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諾貝爾獎得主的健康忠告:只有四個字!價值700萬

2020-12-04 環球網

這年頭,有關健康的話題大家是越來越關心了。

畢竟……誰都想多活幾年。

諾貝爾獎年年頒,要說老百姓最關心的,或許就是文學獎 和生理學或醫學 獎 了。

▲屠呦呦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而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則是下面這三位學者:

(圖via nobelprize.org)

三人因為在生理學/醫學上的巨大發現,一共獲得了900萬瑞典克朗的諾貝爾獎金——相當於人民幣700萬 。

而這個巨大發現,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它相當於一個對人類的健康忠告,而且…… 相當的簡單粗暴。

他們的巨大發現是啥呢?

諾貝爾獎官網的表述是——

"...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 → 發現了「生物晝夜節律的控制分子機制」 。

……這這這,到底是啥?

其實翻譯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話,那就是咱們中國人盡皆知的——生物鐘。

「生物鐘」 的說法在中國一直有,有人信有人存疑。而這次,三位諾貝爾得獎主從權威科學地角度證實了它的「存在」。

而「生物鐘」這玩意兒,放在當下又有了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

這一指導意義濃縮成簡單的四個字,可以扎中很多老鐵的心。那就是——

不 要 熬 夜

According to the Nobel committee’s citation, 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and Michael W Young were recognised for their discoveries explaining 「how plants, animals and humans adapt their biological rhythm so that it is synchronised with the Earth’s revolutions.」

三位學者因「解釋植物、動物和人類如何適應其生物節律,使自身與地球自轉同步」的發現而獲得表彰。

When there is a mismatch between this internal 「clock」 and the external surroundings, it can affect the organism’s wellbeing – for example, in humans, when we experience jet lag.

當(生物)內部的「時鐘」與外部環境不協調時,它就會影響該機體的健康 ——例如人類有關時差 的經歷。

▲Nobel prize for medicine awarded for insights into internal biological clock (via The Guardian)

倒時差的痛苦感覺,畢竟大多數普通人經歷得不多。但 熬 夜 卻是咱們每個人都立過(又倒下了)的flag。

不熬夜還好,一熬夜晚睡,你擔心的各種毛病可能都會找上門來:皮膚變差、精神變差、脾氣變差、 注意力變差、體質變差、抵抗力變差……

The Nobel Prize, and continuing research, highlight how far sleep research has come: For many decades it had been neglected by the medical community, even thoughsleep, especially lack of it, can contribute to disease and cost society billions of dollars, a recent New Yorker magazine piece noted.

Forty-seven million U.S. adults do not get a restorative sleep at night;workplace injuries and decreased productivity resulting from sleep deprivation are estimated to cost the United States billions annually; andtired drivers cause 20 percent of all car crashes, more than 1 million crashes a year.

▲Nobel prizes 2017: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ircadian rhythms (via The Guardian)

既影響自己身體,又為工作甚至社會安全埋下隱患,睡眠不足就是這麼可怕。

有睡眠障礙的人想要多睡會兒尚且不易,至於大多數還挺健康的盆友們……既然有幸還能輕鬆睡著,就不要每晚都熬夜「修仙」了吧

不過……道理大家都懂,但若真讓你如許多專家建議的,每晚10點睡、早晨6點起 ,你做得到嗎?

其實,若實在做不到,咱也沒必要苛求自己過於早睡早起。

通常成年人能滿足7-8小時睡眠 即可。至於具體時間,可以參考下面的「佛系養生法」——

Still, experts recommend that the best way to get a good night's sleep is to try and rise around the same time every morning, and go to bed at our sleepiest, which might fluctuate slightly from day to day. To determine your optimal bedtime, set your alarm consistently, restrict the amount of time in bed to how many hours you normally need per night, and hit the sack 15 minutes before that. → 獲得良好睡眠的最好方法是,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晚上在最困的時候睡覺。 要堅持設置鬧鐘,保證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並提前15分鐘上床就寢。

▲When's The Best Time to Go to Bed, According to Science? (via Science Alert)

也就是說,早上不賴床,晚上不拖沓 ——就這麼簡單!

大家都加油吧~熱愛生命,拒絕熬夜!

