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科研團隊針對化石研究開發出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

2020-12-19 光明網

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盧靜副研究員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澳國家計算中心阿傑·利馬耶(Ajay Limaye)博士合作,在針對化石研究優化的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這一推動當代高新技術應用於古生物研究的成果進展論文,近日已在學術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盧靜說,中澳科研團隊以一組澳大利亞早泥盆世盾皮魚化石的CT掃描數據為例,首次詳細介紹三維成像數據處理軟體「聚視體」(Drishti)最新版本中新開發的執行數據重建分割模塊「聚視體數據繪製」(Drishti Paint),聚視體軟體三個模塊之間的關係和交互,以及體積探索,體渲染的應用功能等內容。

使用Drishti Paint對澳大利亞早泥盆世盾皮魚頜骨脈管結構進行三維重建。科研團隊 供圖

該研究論文還重點介紹了一種用於對體積數據進行閾值處理(即梯度閾值處理)的新工具,以及一種使用3D自由繪製工具(Freeform Painter)執行三維分割的新方法,這些新工具和工作流程可以實現更準確、更精確的重建、建模和3D列印。

盧靜表示,團隊的該項最新進展,為CT數據的分割和重建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對於精準分割體數據,優化三維重建,三維模型製作、渲染和3D列印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X射線斷層成像掃描技術(X-CT)能無損獲取樣本的內部結構形態,在包括古生物學在內的廣泛領域已得到大量應用,這也對CT數據的處理,特別是其三維重建和可視化提出更高的需求。目前,市面上雖已有若干商業軟體支持對CT數據的三維重建,但價格極為昂貴,且通常並沒有針對生物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教學研究要求的特別優化。(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和澳大利亞國家計算中心Ajay Limaye博士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了團隊在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給城市高精度三維拍照,這個團隊震驚了世界
    近日,深圳大學黃惠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基於便攜無人機的三維全自動採集重建系統,算法極具創新性,已發表在計算機圖形學頂級會議SIGGRAPH ASIA 2020,同時進入美國專利實審。該系統主要用於給城市進行「三維拍照」,進而在計算機中還原一個真實的三維城市。
  • 世界最大全腦神經元三維資料庫建成
    神經元作為大腦的基礎組成單元,對研究大腦的結構和功能至關重要。以往,受神經元標註和成像技術的局限,得到的圖像有較高的噪聲和不均勻的信號。9月15日,在東南大學舉辦的2019神經元重建及應用國際研討會中,科技日報記者獲悉,東南大學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及東南大學-艾倫研究所腦數據聯合中心,近日開發了一套基於VR和AI技術的開源精準數據標註系統TeraVR,在全腦水平上重建出目前世界最大、最精確的神經元三維結構,數據量世界第一。
  • 一種改進的前視聲納水下目標三維可視化方案
    隨著對水下場景探索的不斷研究,三維成像聲納能得到比二維直觀的目標圖像。聲納設備發射聲波,並根據回波信號進行定位和成像。但是每幀巨大的數據量和環境幹擾給目標識別和可視化帶來極大的困難。 為了得到目標的真實拓撲結構,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水聲工程中心博士生曾騰與其導師、研究員張春華以及副研究員王朋等人共同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前視聲納水下目標三維可視化方案,完成了回波仿真、三維成像、點雲分割和重建的可視化處理流程,獲得了準確的前視聲納目標三維可視化效果。
  • 東南大學最新研究成果:AI在5G中的運用,三維人體重建,微能源回收...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三維人體重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數學超常大腦……,一起來看看東南大學的科研成果。  東南大學王雁剛團隊在三維人體重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學科組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複雜工程系統測量與控制」王雁剛副教授團隊在虛擬實境領域中三維虛擬人重建取得重要進展。團隊首次考慮了帶物體遮擋的三維人體重建難題,重建結果與精度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 高精度可手持併兼顧性價比,非白三維用先驅者F-1拉低三維重建門檻
    在工業設計、3D列印、醫療康復等很多領域,3D建模都是基礎性工作,根據實際物體掃描進行三維重建又是其中針對複雜模型常用的一種建模方式。但傳統固定式掃描儀體積大,掃描慢,難以掃描死角,而進口的高精度3D掃描儀價格都在數十萬元,非常貴,價格便宜的掃描儀精度又不夠高。
