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水藻拯救地球

2020-11-25 中國科學技術館

 

 這種小氣泡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Rebecca White指著新墨西哥州人工池塘裡幾個勉強可見的小氣泡說。這種小氣泡意味著她和同事注進水裡的二氧化碳基本上全都溶解在水中了。

我們離美國-墨西哥的邊界相距不到一千米,被沙漠的綠地包圍著。我很難想到這裡還能找到大量水生藻類。然而,在這裡大量的池塘漩渦中,有上百萬升喜鹽的微擬球藻,在從下面泵上來的鹹水中,蓬勃生長。

在藻類進入人們視野之前,農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種植棉花,直到1973年。他們用來灌溉的井水變得過鹹,於是就只能任由它荒廢掉,再也沒有在上面種植過任何東西了。藻類可以在使得其他植物死亡的地方茁壯生長,另外,藻類還有驚人的營養價值,這一切都讓擔心全球未來食物供給的專家印象深刻。

除了這97英畝外,White也監督著德克薩斯Imperial的一個姐妹項目,因此,她也十分清楚大量種植水藻的回報和陷阱。她已經經歷過了水藻的生物燃料狂潮。早在2012年另一家公司在這裡投資一億零四百萬美元在綠色原油上的時候,她就在這裡工作了。三年後,原油價格下跌,生物燃料的市場變小了,工廠也就自然倒閉了。

所以,把水藻做成燃料投入市場是行不通了,但水藻還能被做成食物來維持全球的碳平衡。雖然水藻長得不怎麼好看,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卻很高。如果食肉者少吃肉,多吃藻,那麼從理論上來說,隨著牛肉和豬肉的消耗減少,碳排放量也會有所下降。

水藻還可以代替像玉米,大豆這樣需要大量施肥的作物,可以作為加工食物中的飽腹成分,也可以作為魚食,豬食和牛食。如果藻類能代替一部分人和動物的飲食的話,那就算人口增長,我們也不需要開墾大量的田地,說不定還能退耕還林,促進溫室氣體含量下降。

讓水藻作為食物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雖然水藻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植物,但它們仍靠吸收二氧化碳生長。為了滿足水藻的繁殖速度,農民們需要把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水中。這樣一來,每一塊水藻田作為二氧化碳吸收棉的作用就加倍了。

這項新技術主要是為了把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通入水藻池中吸收,轉而封存二氧化碳。另一個設想是在每一個發電廠旁邊設一塊水藻田,當場就把產生的二氧化碳注進去。

然而,今天水藻養殖還屬於精品行業,主要用於保健品和食用色素。Qualitas的新墨西哥農場大量生產微擬球燥,或像White稱的那樣,納米,用來生產歐米茄-3添加品。這48塊池塘大約只有50英畝,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微藻田。

水藻產業必須具有一定規模,才能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提供足夠的蛋白質。最後,生產者還必須說服食物加工者,讓他們認為水藻值得應用在他們的產品中——並說服消費者水藻可以作為食物。

但是如果一切都按計劃的那麼順利,這些微型有機生物將會改變整個食物產業結構,這將不輸玉米和大豆在過去五十年所帶來的影響。並且,整個星球都會從中收益。

水藻是地球最古老的生命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有機生物之一。很多水藻都是單細胞生物,缺少像莖,葉和花瓣這樣複雜的結構。

像水藻這麼微小的生物,卻對整個星球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影響。拿原綠球藻來說,這是海洋中最小且最豐富的浮遊植物,同時也構成了海洋食物鏈的基礎。令人讚嘆的是這麼小的生物居然有這麼大的作用,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海洋生物學家,Zackary Johnson說。

現在,科學家希望利用水藻的特性為陸地生物提供一個更充足的食物來源。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用途(一個被美國食物與農業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定義的分類)大約造成了全球21%的溫室氣體排放。我們需要用更多的土地為更多的人種植食物,但同時又不想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理論上來說,水藻可以緩解這種壓力,又能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像螺旋藻這樣的藻類百分之七十的乾重都是蛋白質。(就像原綠球藻一樣,螺旋藻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藻類,而是藍藻屬的一種生物,但我們暫時把它算作藻類,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藻類生物科技中心的主任Stephen Mayfield說。)

