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又叫帶豆,角豆,原產亞洲東南部,我國自古就有栽培,尤以南方普遍種植。嫩莢可炒食、涼拌、泡食或醃漬曬乾,種子可代糧和做餡料,營養豐富,味鮮美,供應期長,為解決8~9月夏秋淡季的主要蔬菜之一。長期以來,因品種退化變劣,病害嚴重,致使產量及品質下降,被認為是低產作物,個別地區甚至無法種植。近幾年來,廣大科技人員和菜農對原有農家品種進行了提純復壯,選出了一批新品種,對促進豆角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豆角屬豆科一年生植物,莖有矮性、半蔓性和蔓性三種。南方栽培以蔓性為主,矮性次之。葉為三出複葉,自葉腋抽生20~25釐米長的花梗,先端著生2~4對花,淡紫色或黃色,一般只結兩莢,莢果細長,因品種而異,長約30~70釐米,色澤有深綠、淡綠、紅紫或赤斑等。每莢含種子16~22粒,腎臟形,有紅、黑、紅褐、紅白和黑白雙色籽等,根系發達,根上生有粉紅色根瘤。
豆角自播種至嫩英採收結束需90-120天。從種子萌發到結出新種子需110-140天,需經過發芽期、幼苗期抽蔓期和開花結莢期。從種子萌動到真葉展開進行獨立生活為止為發芽期。此期各器官生長所需的營養主要由子葉供應。真葉展開後開始光合作用,由異養生長轉換為自養生長,所以初始的一對真葉是非常重要的,應注意保護,不能損傷或蟲咬,發芽期需6~8天。
從幼苗獨立生活到抽蔓前為幼苗期。此期以營養生長為主,同時開始花芽分化,莖部節間短,地下部生長快於地上部,根系開始木栓化。幼苗期需15~20天幼苗期後主蔓迅速伸長,同時在基部節位抽出側蔓,根系也迅速生長,並形成根瘤。抽蔓期需10~15天。從現蕾開始到採收結束為開花結莢期。此期的長短因品種、栽培季節和栽培條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短的45天,長的可達70天。此期開花結莢與莖蔓生長同時進行。植株在此期需要大量養分和水分,以及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
豆角喜溫暖,耐熱性強,不耐低溫。種子發芽最低溫度為8~12℃,最適溫度為25~30℃。植株生長發育適溫為20~30℃;開花結莢適溫為25~28℃。植株能適應的最高氣溫為30~40℃,35℃也能正常結莢。豆角對低溫敏感,10℃以下生長受抑制,5℃以下植株受害,0℃時死亡。因此,豆角適於夏季栽培。但隨播種期延遲,結莢期溫度過高時,也會導致單株結莢數和每莢種子數減少,降低產量,出現「歇伏」現象。
豆角喜光,又有一定的耐陰能力,葉片光合能力強。開花結莢期要求良好的光照,因而與矮生蔬菜間作有利於增加豆角產量。豆角是短日性植物,但多數品種對長日反應不敏感;縮短日照有提早開花結莢,降低開花節位的趨勢。豆角根系深而吸水能力強,故能耐土壤乾旱,可在旱地播種。生長期適宜的空氣相對溼度為55%~60%。
豆角生長期要求適量的土壤水分,開花期前後要求有足夠的水分,否則不利於開花結莢:但土壤水分過多時會影響根系發育和根瘤菌活動,從而抑制生長,易引起根發病和落花落莢。田間淹水1~2天,就會引起葉子發黃和落葉現象。豆角對土壤選擇不嚴格,在較瘠薄的旱地上也能生長,但要獲得豐產,宜選土層深厚、肥沃、排水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壤pH值以6~7為宜。過於黏重和較低洼的土地不利於根系和根瘤的發育。豆角同菜豆一樣不宜連作,應實行2~3年輪作。
豆角的根系較發達,但是其再生能力比較弱,主根的入土深度一般在80~100釐米之間,群根主要分布在1518釐米的耕層內,側根稀少,根瘤也比較少,固定氮的能力相對較弱。豆角根系對土壤的適應性廣,但以肥沃、排水良好、透氣性好的土壤為好,過於黏重和低溼的土不利於根系的生長和根瘤的活動。豆角對肥料的要求不高,在植株生長前期,由於根瘤尚未充分發育,固氮能力弱,應該適量供應氮肥。
開花結莢後,植株對磷、鉀元素的需要量增加,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增強,這個時期由於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量增加。相關的研究表明,每生產1000千克豆角,需要純氮10.2千克,五氧化二磷4.4千克,氧化鉀9.7千克,但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豆角生長過程中需鉀素營養最多,磷素營養次之,氮素營養相對較少。因此,在豆角栽培中應適當控制水肥,適量施氮,增施磷、鉀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