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智力在什麼年齡到達頂峰?新研究為你解答人類體內的「時間表」

2020-12-02 前瞻網

我們的智力在什麼年齡到達頂峰?新研究為你解答人類體內的「時間表」

 Connor Feng • 2019-02-19 15:30:06 來源:前瞻網 E183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我的博士生導師,一個才華橫溢、鼓舞人心的人,曾經開玩笑地告訴我,他已經度過了自己的黃金時期了,現在要輪到我來為我們的團隊去完成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了。畢竟,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寫狹義相對論的論文時才26歲。

但我們真的在20多歲時最聰明嗎?那麼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智慧和經驗呢?到了什麼年齡,我們才能在認知能力和專業技能之間取得正確的平衡?我們的智力在什麼時候達到頂峰?

流動智力vs固定智力

我們的認知能力在某一時刻註定會下降,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將會很難記住我們把鑰匙放在了哪裡,或者很難回憶起我們最喜歡的家庭故事的細節。然而,毫不奇怪,我們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我們有流動智力——即我們快速思考、解決新問題和識別模式的能力——但我們也有心理學家所說的「固定智力」,它反映了我們所學的知識以及與周圍環境聯繫的能力。這兩種智力形式被認為會在我們生命的不同時期達到頂峰。

事實上,在最近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Harvard)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流動智力的不同方面,也會在不同的年齡達到頂峰。此外,他們還發現,並不存在一個我們大腦的大部分能力都達到了頂峰的年齡。

這項研究由喬舒亞·哈特索恩(Joshua Hartshorne)和蘿拉·格明(Laura Germine)領導,部分資金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提供,研究利用了網上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系列認知遊戲和測試,這種方便的訪問方式大大增加了不同年齡段的參與者數量,從而為這項新研究的獨特性奠定了基礎。從歷史上看,找到超過大學年齡但低於退休年齡(換句話說,大約在25歲到65歲之間)、願意參加測試、並能夠到實驗室進行測試研究的參與者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但這項在線研究在最初的幾年裡就已經大約有300萬人參與,其中每項單獨調查都有近5萬人參與。Hartshorne和Germine還將他們的研究結果與更早的面對面研究結果進行了比較,發現那些較小的研究支持了他們基於網際網路的研究結果。

我們的智力什麼時候達到頂峰?

幸運的是,對於我們這些不再是20多歲的人來說,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現在還不需要把自己送進養老院。如果你沒有看到研究原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已經轉發了一些研究的細節供你參考。例如,5萬名測試參與者顯示,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在18或19歲左右達到峰值,我們的短期記憶在25歲左右達到頂峰,並且在開始緩慢衰退之前會維持穩定10年左右。同樣,我們在30歲出頭的時候識別人臉(以及許多視覺短期記憶任務)的能力是最強的。

然而,我們評估他人情緒的能力要直到四五十歲才達到頂峰。我們的整體知識,包括詞彙量,以及整體的理解力,也要到平均50歲左右才能達到頂峰。在那之後,它們會在60多歲趨於平穩之前會略微下降(最終在70多歲中期再次下降)。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研究人員認為,大腦結構的變化可能與我們認知能力的變化有關,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全面了解這種可能聯繫的細節。就在上周,英國的研究人員在這個方向上邁出了一大步,他們發布了大量新生兒腦部掃描數據。這項研究被譽為是開創性的,它將逐步研究人類大腦在這些關鍵早期階段的發育情況。

智力活動的高峰期似乎也在發生變化。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研究的時間越來越晚,這一結果在各個研究領域都是一致的。物理學中創造力的高峰年齡似乎平均在48歲左右。所以,就算你仍然找不到你的目標,當靈感來襲時,著手寫那本小說或進行下一個項目可能還不算太晚。