由於水藻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同樣是一公頃的水藻和大豆,水藻的蛋白質產量是大豆的27倍。並且,水藻的蛋白質比大豆的更有營養,因為它除了基本的胺基酸外,還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

同時,到了2050年,全球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會翻不止一倍。先不說人們願不願意捨棄牛排,改食藻類,至少生產水藻不需要開墾大片的土地種植牧草或穀物。

不過養水藻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儘管水藻增殖的速度很快,但要使它穩定增殖,還需要大量的電力和精巧的裝置。農場的電主要還是從化石燃料中來的,從而泵水,攪拌不斷冒泡的混合物。水藻還需要氮肥和磷肥,而生產肥料的過程就有碳排放。

所以,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用水藻製作的蛋白粉也不會比動物蛋白有更好的可持續性,還比其他一些富含蛋白質的植物,比如說大豆,要差一些。另一項分析顯示雖然以水藻為食能減小森林砍伐帶來的碳排放,但想要長期減少碳排放,只能用水藻代替現在的食物和燃料,還得忽略設備更換所帶來的影響。

所以如果要用水藻來產生明顯的碳排放減少的話,生產者必須用更少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水藻。同時,為了把水藻的價格控制在消費者和食品公司能接受的水平上,他們必須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也就是找到便宜的二氧化碳來源。這種氣體是令大多數工廠頭疼不已的副產品,現在卻成為了Qualitas最貴的肥料。

Dave Hazlebeck相信這項技術能讓羽翼未豐的水藻工業在拯救地球環境時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他的環球水藻創新公司(Global Algae Innovations),在夏威夷的考艾島運作著33英畝的水藻田,用數項科技證明了能用更少的成本,更低的排放,更快地種植水藻。

這家公司迄今為止做的最大膽的一個實驗就是把附近煤發電廠的煙氣通入水藻池中,作為水藻所需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這個過程分為三步:首先,二氧化碳被吸收器收集(就像一個洗滌器)並溶於水中,再儲存在蓋住的池塘裡。當公司種植水藻的時候,這些二氧化碳溶液被泵入一個敞開的池塘與水藻接觸。

Hazlebeck說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方法可以吸收發電廠排出的百分之九十的二氧化碳,以此支持的水藻田可以達到1000英畝。他估計如果美國在每一個氣候合適的發電廠旁安置一塊水藻田的話,這些田可以吸收八億噸二氧化碳,抵消198座發電廠的排放量。這麼多的二氧化碳可以生產四億噸水藻,粗略相當於全球一年的蛋白質食物產量。

這些數字證明了種植水藻的可行性,但QualitasWhite並不確信。當我問她關於Hazlebeck的提議時,她拿了一張紙巾開始計算。根據新發布的規定,為了滿足二氧化碳稅收抵免的標準,一個美國企業必須每年固定十萬噸二氧化碳(考慮到煤發電廠數百萬噸的碳排放量,這個量並不是很大)。

為了算出吸收這麼多二氧化碳所需的水藻量,White估計每英畝水藻田一年大概可以生產14.5噸水藻——根據工業標準來看。每生產一千克水藻,White的團隊需要用2.7千克二氧化碳。這意味著建在發電廠旁的水藻田至少要2300英畝那麼大。作為比較,美國今天農田的平均面積是440英畝。

White對農民們是否有足夠的田地和水來實施這個計劃深表懷疑——甚至水藻優於其他作物水陸兩生的特性都無法彌補這點。這個想法的理想性大於可行性,她說。

她認為,從大氣中直接獲取二氧化碳反而更好,雖然相關的廉價商業技術還不存在,但已經有許多家公司在研究了。發電廠可以花錢用空氣直取系統,給水藻供二氧化碳。這種不需要購買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水藻的生產成本」White說,並且這種技術能在兩種產業間建立一種合作關係。

水藻工業有過很多不良的開端。二戰時期,德國科學家和大英帝國化學產業(Britain’s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的員工各自開始研究水藻作為食物來源的潛能。大概在同一時期,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員在為水藻生產機構開發水藻用途時,生產了45千克的可食用水藻Chlorella

