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行為特徵:如何應對認知過載

2020-12-05 市場部網

前言

數字革命潛移默化地從各個方面轉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如果算上手機、平板、電視、電梯廣告,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屏幕包圍了。

有隻青蛙,遇到一隻蜈蚣,看它這麼多條腿走路很好奇,於是轉頭一問:「蜈蚣,你走路是先抬哪條腿?」

「嘶……」蜈蚣停下來一想,結果它不會走路了。

這個現象叫認知過載。我們的身體會吸收成千上萬的原始感官刺激,在意識深層的某處,我們會把99%的信息判斷為不相關,僅1%是自己關注的。那不相關的99%就成了我們的「過載信息」,殘酷的吞噬我們的注意力。

數字革命潛移默化地從各個方面轉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如果算上手機、平板、電視、電梯廣告,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屏幕包圍了。信息過載導致注意力稀缺,這一行為規律會在各種屏幕上被進一步放大。富足變成了一種詛咒,我們不能同時處理更多的事物。

今天這篇,想聊聊在「多屏時代」,會出現的行為特徵,以及我們可以利用的地方。想想過去,咱可以把自己形容成海綿,象徵著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吸收與的速度與豐滿度,可如今……

不在一個量級啊!所以我今天嘗試著寫一篇小短文~

01「多屏時代」的行為特徵

明顯的,我們會發現下面的現象出現的越來越頻繁,眼前面對的是物理意義上的「屏幕」,但是距離心智中的「屏幕」可能有著不小的距離:

1、信息傳播更加視覺化,能引導我們理性思考的文字越來越少,我們更加容易憑藉第一印象,或者叫一時衝動來決策。人們在屏幕前思考得更快,因此更依賴直覺式的應答和第一印象,即便這些應答和印象可能是有誤導性、不正確的。

2、人們開始追求速度,而不在意深度,我們在屏幕上閱讀的效果比在紙上閱讀差得多。我們離真正知識的距離,就像看著就在附近的山頭,望山而跑死馬。

3、55%的人閱讀一篇網絡文章的時間不會超過15秒,但是有可能會沉浸在多個15秒的碎片世界。這可不是多好的事情,和其他的現象互相影響之下,首先會有不少人不願意花注意力去讀具有深度的文章,膚淺的,情緒的,挑逗的等等簡單的文字才能成為他們的目標。這樣也會影響這部分人的思考模式,因為沒有深度,所以非常局限,知道一點似是而非的,張口就來:多讀書。實際讀書少的反而是他自己。

4、擁有更多信息,但總是對重要的細節視而不見;能夠快速行動,但總是魯莽行事。比如一門心思想著PPT,結果沒注意水杯快滿了;也許你注意力過分集中於手機上,在該停車的地方沒有停下來,甚至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交。

5、我們以為我們會記住很多,其實僅能注意到大約4條信息,其餘的都是噪音和無用的像素。心理學家納爾遜·考恩(Nelson Cowan)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事實上只有4±1,每當位數(字母、單詞、數字、顏色等)超過那個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錯過重要信息了。

6、信息與我們能夠實際處理的信息的不匹配這一現象正在持續惡化。當過多的信息造成注意力稀缺,就會僅能注意到眼前的東西。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上時,就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儘管有時那些不需要看到的東西是很引人注目的。

7、可用的注意力過少,以致無法選擇真正想要的,而勉強接受了能看到的。

8、更衝動的消費,缺乏對比的信息渠道,給大數據殺熟的機會。

9、被數據記錄的人們,並不知道自己被網頁的色彩,符號、布局等暗示了,做出了有利於設計者的決策。

所以會有一些理智的人,保持深度的學習,和持續的練習,訓練自己更多的理性思考,從而警惕避免陷入被牽著跑的局面。

02 做些什麼讓自己更輕鬆

方式一:簡化信息的呈現形式,並限制選項數量。

這意味著我們要學會兩種技能,第一是信息提煉,第二是捨棄一些信息。

信息提煉的方式,包含四個動作:

藉助圖片講故事,當然是簡單的圖片,尤其是具有形象聯想的圖片,記憶會特別深刻,這也是不少人喜歡模型的原因,精簡又蘊含豐富。如漏鬥模型,名如其型,只要提起它,腦海中就自然會呈現出一個倒三角,分了好幾層,每一層都會有流失,直到最尖的部分,就是我們保留的精華。

方式二:保持適當的信息提示,避免頻繁,或者無效的提醒

提醒過多會讓我們對信息失去興趣,最終無視所有信息,即使這些信息可能有用。過少會讓我們錯過有效重要信息和行動,但是過多也會讓我們反應過度,會使本來糟糕的情況更糟。

打個比方,散戶購買基金,假如我們頻繁的關注來自市場的行情波動提醒,這樣的反饋,會讓我們出現短期損失厭惡的特徵,即人們在頻繁決策時會表現出短視,頻繁地評估短期收益,並因損失厭惡而減少風險投資的現象。

做為散戶的我們會覺得市場很不好,天天看跌,買啥啥綠,這隻臭雞何時割了,糾結什麼時候補倉,什麼時候下車;假如把頻率拉低,從每天變成一個月關注一次,看跌的可能性則會減少10%,若一個月周變成一年關注一次,甚至10年看一次,大約只有15%的時間會有壞消息。所以有些資深的人士,建議買基金的人,買好以後就忘記它,等個幾年想起來再去看看,十之八九是漲的。

除了在理財中的表現,在工作中對自己,或對別人一樣有影響。比如我們工作需要加入了不少群,尤其是客服行業,又不能屏蔽或靜音,群多了,消息就多了,叮叮叮的,會讓人煩躁異常,搞不好就情緒沒控制好,發作在無辜人身上。所以控制信息量的提示,處理完一批,再處理第二批,把較大的量分成小批量,定時完成。

方式三:收到的信息提示或反饋中,建議附帶明確的行動指南

前面說到我們要減少無效的反饋,那什麼叫無效的反饋呢?用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來說:不要提出問題,而是要給出解決方案。

這種反饋不論是給別人,還是給自己,都適用。就拿航班的每次討論,作業點評來說,我們都強調,除了要反饋作品的水平,也同樣要指出優秀和不足,並給出自己的參考意見。這個意見能夠給對方明確的啟發和指導。

同樣的,我們要求別人提供反饋的時候,也需要對方提供邊界明確的行動指南,如果對方給到的答覆類似:你說呢,你覺得呢。基本就屬於無效信息,會耗費本來就少的注意力資源和時間資源。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對方沒理解我們的意思,需要我們提出好問題;第二種可能是對方可能因為忙碌等原因,沒有把注意力放過來,這時候也需要我們提供明確的好問題,引導對方關注。

方式四:平衡正負反饋

簡單的說,就是多給自己正面的,肯定的鼓勵,以及真實不摻水分的指出問題;這兩點聽上去有點矛盾,實際相輔相成。指出問題,是有益的負面反饋,對事不對人。而正面的肯定,是基於客觀存在的現象做出的肯定,但是它帶有很強的情緒上的喜悅,所以偏向對人不對事。

只有正面反饋,就會信息失真,遇到關鍵決策,可能是致命的錯誤。如果只有負面反饋,假如一個減肥的博主,總是告訴人們要多走路、要少吃、捏捏肥肉沒臉做人,那麼能堅持下來的人幾乎很少,說不定反手就是一個舉報……

方式五:堅持閱讀有深度和難度的內容

人們在信息處理稍微有難度的情況下反而會記得更多——認知困難是一件好事。

閱讀器的變革,讓我們現在讀書變得輕鬆起來,同樣的,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後,也很難聚焦在某一篇有難度的,又有點篇幅的內容中。所以現在知識很容易獲取,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收穫啟發,但是更加精華的內容,並不能通過短篇文章得到完整的釋放。更多真正要學到東西,還是要找到更有深度和難度的學習陣營。


03 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利用的

認知負載帶來的麻煩事還挺多的,除了咱自身受影響,別人也受影響,那有沒有可以反過來利用的地方呢?