—— Sabrina Stierwalt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卡特爾的智力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卡特爾的智力理論是心理學部分較為重點考察的一個理論。這個部分往往會從理論定義、兩種不同智力的表現、影響因素和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理解考查,簡單點也會涉及人物與理論匹配的識記性考查。此部分由於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且易混淆,所以導致部分考生對該知識點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
  • 什麼決定了我們的智力?
    這就解答了哈維的困惑,之所以他沒法找到愛因斯坦大腦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的測量方法不正確,用顯微鏡是沒法看到基因的工作方式的。 現在,科學家們用複雜的方法已經在大腦皮層和海綿組織中發現了影響大腦表現的7000多個基因。然而,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基因庫基本上是相同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聰明的情況呢?
  • 【解析】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卡特爾:智力形態理論這份作業【zy2091】能力-1中,大家對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題目疑問較多。
  • 人類智力:進化未終結
    科技的發展,讓人類對於自身越來越好奇,是什麼造就了今天的人類,未來人類又將如何發展?而在眾多爭議中,又以對大腦的研究最甚,思維、創造力,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然而,經過上萬年的進化,人類大腦是否到了極限,智力是否達到了最大值?按照達爾文的理論,人類從猿人進化為現代人歷經了漫長的時間。在被時間洗禮的過程中,人類被改變的不僅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大腦容量的擴充、智力的進化,才最終讓人類站在食物鏈的制高點。
  • 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心理學筆記.
    他根據對智力測驗結果的分析,將智力分為兩類: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s),是一個人生來就能進行智力活動的能力,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依賴於先天的稟賦,隨神經系統的成熟而提高,流體智力受先天遺傳影響較大,受教育文化影響較少。
  • 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的區別
    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流體智力是與晶體智力相對應的概念,流體智力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
  • 教師考試重難點——卡特爾的智力理論
    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美國心理學家,他對心理測驗的研究,對個體差異的測量,以及對應用心理學的倡導,有力地推進了美國心理學的機能主義運動。他有諸多心理學貢獻,今天我們主要來分享他的其中一個貢獻,也是一個教師考試的:流體和晶體智力理論。往往會從定義、表現、影響因素和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理解考查,簡單點也會涉及識記性考查。
  • 美國研究稱人類的智力水平或正不斷下降(全文)
    美研究報告稱人類的智力水平或正不斷下降智力,科學家們還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似乎對智力的研究越深入,爭論也就越來越多。「弗林效應」的提出者詹姆斯·R·弗林(James R.Flynn)在他的新書中依然堅持人類的智力一直在持續上升。
  • 麻省理工發現智力曲線圖:25歲記憶強 40歲情商高
    原標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現智力曲線圖:25歲記憶強 40歲情商高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人的智力峰值不同。其中包括:記憶力、分析能力、運用批判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 機器人,不經過自然選擇,直接到達進化頂峰,比人類進化的更高級
    深度學習,自主學習,AI全面超過人類,奇點,從無到有,自己產生智能。數據,機器人免疫人類的病毒,免疫物理攻擊。計算機科學,AI,更高級的計算機科學。周圍的一切都只是數據。母體製造的假象,欺騙我們的假象,跟人造記憶的電子腦一樣,真實世界一個,虛擬世界無數個,真實世界到虛擬世界1到虛擬世界2,一直到虛擬世界n。我們的世界是不真實的,一切都只是母體虛構的假象。AI缺乏自我發展源動力,沒有學習欲望,沒有感情,沒有自我意識。
  • 小孩智力的發育高峰時期是在什麼年齡階段?
    孩子的智力發育是一個持續的、緩慢的過程。寶寶的大腦發育過程中,胎兒發育期和出生後的1~3歲甚至到學齡前,都屬於寶寶的大腦發育高峰期。醫學研究發現,從妊娠12周開始,大腦進入了腦細胞數量飛速分裂增殖的時期,細胞數量急劇增加。這個階段如果準媽媽體內營養不足,孩子出生後大腦細胞數量只有正常兒童的82%,而且過程是不可逆的,會伴隨孩子終生,後期通過營養和訓練無法再增加腦細胞的數量。
