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一位小學生通過親身的勞動實踐,從播種、培植、施肥到摘果,全程種植出了一顆西紅柿或者茄子、豆角……他們對這句格言的體會將會更加深刻。這種來自於實踐的體會更能讓他們延伸到關於語文、數學、英語、勞技、經濟統計、植物科學等跨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習和思考。
(盛基小學老師指導學生種植實踐)
如何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深化學科知識,培養孩子們全面發展,東莞市大嶺山盛基小學創新開設勞動教育課,通過種植實踐,啟發學生多種學科的綜合思維,為培養具有創造力的未來公民探索出一條融合教育的創新之路。
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探索學科融合教學
來到大嶺山盛基小學"科普種植實踐基地",一群小學生正在培植各種蔬菜。他們還手持筆和本子記錄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大小、形態、顏色等情況,忙碌得"不亦樂乎"。
(學生們在觀察種植物的生長變化)
原來,該校專門開闢出一塊種植實踐區域,讓同學們親手種植蔬菜,體驗勞動的樂趣。結合勞動教育課,老師將勞動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耕種方法及其生長過程,並了解其用途。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在種植實踐基地鬆土、育苗、澆水,種植生菜、茄子、白菜、韭菜、豆角、辣椒、西紅柿、空心菜等本地常見農作物。經過同學們的精心管理,整個種植實踐基地花繁葉茂、碩果纍纍。
(孩子們走進菜市場調查菜價行情)
周末時間,學生們還帶著本子,到超市、蔬菜市場學著大人的樣子邊問價格,邊做記錄,調研自己所種蔬菜的市場行情,並將自己市場調研、主廚炒菜的過程以及感想、收穫以作文和PPT的形式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和同學分享。
"我們開設這個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覺得枯燥,讓他們通過種植實踐逐漸喜歡勞動,熱愛勞動,同時這也是我們學校探索一種學科融合的創新教育方式。"盛基小學校長唐果說,學校通過理論實踐、項目研學,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去做、動嘴去說、動腦去想"的能力,讓他們通過種植、觀察、記錄,親歷生命成長的歷程。同時,通過種植實踐基地進行語數英、德育、美育、勞技、經濟統計、植物科學等跨學科的整合,探索綜合學科的融合教學。
(盛基小學校長唐果接受媒體採訪)
成效顯著,種植實踐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星期三的下午,我們去摘樓頂上種的蒜苗,蒜苗已經種了有2個多月了。今天終於收穫了!老師把我們分成幾個組,分開來撥蒜苗,把蒜苗撥出來以後,把它清先乾淨,再把蒜苗頭上的須給剪下來。老師給每個人都分一點蒜苗,讓我們拿回去做成一樣菜。"這是一名小學生在作文中的記錄。學生們將勞動學習實踐過程的細節和真切感受記錄在作文之中。
孩子們表示,通過種植實踐,不僅獲得了參與和體驗勞動的樂趣,還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比如,在實踐中,他們就了解到種子是怎麼生長,如何發芽,了解到二十四節氣在生活、生產中的作用等。在收穫知識的同時,他們還提高了其他能力,比如通過市場調研,知道了菜價與市場的關係,鍛鍊了勇於開口的能力。
種植實踐的做法在學生家長中引起強烈反響。學生李星辰的家長說,科學種植挺好,經過這樣的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越來越強,學會了自己做菜後,自信心大大增強。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們從中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也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學會了感恩父母。
(學生們採摘親自種植的蔬菜,感受收穫的喜悅)
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在參與種植實踐的活動中,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收集資料、開展調查、整理信息,做出解釋和結論,撰寫研究報告,這是學校課堂教學的一種創新,值得提倡。
(學生們將勞動學習實踐寫進作文)
盛基小學通過農耕種植實踐,讓學生充分感知古詩《鋤禾》的深切寓意,也為學生植入"勞動立身、文化立命、科研立國"的學習內驅力,從小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學會使用工具、學會收集信息、學會創造的四大基本能力,為培養具有創造力的未來公民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