自然是有的,非常多,就列舉幾點吧,不然就超出小短文的範圍啦~

1、我們每天看著很多屏幕,不管是手機屏,還是電腦屏,甚至是戶外廣告,既然是屏幕,觀看人又注意力有限,那麼他們會首先注意哪裡呢?

美國有兩位學者,收集了4W名參與者,400多個網站,240萬份測評,得到一個很近似的慣性行為。

假如我們的屏幕上有4個可選項目,那麼受試者有一半的時間會盯著左上角。而當我們把屏幕上可選項增加到9個,受試者的目光99%會落在中心點附近,有60%的可能更願意選擇正中間的那個;16個以上的項目,則97%的目光會落在中間四個格子範圍內。

這個實驗結果驗證了一個名詞:中區偏見。即位於屏幕正中間的位置,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中區偏見根植於知覺習慣。

妥妥的C位啊!重要的信息往這放就對了。一個眼神晃過去,就那幾秒的東西,C位決定了他是否願意進一步關注

2、當消費者本身對品牌沒有極其強烈的特殊偏好時,我可以如何影響他?

假如,我們在不同屏幕上擺放相同的幾樣東西,在屏幕A中我們選擇性地調節某幾個顯示的亮度,比如調亮某一項或是調暗其他項,底部襯朵花也行。屏幕B中,我們改變部分選項的顯示時長,時長每70~500毫秒波動。

兩種情況都能讓人注意到不同的地方,當消費者對品牌沒有極其強烈的特殊偏好時,這種方式就能讓對方做出選擇。

3、水平方向的信息顯示時更為突出,因為我們更有可能注意到這些信息

這叫視覺運動偏見,喜歡從一邊到另一邊的橫向運動。通常情況信息呈現的結構會對獲取信息的策略產生極大的影響,設計信息的排列方式時,把更加重要的細節放在視線最可能經過的地方,遠離邊緣區域,進行橫向呈現,這樣就增加了這些細節被注意到的可能性。

4、信息過剩會造成屏幕盲點。將最好的選項分成不同的組提供,而不是一次性提供所有選項

比如我們列舉賣點的時候,喜歡儘可能的齊全,深怕委屈了產品寶貝。不過太多的信息,反而讓消費者無從選擇,所以越來越發現,像PPT那樣,提煉重點,信息歸類,用不同字體,字號呈現信息的層次感,這樣的效果反而更有效。這點還體現在SKU特別複雜又相似的產品上,消費者對型號有不熟,讓消費者選擇,等於是拒絕別人的光顧,分好類,推薦,或許粉絲粘性也來了。

在書目錄、知識付費課程中也挺常見的,比如我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就會分章節,多個章節會歸屬一個主題,這樣拆分+歸類的模式,讓學員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進度,也能快速鎖定最感興趣的內容,相當於給他做出了選擇分類。他只需要先關注大類,再進一步關注小類就行。

包括現在閱讀的文章也會分類,第一部分主要寫什麼,第二部分主要寫什麼,是吧~

04 總結

稍微總結一兩個重點,我們人體的生理限制,在數字時代,經過量的加成與時間的壓縮,邊界越來越明顯。大腦頻繁的發出要快樂,要輕鬆,不要苦的吶喊,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事情,因此我們會偏好簡單好讀的內容,要結構分明,要設計感強,有視覺衝擊,有強烈情緒波動。

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保持深度的,有難度的學習,雖然難,但你不是一個人呀,網絡這麼大,有人在陪你的。