相關焦點

  •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健康忠告:只有四個字,價值740萬!
    本月初,享譽世界的2017年諾貝爾獎頒布了。其中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受到了民眾特殊的關注,因為這似乎是諾貝爾獎離我們的生活最近的一次!三位研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科學家Jeffrey C.「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到底是個啥東東?
  •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哈佛演講:四個忠告,給所有孩子!(深度好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 瑞士憑什麼出了28個諾貝爾獎得主?
    身為一個人口只有800萬的小國,瑞士一共培養出了28名諾貝爾獎得主。獲獎人數排在世界第7位(前6位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俄羅斯),而瑞士則是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佔國民比例最高的國家,根據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一項統計,瑞士每100萬人中就有1.111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 一份來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價值740萬的建議?謠言
    網傳消息截圖近年來,網上傳播著這類文章《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告訴你一份價值740萬元的健康》《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這
  • 一份來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價值740萬的建議?謠言!
    網傳消息截圖 近年來,網上傳播著這類文章《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告訴你一份價值740萬元的健康》《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這4個字的健康建議,價值740萬!》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
  • 這是一份來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價值740萬的建議?
    網傳消息截圖  近年來,網上傳播著這類文章《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告訴你一份價值740萬元的健康》《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這4個字的健康建議,價值740萬!》
  • 又又又又拿下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啦,婷美小屋勢以研發決勝未來
    ​繼諾貝爾獎得主鈴木章教授、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Rothman)教授、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教授之後,婷美小屋又又又又拿下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啦!(拉斯克獎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 諾貝爾獎得主指出更可怕後果
    作者:書南/編輯:弘文 全文880字,閱讀約需2分鐘 新冠疫情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深重災難,特別像印度這樣的重災區,疫情已經失控了,這不僅關係到民眾的生命健康問題,還涉及到經濟民生問題,很多窮人不得不賣兒賣女來維持生活
  • 諾貝爾獎得主偏愛兆順自然科學波畫
    白天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晚上是布魯斯音樂家。除了音樂,藝術收藏也是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最愛,理察是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自1968年開始接觸藝術收藏無獨有偶,中國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莫言(
  •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曾獲李嘉誠捐助
    近日,諾貝爾獎得主陸續揭曉,其中兩位得主與李嘉誠頗有淵源。在今年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的三名得主中,一位為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總監霍頓。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美國生物學家道德納,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李嘉誠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講座教授。李嘉誠基金會表示,李嘉誠得悉道德納與霍頓獲頒本年度的諾貝爾獎後高興得淚下,指他相信兩人的科研方向、曾分別於2010年及2011年支持他們的工作,他亦感謝兩人及其團隊的努力,為世界帶來改變和希望。
  • 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哈佛演講:生命太短暫,不能空手走過!
    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在演講時,朱棣文語帶詼諧地表示,相對於之前在哈佛做過畢業演講的名人,自己名氣不如J.K. 羅琳響亮,也沒有比爾·蓋茨腰纏萬貫,但至少自己是一個「書呆子」(a nerd)。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諾貝爾獎得主如何花百萬獎金:愛因斯坦留給妻兒
    中國網10月13日訊 據美國《時代周刊》近日報導,獲得諾貝爾獎不僅能為得獎者帶來國際聲譽,也可以得到一大筆獎金。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將獲得大約143.6萬美元,與去年持平。許多人都好奇獲獎者將如何花這筆獎金。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專門進行了盤點。
  • 第三十個搞笑諾貝爾獎落幕 54萬知識創作者在快手助力中國民間科普
    本屆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包括利用蚯蚓「抖」出法拉第波的澳大利亞斯威本理工大學兩位科學家伊萬和安德烈,以及通過實驗證明了用人類糞便冷凍後製作的刀具並不好用的美國人類學家艾倫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該獎項的醫學獎得主還首次證明了,忍受不了別人吧唧嘴
  • 第三十個搞笑諾貝爾獎落幕 54萬知識創作者在快手助力中國民間科普
    本屆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包括利用蚯蚓「抖」出法拉第波的澳大利亞斯威本理工大學兩位科學家伊萬和安德烈,以及通過實驗證明了用人類糞便冷凍後製作的刀具並不好用的美國人類學家艾倫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該獎項的醫學獎得主還首次證明了,忍受不了別人吧唧嘴,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恐音症。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在回顧這100年的科學發展史時講到,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電子時發現了它與傳統理論的矛盾,提出普朗克常數,這就是著名量子論的起點,它使普朗克成為191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1905年,愛因斯坦首先把量子理論的概念運用到光電效應中,又獲諾貝爾獎。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健康忠告
    但是這三位科學家憑藉該研究一共獲得了諾貝爾獎金900 萬瑞典克朗(約合 740 萬元人民幣)。 所以,以後聽到別人勸你不要熬夜的時候,一定要像拿到740萬一樣高興哦…… 下面是一組價值740萬的建議: 1 不要熬夜 睡覺是養生的一大功能,養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細胞去取代腐敗的細胞,如一夜睡不著就換不了新細胞
  • 大中華諾貝爾獎結果出來了!700萬連發3次
    這個「中國版諾貝爾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共設三個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設立獎金100萬美元(約700萬人民幣)。至今天獲獎名單公布前,已經產生了16位獲獎者得主。
  • 諾貝爾獎得主羊城:科學方法遠離心腦血管疾病
    ·伊格納羅博士羊城宣講  12月17日上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博士現身羊城,為大眾帶來他的醫學成果——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秘密武器一氧化氮。  應世界知名營養品公司康寶萊的邀請,路易斯·伊格納羅博士在中國進行了三個城市的巡迴演講,吸引了數千人現場聆聽。廣州是伊格納羅繼北京、濟南之後中國之行的第三站也是最後一站。   1998年,因為發現了一氧化氮自由基,伊格納羅博士被授予當年度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