  • 必聽公開課:從零入門科研數據可視化雲平臺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除了要不斷推進實驗進展、及時獲取實驗數據外,如何向他人清晰明了地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一項必備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要求專業、嚴謹、信息量,且兼顧審美,所以數據可視化在科研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於可視化圖形,我們可以更好地展示科研數據中的主要特徵和規律。
  • 三維雷射掃描測量技術探究及應用
    雷射測量技術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由於雷射具有單色性、方向性、相干性和高亮度等特性,將其引入測量裝置中,在精度、速度、易操作性等方面均表現出巨大的優勢,它的出現引發了現代測量技術的一場革命,引起相關行業學者的廣泛關注,許多高技術公司、研究機構將研究方向和重點放在雷射測量裝置的研究中。
  • 發4篇SCI 科研項目6項 發現古生物化石庫的學霸女孩
    首次發現馬龍地區烏龍箐組層型剖面附近的關山化石庫,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6項,發表SCI文章4篇,8次應邀參加大型學術會議,受澳大利亞首席古生物學家邀請訪澳留學......她,就是被稱為西北大學「最學術」的學子陳飛揚。
  • 三維列印聚氨酯人工氣管部分重建的動物實驗研究
    然而,許多這些假體在移植時可能沒有表現出適當的生物整合和生物力學功能。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3D列印聚氨酯(PU)氣管支架,該支架具有微尺度的結構,允許宿主組織滲透,並具有足夠的生物力學性能來承受生理氣管條件。對PU2 0 0μm PU梁進行三維列印,製作了高1.8 cm、厚0.18 cm、直徑2 cm的半管狀PU支架。
  • 破軟體開發團隊管理難,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助企業破局
    這個問題老闆最有發言權,只要業務能夠在線上產品跑通,並且能夠創造收益,這樣產品就是好產品,但是一個產品誕生的過程必定是十分曲折的,是軟體開發、測試、運維以及運營、市場等多部門協同、碰撞,如果老闆本身不懂IT技術、又相當焦慮,就這使得團隊管理難上加難。通常企業往往會請一個技術大牛作為CTO,甚至不惜予以股份,讓他負責帶出一支技術鐵軍出來。
  • 海洋數據三維可視化
    海洋數據可視化平臺指通過海洋信息三維可視化技術,實現海洋信息數據的可視化。海洋數據可視化是科學管理海洋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將無法直接查看的數據以直觀的圖形方式展示出來,提高海洋數據研究利用能力,能提髙數據訪問效率及安全性。
  • 基於WebGL的三維數據可視化大屏開發流 ThingJS
    三維數據大屏可視化系統包含多源數據連接、生成二維/三維視圖、構建可視化大屏、大屏功能應用等一體化服務,基於多年可視化項目經驗,ThingJS平臺得出從數據源上傳到可視化大屏應用的完整流程,供參考。(1) 多源數據連接功能系統提供對數據的多種連接方式,包括:多種資料庫數據源連接、實時數據表和靜態文件數據源,具體可查看數據文件列表頁。(2) 可視化視圖構建功能之圖形展現可視化大屏提供豐富的二維及三維圖形展現, 平面圖表是常見的視圖元素。
  • 北化呂超教授團隊:一種基於螢光識別的聚合物老化三維早期可視化技術
    一般來說,聚合物的老化伴隨著誘導期和加速期,通過非均相氧化模型可以看出。在誘導期,通過聚合物骨架緩慢的化學變化,相鄰分子之間會發生斷鏈和交聯。值得注意的是,誘導期產生大量自由基,加速了聚合物的連鎖反應,使聚合物老化進入加速期。這些聚合物老化的固有特徵使得對誘導期的監測至關重要。另一方面,聚合物老化是一個三維變化的過程,這不僅會發生在聚合物的表面,還會同時滲透到材料內部。
  • Qudro FX1700部署Petrel三維地質建模軟體
    其他商業化三維建模系統都只是獨立的軟體,而不是一個一體化油藏描述軟體的一部分,真正的一體化油藏描述軟體應包括從地震解釋、儲層建模到油藏模擬的所有領域。而Petrel三維地質建模軟體已完全整合到Petrel工作流中,它使得地質家、地球物理師以及油藏工程師在同一平臺上以有效的方式合作,並且Petrel是可以在單機Windows環境下工作的油藏建模軟體,因此硬體平臺比較容易選擇和搭建。
  • 醫學生物行業常用專業軟體介紹
    4、Agilent GeneSpring GX V11.5是一款廣受好評的基因組學工作人員必知軟體,使用者可在短時間內分析運算出目的基因的序列,稱得上系統生物學分析軟體中的佼佼者,受到相關科研工作者的歡迎和肯定。
  • 3.75億年前的魚類化石揭開了答案!
    對大約3.75億年前泥盆紀晚期魚類化石的研究,詳細描述了鰭開始轉變為適合在陸地上行走的四肢進化過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使用CT掃描來檢查仍被圍困在圍巖中的鰭射線形狀和結構。這些成像工具能讓研究人員首次在化石記錄中構建魚足類Tiktaalik及其近親整個鰭的數字三維模型。
  • 僅憑六塊化石,科學家就畫出丹尼索瓦女孩的模樣?
    今年5月,《自然》雜誌發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帶領的環境考古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引發人們對丹尼索瓦人的關注。由於迄今發現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少之又少,這支古人類一直帶著神秘色彩。
  • 貴州省古生物化石資源亟須保護和開發
    有識之士呼籲,針對這些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關嶺自治縣的海百合、魚龍類化石和興義市貴州龍化石,提出一個保護性開發模式的構想,以便擺脫這一困境。:「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