  • Nat Rev Neurosci: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頂刊導讀目錄 1,基於深部腦網絡和全球14468個人的腦年齡和壽命疾病的核磁共振特徵 2,發表易受攻擊言論的機器人可積極塑造了人類-機器人團隊中的人類溝通方式3,利用機器學習繪製複雜人類特徵和多基因結構的腦神經網絡連接圖譜4,大腦中的分布式強化學習5,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 無意之舉還是有意為之?研究發現基因編輯雙胞胎的智力或「贏在起跑...
    據報導,這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雙胞胎在出生前就被中國的一個科研小組用新的編輯工具CRISPR修改了基因。他們的目標是讓這兩位女孩免受愛滋病病毒的感染。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女孩的DNA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即刪除了一種叫做CCR5的基因,這不僅使老鼠更聰明,而且還能改善中風後的大腦恢復,而且可能與在學校取得更佳的成就有關。
  • 新的研究揭示了智力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和發展的
    所有這些聽起來都很明顯,但令人驚訝的是,人類智能領域對這個話題並沒什麼好說的。在過去的120年裡,該領域對我們在認知功能模式中彼此之間的差異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不是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間內的差異。考慮到以人為本的方法在醫學和神經科學等其他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一點很奇怪。
  • 人類為什麼能走上這個星球的頂峰,開啟人類成功之路的幾把鑰匙
    在紛亂的地球發展史中,大多數物種的進化都失敗了,而唯有人類走到了這個星球的頂峰,不可否認,人類的智力是最關鍵的因素,但你也不能否認,在發展的過程中人類也存在了不少運氣。例如恰好避過了地球物種大滅絕期的時期。並且利用自己的智力機緣巧合發現了幾把關鍵的進化鑰匙。
  • 「千腦智力理論」或顛覆AI: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
    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最新的進展,它借鑑了人類「大腦」的大概。大多數深度學習模型的架構是基於處理層的,是一種受生物大腦神經元啟發的人工神經網絡。 然而,神經科學家們對於智力(Intelligence)究竟是什麼,以及智力是如何在人腦中形成等問題並沒有達成一致,至今任然無法解釋。
  • 2018三伏天時間表
    為了應對這樣的三伏天我們需要了解2018年三伏時間表,還要三伏天的注意事項。>何為三伏天老百姓常說的「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溼悶熱的日子。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腠理開洩,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人們在夏季多喜食冷飲,愛吹空調,這些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很多病都是由於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於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第一招:喝熱茶
  • 邏輯智力題:兩個IQ135的人之間的對話,你會嗎?(附詳細解析)
    這種題型,在小磊以前的文章中也是比較多的,有些讀者們私下在詢問題目的解法,雖然大部分題目,小磊也都給出了提示,但仍然有很多朋友不是很明白,因此,小磊今天就把之前比較有難度的一道邏輯智力題拿出來詳細的說一說,讓所有讀者們能夠清晰地知道該如何解答。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看這道題的題幹。邏輯智力題:飛機幾時到達?
  • 新研究發現:人類最初到達北美大陸的時間比我們以為的要早一萬年
    最近考古學家們在墨西哥的一個洞穴中有了一個新發現:人類可能在3萬年前就到達北美大陸了,這比之前的估計早了1萬到1.5萬年。新修訂的時間框架將大大更新考古學界對早期人類的認知,甚至意味著教科書都得重寫。正如在墨西哥北部Chiquihuite洞穴發現的石器所證明的那樣,人類首次冒險進入北美的時間是在3.1萬至3.3萬年前,而不是更普遍認為的1.5萬至2萬年前。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第一批到達北美大陸的人是沿著太平洋沿岸路線到達的。這個發現將對目前考古學界已有的一個重要理論產生質疑:這個理論認為克洛維斯人是第一批到達北美大陸的人類。克洛維斯文化是北美大陸的一種史前的古印第安人文化。
  • 新研究發現:人類最初到達北美大陸的時間比我們以為的要早一萬年
    最近考古學家們在墨西哥的一個洞穴中有了一個新發現:人類可能在3萬年前就到達北美大陸了,這比之前的估計早了1萬到1.5萬年。新修訂的時間框架將大大更新考古學界對早期人類的認知,甚至意味著教科書都得重寫。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項相關研究,第一批到達北美的人並沒有等待巨大的冰架融化,而是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高峰期到達了北美大陸。正如在墨西哥北部Chiquihuite洞穴發現的石器所證明的那樣,人類首次冒險進入北美的時間是在3.1萬至3.3萬年前,而不是更普遍認為的1.5萬至2萬年前。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第一批到達北美大陸的人是沿著太平洋沿岸路線到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