本文作者扎西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危機、資本應對與數字勞動反抗
    信息(認知)商品生產成為資本逐利和資本積累的主要場域。相比於傳統的有形物質產品,信息(認知)商品具有典型的消費非競爭性,邊際複製成本極低甚至可忽略不計。  從商品內在矛盾的現實運動看,信息(認知)商品的零邊際成本特徵,使其商品價值決定和價值實現呈現新情況新表徵。
  • 應對數字時代工作性質和就業結構的轉變
    網際網路平臺的興起改變了工業時代以長期僱用關係為主的就業方式,在一些服務領域創造了基於平臺的靈活就業方式。平臺企業一邊連接勞務需求方,一邊連接勞務提供者,通過算法調度、精準高效匹配供需雙方,如網約車業務的乘客與司機、快遞業務的顧客與快遞員等。勞務提供者則可以選擇專職或兼職工作,自行決定工作時間長短,勞務需求方可以在線點評反饋;平臺則根據反饋情況對勞務提供者進行信用評價,並據此自動派單。
  • 知乎精神破局信息過載終局
    70年後,用 「信息熵」 來描述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過載狀況,仍然十分貼切。網際網路連接萬物的同時,帶來了信息過載的負面效應,成為下一步效率革命的阻路迷霧。如何看待以及解決這個從信息學到網際網路技術領域的共同難題?你我都需要一個答案。最近,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在知乎「網際網路洞見者」活動上,提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科技使社會進步,但人類個體也在面臨信息過載,怎樣解決這個矛盾?
  • 心理諮詢師用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建立來訪者的案例概念化
    如何建立案例的概念化,建立概念化是心理諮詢師的一個基本功能,也是區別專業心理諮詢師和業餘心理諮詢師幫助來訪者的差別。幫助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提供幫助,比如安慰、傾聽等。但是專業心理諮詢師會用專業的治療理論形成一個對來訪者問題的理解,從而形成案例的概念化。
  • 飛行員如何抗過載的問題
    描述其如何工作的最簡單的方法是重量。重量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因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數字是在地面上的重量。但重量根據引力而不同,因此如果你暴露到3G環境中,例如,你的體重會增加到3倍。這意味著,如果你在地面上體重100千克,當你經受3G的力時,你的體重是300千克。目前這一代軍用飛機會讓他的飛行員例行承受到7到9倍的正常引力。
  • 電機電氣故障之——過載故障的特徵及原因分析
    電機過載時表現為:電機發熱嚴重、轉速下降,甚至可能停轉;電機有低悶的聲音並伴有一定振動;如果負載劇烈變化,還會出現電機轉速忽高忽低的情況。 導致電機過載的原因包括缺相運行、運行電壓超出額定電壓的允許值,電機因為機械性故障導致轉速嚴重下降或停滯等。
  • 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及分析
    網絡謠言具有傳播速度快、匿名性強等特點,作為網絡大軍的主力軍,大學生對於網絡謠言的認知和應對情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影響。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對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進行數據分析與原因研究,並最終從五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因此,如何有效應對複合型災難的挑戰是災難應對的關鍵環節。2.在災難擴散區域上,表現出共振性形式在全球化的現實背景下,凸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特徵,一國動蕩,多國共振。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引發的次生災害核汙染,繼而又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搶購碘類製品、中國搶鹽事件等社會共振現象。
  •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網際網路甄別能力待提高
    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快速擁抱網際網路 甄別能力待提高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本報記者 彭訓文  如今,老年人使用微博、微信早已不是稀奇事兒,甚至在一些直播平臺上還湧現出教大家烹飪、製衣的老年「網紅」。資訊時代的到來讓老年人加速擁抱網際網路。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一是改變自我的認知:經歷了挫折或傷害,人們會發現自我應對困境的能力顯著提高,也更能相信未來遇到更多困難時有能力去處理。二是改變對他人關係的認識: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相處過程中使人們切身感受到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性十分重要,也意識到喪失親密的人可能是一件多麼迅速的事情,從而更加珍惜與他人的關係,重新找到曾經可能被忽視的人際支持系統。
