雨路程。
  • 彭波| 論數字領導力:數字科技時代的國家治理
    從1G、2G和3G技術驅動的弱聯結時代誕生的網絡大眾傳播,到4G時代的強聯結造就的大眾自傳播浪潮,再到未來5G技術引領的超聯結模式,媒體傳播也將因此迎來大眾智傳播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結構、運行方式和動力機制。然而,在某些領域尚停留於資訊時代初期的中國,對網際網路「上半場」出現的種種問題還未能完全消化,又將面臨在「下半場」努力實現對發達國家的信息化趕超的新任務。
  • 疫情流行期間的謠言、八卦和錯誤信息就像數字時代的十四世紀通信
    ——菲爾·裡德·菲爾社交媒體是21世紀的一項新技術,可實現快速、大規模的交流,增強了連通性和知識的傳播。但是,在這個新的數字時代,社會面臨著一個舊問題,流行病、新技術是否有助於提供應對這一挑戰的新手段?回顧歷史,比較那個時代對大流行的反應,則出奇的相似,沒有新手段和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