不用說也知道,現實並沒有跟上理想。可能是味道的關係吧——有一篇報告把Chlorella的味道描述為有點像蔬菜的味道,就像生利馬豆和生南瓜的結合體。試吃組的成員就沒有仁慈了——他們把它描述為非常難吃,」「噁心的餘味揮之不去,催吐物。

另一個致使水藻產業蕭條的原因是微藻養殖技術畢竟還是新事物。也就是說農民們賴以種植藻類的工具還在開發中。Qualotas用來攪拌水池的槳輪是幾個鎮之外的金屬工人定製的。

全球水藻創新企業中,Hazlebeck正努力改變這一點。公司正在研發一種能耗相當於原來十分之一的乾燥器,並且他們的循環水藻池只需要其他水藻池三分之一的能耗就能生產他們兩到三倍的水藻

這些進步可以減少這項產業的能耗,大大增加產量,使水藻產業變得既賺錢又有可持續性。公司現在正在向其他水藻田銷售他們的第一項發明——一種只用原來三十分之一的能量就能分離水和水藻的收割機。

說回新墨西哥州的Qualitas農場,當我們過去的時候,Aaron Smith,一個收割機的操作員,正在擦窗戶。他昨天才用高壓水流清理過整個系統,但今天機器上又糊滿了這些綠色的東西。

收割機的核心是由細長帶孔的管子構成的,孔徑只有0.04微米。管子裡先裝滿溼水藻,機器再用高壓把大部分水壓出去,留下水藻在管子裡。這種設計借鑑了General Electric開發的汙水處理系統——唯一一個水藻參與工作的產業。

White稱這項技術為巨大的工業突破。水藻種植者們會需要更多像這樣的技術突破來擴大生產——她是去年水藻產業大會上,為數不多水藻產量超過一英畝的三個人之一。

所以還要多久,水藻才會改變我們的食物結構呢?Stephen MayfieldUC聖地牙哥水藻專家是在新墨西哥州造了農場的那家生物燃料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估計這個產業還有十年就能解決現有的問題,達到轉換現在大量蛋白質的臨界點。

在從小在棉花田中長大的White眼中,水藻產業正往對的方向發展。她恐怕這個行業中是種植微藻最多的人,她認為水藻產業的未來一片光明:我們希望每天,每一頓飯,每一份零食中都會有水藻的影子。

這篇文章出現在2018年六月列印版水藻2.0.」

本文作者:

Amy Nordrum

 

(翻譯:費哲妮;審校:劉博堯)

 

原文連結:

https://spectrum.ieee.org/energy/environment/new-tech-could-turn-algae-into-the-climates-slimy-savior