  • 彭波| 論數字領導力:數字科技時代的國家治理
    就一般意義而言,網際網路治理是指如何協調、管理並應對與網際網路相關的內容和行為進程的總稱,不過它的定義已經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擴大。如果將網際網路治理根據不同的層次進行劃分,那麼其至少包括了基礎設施層面、技術標準層面、內容應用層面和社會議題層面。
  • 《天道》:「VUCA」時代的關鍵決策:階層、認知、風險與選擇
    VUCA時代,社會、環境、行業等方面變化的很快,許多固有的定式、慣性和運行系統都遭到衝擊,事物認知維度遭到挑戰,事情變得越發複雜,相互之間的關聯和影響加劇變化。所謂亂世出英雄「危」與「機」的戲碼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上演,只有莊周老人家以「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氣定神閒之勢,來應對歲月的魑魅魍魎。
  • 如何測量伺服電機過載能力?
    打開APP 如何測量伺服電機過載能力?其實大家仔細想想,伺服電機除了又快又準外,我們對它的餘下要求就是過載能力強,即「狠」了。 為什麼伺服電機要求過載能力強? 由於伺服電機在機器人上主要用於驅動關節的運動,因此它需要進行頻繁正反轉短時運行。而在這種頻繁正反轉,而且又帶著一定慣量的負載,還要求控制速度非常快的情況下,對伺服電機的過載能力(過載扭矩、過載電流)要求是非常高的。
  • 線上實驗應對數字社會的「反身性」:基於兩個研究設計的比較
    原創 耿應祥、張忠繼 定量群學數字時代,撲面而來的海量數據使社會科學研究者興奮不已,但信息的冗雜以及對數據產生、累積過程的不可知和不可控,也使得全面理解人類行為規律變得更為複雜。實證研究在面對個體所理解的情境和能動行為的相互作用上所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1]。
  • 口譯醬 | 我們的大腦能進化適應信息過載嗎?(E-C)
    信息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以及如何處理不同種類的信息,以應對信息過載。Levitin,他是一位認知心理學家(cognitive psychologist),神經學家(neuroscientist),作家,音樂家,以及唱片製作人(record producer)。
  • 《運營管理》雙師同堂紀實丨機器學習時代數字營銷與運營的新格局
    數位化商業時代,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技術,正以新興營銷、廣告技術以及營銷理念席捲營銷市場。1月10日下午,許淑君教授邀請谷歌大中華區總經理白湧先生,一起走進上財2019級EMBA《運營管理》雙師同堂,為同學們深度解讀機器學習時代數字營銷與運營的新格局。
  • 知識服務的未來(一):學習的本質與特徵
    人類迎來了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人皆面臨著信息過載的局面。同時隨著知識半衰期的加快,過去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在迅速過時,伴隨而來的是普遍性的知識焦慮。究其根源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無法有效把握,不確定性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面對著信息過載和知識焦慮,社會迎來了終身學習時代。正如哈佛前任校長魯登斯坦所言:「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地、隨時隨地地、快速高效地學習。
  • 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革命即將來臨。儘管已有太多人預言,疫情將重塑我國經濟。但如何塑造,塑造的結果如何卻尚未明晰。當我們嘗試從宏觀經濟結構、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數字消費這三個方面加以考察時,或將會對後疫情時代經濟的蛻變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感知。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客觀題分布於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中,總體特徵是知識點分散、零碎。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一、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區分在學習觀方面,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認知主義強調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形成S-O-R聯結。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B7人本主義學派C3 認知信息處理論一、理論要點(一)人性觀認知信息處理論主要是探討人們如何組織並陳述其經驗。卡弗和斯切瑞指出理解人類行為的三個假設:1.了解人類行為就是要了解人們如何處理周圍環境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