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隻青蛙,遇到一隻蜈蚣,看它這麼多條腿走路很好奇,於是轉頭一問:「蜈蚣,你走路是先抬哪條腿?」
「嘶……」蜈蚣停下來一想,結果它不會走路了。
這個現象叫認知過載。我們的身體會吸收成千上萬的原始感官刺激,在意識深層的某處,我們會把99%的信息判斷為不相關,僅1%是自己關注的。那不相關的99%就成了我們的「過載信息」,殘酷的吞噬我們的注意力。
數字革命潛移默化地從各個方面轉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如果算上手機、平板、電視、電梯廣告,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屏幕包圍了。信息過載導致注意力稀缺,這一行為規律會在各種屏幕上被進一步放大。富足變成了一種詛咒,我們不能同時處理更多的事物。
今天這篇,想聊聊在「多屏時代」,會出現的行為特徵,以及我們可以利用的地方。想想過去,咱可以把自己形容成海綿,象徵著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吸收與的速度與豐滿度,可如今……
不在一個量級啊!所以我今天嘗試著寫一篇小短文~
01「多屏時代」的行為特徵
明顯的,我們會發現下面的現象出現的越來越頻繁,眼前面對的是物理意義上的「屏幕」,但是距離心智中的「屏幕」可能有著不小的距離:
1、信息傳播更加視覺化,能引導我們理性思考的文字越來越少,我們更加容易憑藉第一印象,或者叫一時衝動來決策。人們在屏幕前思考得更快,因此更依賴直覺式的應答和第一印象,即便這些應答和印象可能是有誤導性、不正確的。
2、人們開始追求速度,而不在意深度,我們在屏幕上閱讀的效果比在紙上閱讀差得多。我們離真正知識的距離,就像看著就在附近的山頭,望山而跑死馬。
3、55%的人閱讀一篇網絡文章的時間不會超過15秒,但是有可能會沉浸在多個15秒的碎片世界。這可不是多好的事情,和其他的現象互相影響之下,首先會有不少人不願意花注意力去讀具有深度的文章,膚淺的,情緒的,挑逗的等等簡單的文字才能成為他們的目標。這樣也會影響這部分人的思考模式,因為沒有深度,所以非常局限,知道一點似是而非的,張口就來:多讀書。實際讀書少的反而是他自己。
4、擁有更多信息,但總是對重要的細節視而不見;能夠快速行動,但總是魯莽行事。比如一門心思想著PPT,結果沒注意水杯快滿了;也許你注意力過分集中於手機上,在該停車的地方沒有停下來,甚至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交。
5、我們以為我們會記住很多,其實僅能注意到大約4條信息,其餘的都是噪音和無用的像素。心理學家納爾遜·考恩(Nelson Cowan)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事實上只有4±1,每當位數(字母、單詞、數字、顏色等)超過那個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錯過重要信息了。
6、信息與我們能夠實際處理的信息的不匹配這一現象正在持續惡化。當過多的信息造成注意力稀缺,就會僅能注意到眼前的東西。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上時,就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儘管有時那些不需要看到的東西是很引人注目的。
7、可用的注意力過少,以致無法選擇真正想要的,而勉強接受了能看到的。
8、更衝動的消費,缺乏對比的信息渠道,給大數據殺熟的機會。
9、被數據記錄的人們,並不知道自己被網頁的色彩,符號、布局等暗示了,做出了有利於設計者的決策。
所以會有一些理智的人,保持深度的學習,和持續的練習,訓練自己更多的理性思考,從而警惕避免陷入被牽著跑的局面。
02 做些什麼讓自己更輕鬆
方式一:簡化信息的呈現形式,並限制選項數量。
這意味著我們要學會兩種技能,第一是信息提煉,第二是捨棄一些信息。
信息提煉的方式,包含四個動作:
藉助圖片講故事,當然是簡單的圖片,尤其是具有形象聯想的圖片,記憶會特別深刻,這也是不少人喜歡模型的原因,精簡又蘊含豐富。如漏鬥模型,名如其型,只要提起它,腦海中就自然會呈現出一個倒三角,分了好幾層,每一層都會有流失,直到最尖的部分,就是我們保留的精華。
方式二:保持適當的信息提示,避免頻繁,或者無效的提醒
提醒過多會讓我們對信息失去興趣,最終無視所有信息,即使這些信息可能有用。過少會讓我們錯過有效重要信息和行動,但是過多也會讓我們反應過度,會使本來糟糕的情況更糟。
打個比方,散戶購買基金,假如我們頻繁的關注來自市場的行情波動提醒,這樣的反饋,會讓我們出現短期損失厭惡的特徵,即人們在頻繁決策時會表現出短視,頻繁地評估短期收益,並因損失厭惡而減少風險投資的現象。
做為散戶的我們會覺得市場很不好,天天看跌,買啥啥綠,這隻臭雞何時割了,糾結什麼時候補倉,什麼時候下車;假如把頻率拉低,從每天變成一個月關注一次,看跌的可能性則會減少10%,若一個月周變成一年關注一次,甚至10年看一次,大約只有15%的時間會有壞消息。所以有些資深的人士,建議買基金的人,買好以後就忘記它,等個幾年想起來再去看看,十之八九是漲的。
除了在理財中的表現,在工作中對自己,或對別人一樣有影響。比如我們工作需要加入了不少群,尤其是客服行業,又不能屏蔽或靜音,群多了,消息就多了,叮叮叮的,會讓人煩躁異常,搞不好就情緒沒控制好,發作在無辜人身上。所以控制信息量的提示,處理完一批,再處理第二批,把較大的量分成小批量,定時完成。
方式三:收到的信息提示或反饋中,建議附帶明確的行動指南