相關焦點

  • 意想不到 水藻照片衝印法
    前陣子我們曾經報導過英國科研人員用細菌衝洗照片的奇葩影像技術,雖然感覺超出了我們目前的認知,但是沒有最強只有更強,近日法國一位名叫Lia Giraud的攝影師,成功發明了一種比細菌衝印更方便、更安全的生物照片衝印法——水藻衝印法
  • 如意湖水藻瘋長 水面垃圾漂浮
    湖面大部分被水藻覆蓋。5月19日,有市民致電烏蘭察布晚報熱線8324844反映,集寧區如意大街北側的一個如意湖入夏以來水藻瘋長,水面垃圾漂浮。隨後,記者來到如意湖看到,確實像居民所說的那樣,翠綠的水藻覆蓋了大部分湖面。透過平靜的湖水,還可以看到水下也有大量水藻生長。湖面上漂浮著塑膠袋、衣服、飲料瓶和泡沫等生活垃圾。
  • 不是拯救地球,就是在拯救地球的路上《地球停轉之日》
    克拉圖的地球之行形同先哲柏拉圖的烏託邦之夢。羅伯特·懷斯藉助科幻的外衣掩蓋特殊歷史時期的敘述困境,表達了不和適宜的大同理想。在影片所處的時代甚至現今看來仍然散發強烈的個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克拉圖來自外星球,其科技及認知水平超前於地球。其處境類似於尼採哲學中的「超人」,人們因「超人」宣布的「上帝死了」的言論而恐懼,進而懷疑、憎恨甚至不惜處死「超人」。同樣,如克拉圖所說「人類以恐懼代替了理性」,將其視為威脅、怪物。
  • 錦鯉飼養這些事,水草養護與預防清除水藻,小經驗分享
    動物清除水藻和怎麼預防上面說的是水草,現在來說說水藻,對魚兒們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水藻了。水藻們的繁殖速度之快,能夠把魚兒們的領地搶佔光,所以要是知道什麼是水藻,才能對症下藥。水藻是啥它是一種葉綠素非常低的水生植物,沒有根、莖、葉子。比較常見的水藻有紅藻和藍藻。水藻的命名方式是根據它們自身的顏色來定的,不管是什麼藻,都是有害的。
  •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這樣的2020會給你什麼樣的思考?引言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已經有45億多年的歷史了,期間地球面臨過諸多毀滅性的災難,地球上的生物一次次瀕臨滅絕。自從人類發展工業化以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壞,海洋汙染,動物們備受牽連,物種消失的頻率不斷加快,令很多人對於地球的前景而感到憂心忡忡,呼喊著要「拯救地球」。事實上地球從不需要我們拯救,因為真正應該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 雨久花 | 水藻中之不可少者
    亦水藻中之不可少者。詞條概括了雨久花的葉型、花型花色、花期和生境,卻也沒有講這一名字是如何來的。↑圖自《花鏡》現代植物分類學中,雨久花屬於雨久花科雨久花屬,學名 Monochoria korsakowii 。大名鼎鼎的水葫蘆是雨久花科的成員,南方常見的園林植物梭魚草也是。雨久花科植物們都是這樣的水生植物。
  • 不要說「拯救地球(原創)
    不要說「拯救地球         nbsp;      佚風 「拯救地球
  • 紀錄片《地球的力量》:所謂的拯救地球,不過是拯救自己而已
    這部紀錄片是一部相當有意義的紀錄片,人們所謂的拯救地球其實不過是為了拯救自己而已。地球從來都不是依賴地球上的生命而存活,正如那句話所說的,地球不會因為你而停止轉動,地球也不會因為沒有人類而停止轉動。人們站在生物之巔已經太久了,好像忘記了自己是依賴地球而活,而非地球依賴人類而存在。 通過紀錄片的推演,地球形成之初是散落的很多宇宙碎片相互吸引而成,形成之初其實是一顆溫度很高的火球。
  • 魚缸內藻類爆缸讓人煩惱,控制好這些變量,才能控制住瘋狂的水藻
    那麼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水藻的瘋狂生長呢?第一:光照過度有一些魚友飼養的水草缸,需要利用光照來刺激水草的生長的。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光照的時間,那麼水草可能還沒長得多好,水藻就已經泛濫了。水藻的生長非常迅速,我們飼養的水草是不可能長得過它們的。都說水草缸不好養,其實水草缸造景不算難,難就難在和水藻抗爭這塊了。
  • 北京昌平一河水華嚴重 八公裡水藻日可撈十多噸
    八公裡水藻染綠溫榆河  集中在昌平馬坊橋段產生水華現象與天氣悶熱有關區水務局:每天要撈十多噸  本報訊(記者蔣桂佳)大片綠藻封住水面,綿延了8公裡。  昨日,溫榆河馬坊橋河段,綠藻將水面蓋得嚴嚴實實,幾乎看不到河水,岸邊的水藻已開始變黑、腐爛。  一名在岸邊散步的男子將半塊磚扔進河中,砸出一片水窪。不到3秒,水窪便被水藻吞沒。  雖然下著小雨,但河面死氣沉沉,看不到一個水泡和漣漪。  「這水藻跟棉被一樣厚,這河水能放生嗎?」在橋下,來自朝陽區的牛先生用樹枝撥拉一下水面,帶起一堆浮萍。
  • 你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你自己!
