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實習生 張宇
創業養鴨,與鴨販籤訂協議購買11000隻鴨苗,結果養大後發現,這些鴨苗基本都是小麻鴨,最大個體也就兩斤半左右,而原本他們要購買的是適合養殖的花邊鴨,成體普遍在三斤半以上。不僅如此,鴨販本該在40天後負責回收,至今也不按合同價回收。7月1日,武陟縣一對創業養鴨的「90後」大學生夫妻,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投訴了此事。
遭遇:買萬餘只「花邊鴨」,結果基本都是小麻鴨
6月30日下午4時,位於武陟縣大虹橋鄉南古村以南的河灘上,見到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到來,馬濤就遠遠迎了過來。但是,他和妻子小靳的臉上,卻沒有一點笑容。
出生於1990年的馬濤說,他畢業於陝西理工大學,妻子小靳畢業於河南工程學院。大學畢業後,他們短暫工作後,最終回到家鄉大虹橋,多方籌資選擇養鴨創業。今年4月份,他和鴨販子李飛、魏紅軍籤訂了合同,購買了11000隻鴨苗,約定40天養殖期後,對方以5元一斤的價格全部收購。
可是,讓馬濤夫妻沒想到的是,在養殖至30天時,他們發現,鴨群裡只有少部分是他們之前經常飼養的花邊鴨,絕大多數都是小麻鴨。「這種小麻鴨,只能長到兩斤半左右,長不大,跟花邊鴨成體的4斤左右,普遍低了一斤多,根本不適合飼養。我們感覺是上當了。」馬濤說。
在他們的鴨棚裡,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看到,這些小麻鴨形體相對纖小,而且出現了不少生病和死亡現象。
小靳介紹,這種小麻鴨,鴨苗每隻僅0.5元左右,而李飛、魏紅軍兩人賣給他們的每隻價格達到了3.5元。即便是這樣,兩人也沒有及時上門收購,而是一直從5月份拖到現在,遲遲不收購,讓他們蒙受巨大經濟損失。說到損失,小靳夫妻禁不住落下眼淚。
「光一天的飼料就需要幾千塊,要是這樣下去,虧損差不多得有20萬了。」她說。
說法:會儘快解決養殖戶回收問題,警方介入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注意到,馬濤與李飛、魏紅軍於4月25日籤訂的合同上,確實有40天後按5元一斤的價格全部回收的約定,但並沒有明確鴨苗品種,該合同下邊加蓋有安徽省春雷生態有限公司的公章。
不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致電該公司一位周姓負責人獲知,該處加蓋的該公司公章為偽造,因為沒有識別代碼,而且李飛、魏紅軍也非該公司工作人員。
當天下午,李飛、魏紅軍一直不接聽電話,直到7月1日下午接收到採訪簡訊之後。對於加蓋虛假公章問題,李飛、魏紅軍解釋說,他們之前也想註冊公司,結果沒有註冊成功,就臨時用了這樣一個名號,以方便開展業務。
魏紅軍說,他們是中間商,並非廠家人員,對於鴨苗品種問題,他也難以分辨,而且送鴨苗時經過了多次倒騰,可能出現了閃失,要解決需要給廠家人員李飛聯繫了解。對於未如約回收成鴨的原因,他說是因為馬濤一直向他索要10萬元賠償,而他不能也不願意承擔。
「現在市場行情不好,很多地方都不收鴨子了,我們回收後也不好賣。」問及沒有及時回收的原因,李飛說,他做了十多年鴨產業生意,也不想此事發生,但事情既然出了,他也會盡力承擔責任,為馬濤夫妻的鴨場解決問題。
目前,武陟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已經介入調查處理此事。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