前面說到我們要減少無效的反饋,那什麼叫無效的反饋呢?用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來說:不要提出問題,而是要給出解決方案。
這種反饋不論是給別人,還是給自己,都適用。就拿航班的每次討論,作業點評來說,我們都強調,除了要反饋作品的水平,也同樣要指出優秀和不足,並給出自己的參考意見。這個意見能夠給對方明確的啟發和指導。
同樣的,我們要求別人提供反饋的時候,也需要對方提供邊界明確的行動指南,如果對方給到的答覆類似:你說呢,你覺得呢。基本就屬於無效信息,會耗費本來就少的注意力資源和時間資源。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對方沒理解我們的意思,需要我們提出好問題;第二種可能是對方可能因為忙碌等原因,沒有把注意力放過來,這時候也需要我們提供明確的好問題,引導對方關注。
方式四:平衡正負反饋
簡單的說,就是多給自己正面的,肯定的鼓勵,以及真實不摻水分的指出問題;這兩點聽上去有點矛盾,實際相輔相成。指出問題,是有益的負面反饋,對事不對人。而正面的肯定,是基於客觀存在的現象做出的肯定,但是它帶有很強的情緒上的喜悅,所以偏向對人不對事。
只有正面反饋,就會信息失真,遇到關鍵決策,可能是致命的錯誤。如果只有負面反饋,假如一個減肥的博主,總是告訴人們要多走路、要少吃、捏捏肥肉沒臉做人,那麼能堅持下來的人幾乎很少,說不定反手就是一個舉報……
方式五:堅持閱讀有深度和難度的內容
人們在信息處理稍微有難度的情況下反而會記得更多——認知困難是一件好事。
閱讀器的變革,讓我們現在讀書變得輕鬆起來,同樣的,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後,也很難聚焦在某一篇有難度的,又有點篇幅的內容中。所以現在知識很容易獲取,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收穫啟發,但是更加精華的內容,並不能通過短篇文章得到完整的釋放。更多真正要學到東西,還是要找到更有深度和難度的學習陣營。
03 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利用的
認知負載帶來的麻煩事還挺多的,除了咱自身受影響,別人也受影響,那有沒有可以反過來利用的地方呢?
自然是有的,非常多,就列舉幾點吧,不然就超出小短文的範圍啦~
1、我們每天看著很多屏幕,不管是手機屏,還是電腦屏,甚至是戶外廣告,既然是屏幕,觀看人又注意力有限,那麼他們會首先注意哪裡呢?
美國有兩位學者,收集了4W名參與者,400多個網站,240萬份測評,得到一個很近似的慣性行為。
假如我們的屏幕上有4個可選項目,那麼受試者有一半的時間會盯著左上角。而當我們把屏幕上可選項增加到9個,受試者的目光99%會落在中心點附近,有60%的可能更願意選擇正中間的那個;16個以上的項目,則97%的目光會落在中間四個格子範圍內。
這個實驗結果驗證了一個名詞:中區偏見。即位於屏幕正中間的位置,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中區偏見根植於知覺習慣。
妥妥的C位啊!重要的信息往這放就對了。一個眼神晃過去,就那幾秒的東西,C位決定了他是否願意進一步關注
2、當消費者本身對品牌沒有極其強烈的特殊偏好時,我可以如何影響他?
假如,我們在不同屏幕上擺放相同的幾樣東西,在屏幕A中我們選擇性地調節某幾個顯示的亮度,比如調亮某一項或是調暗其他項,底部襯朵花也行。屏幕B中,我們改變部分選項的顯示時長,時長每70~500毫秒波動。
兩種情況都能讓人注意到不同的地方,當消費者對品牌沒有極其強烈的特殊偏好時,這種方式就能讓對方做出選擇。
3、水平方向的信息顯示時更為突出,因為我們更有可能注意到這些信息
這叫視覺運動偏見,喜歡從一邊到另一邊的橫向運動。通常情況信息呈現的結構會對獲取信息的策略產生極大的影響,設計信息的排列方式時,把更加重要的細節放在視線最可能經過的地方,遠離邊緣區域,進行橫向呈現,這樣就增加了這些細節被注意到的可能性。
4、信息過剩會造成屏幕盲點。將最好的選項分成不同的組提供,而不是一次性提供所有選項
比如我們列舉賣點的時候,喜歡儘可能的齊全,深怕委屈了產品寶貝。不過太多的信息,反而讓消費者無從選擇,所以越來越發現,像PPT那樣,提煉重點,信息歸類,用不同字體,字號呈現信息的層次感,這樣的效果反而更有效。這點還體現在SKU特別複雜又相似的產品上,消費者對型號有不熟,讓消費者選擇,等於是拒絕別人的光顧,分好類,推薦,或許粉絲粘性也來了。
在書目錄、知識付費課程中也挺常見的,比如我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就會分章節,多個章節會歸屬一個主題,這樣拆分+歸類的模式,讓學員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進度,也能快速鎖定最感興趣的內容,相當於給他做出了選擇分類。他只需要先關注大類,再進一步關注小類就行。
包括現在閱讀的文章也會分類,第一部分主要寫什麼,第二部分主要寫什麼,是吧~
04 總結
稍微總結一兩個重點,我們人體的生理限制,在數字時代,經過量的加成與時間的壓縮,邊界越來越明顯。大腦頻繁的發出要快樂,要輕鬆,不要苦的吶喊,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事情,因此我們會偏好簡單好讀的內容,要結構分明,要設計感強,有視覺衝擊,有強烈情緒波動。
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保持深度的,有難度的學習,雖然難,但你不是一個人呀,網絡這麼大,有人在陪你的。
本文作者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