    但是,我們總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話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拯救我們的地球」。這幾年,我們耳邊不斷充斥著有關「拯救地球」的言論,為了「拯救地球」,我們不得不對自身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做出改變;為了「拯救地球」,我們要改變出行方式;為了「拯救地球」,我們要節約用水;為了「拯救地球」,我們要儘量做到循環利用......
  • 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我們只需要拯救我們自己
    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尤為重要,為此我們經常說要保護環境,拯救地球。有人說人類目前擁有的核武器能夠毀滅地球幾十次,是嗎?人類真的有能力毀滅地球嗎?到現在為止,世界上最深的人為鑽孔也才一萬多米,而地球直徑達到了12756千米,拋開直徑不談就光地殼都有17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就相當於雞蛋殼。人類現在連雞蛋殼都鑽不破拿什麼去毀滅地球呢?
  • 地球根本不需要人類拯救!
    如果人類瞬間消失,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歡迎來到零人口的地球▼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地球已經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而人類不過存在了區區幾百萬年。這樣的我們在地球面前不過就是小嬰兒到了成年人面前。人類不是地球的癌細胞,充其量算是皮蘚,而且是地球抖一抖就能完的那種。地球上所有的核武器加起來都不足以毀滅地球,頂多使人類滅絕,更別說目前的環境能對人類造成什麼威脅。
  • 流浪地球結局是什麼意思?地球被成功拯救了嗎?
    拯救地球和人類的行動究竟有沒有成功,影片中向大家展示的浩瀚宇宙令人嘆為觀止,發生在未來的科幻劇情讓大家觀看的時候欲罷不能,同時吳京、屈楚蕭、趙今麥等實力派演員的主演讓電影更有看點。電影劇情介紹這部電影主要圍繞拯救地球這一行動展開,故事發生在未來,那個時候太陽即將毀滅,一直圍繞著太陽轉的地球將會受到波及,很有可能跟著太陽就此毀滅。為了保住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科學家們決定展開拯救人類和地球的計劃,為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都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 草缸常見水藻種類與防控辦法:鹿角藻
    鹿角藻是一種草缸中比較常見的水藻。靜止狀態時,鹿角藻的外觀非常像雄鹿的鹿角,多呈現黑褐色。在流動的水中容易與黑毛藻混淆,分枝狀是區別鹿角藻和黑毛藻的主要辦法,鹿角藻都帶有分支,且長度比黑毛藻長很多。鹿角藻經常纏繞在水草中生長,少量發生時手工清理很容易。
  •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俄隕石墜落前,在空中被一不明飛行物擊穿的視頻!而且,是從後面追趕上來粉碎的隕石! 否則,可能就不是1200人受傷的後果了.
  • 小夥養6年水藻,撈起來一看卻是塑料,小夥:我照顧了它6年
    導言:小夥養6年水藻,撈起來一看卻是塑料,小夥:我照顧了它6年如今社會發展快,我們都會養些貓貓狗狗的來陶冶情操。那麼對於寵物我們如今也是從貓狗到豬到冷門寵物不斷額變化,魚更是成了一些人追求的面子工程。魚養不起怎麼辦?那就養海草啊!
  • 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比如《星際穿越》中,歐美人的想法是派出一隻探險隊去尋找能拯救人類的辦法,或者探索人類的新家園。而《流浪地球》也絕對不是《戰狼2》的太空科幻版。這裡沒有強調什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也沒有強調什麼「中國人拯救世界」的情節。
  • 人類是沒有能力去拯救地球的
    人類可以拯救地球嗎?顯然不可能。地球按照自身規律運行,不需要人類拯救。人類需要的是自己救自己。這個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所擁有,因此你用不著拋棄世界,更不用在乎輸贏,要拋棄的是你一切的貪嗔痴與執著。佛說的沒錯,明心見性,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宇宙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 《拯救地球》這真的是一部科幻電影
    李秉伍告訴女友:來自仙女座的外星王子將會在下個月蝕前來到地球,為拯救地球,他必須要抓到宇際製藥集團的執行總裁康文植,一個狡猾的偽裝者,也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皇室遺傳DNA密碼的外星人。說完,兩人相擁而泣,恍若末日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