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姚夢 唐承兵/文 張一軒/圖
在許多成年人的記憶裡,小學學習就是老師成片的板書,以及回家做不完的書面作業。然而日前記者獲悉,我市串場河小學開展的微課程群學習項目,把書本的知識,變成了好玩有趣的實踐,那成果,不是一般的豐富!
10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串場河小學,五年級的同學正在布置自己的微課程群作業展示。在校園內的走廊上,五彩繽紛的彩繩上,掛著一本本連環畫。仔細一看,都是孩子手工繪製的民間神話故事,《哪吒鬧海》《孟姜女》《后羿射日》《牛郎織女》……打開連環畫,每本扉頁上煞有介事地寫著作者和繪製者的姓名,也就是孩子自己的名字。連環畫是以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手段高明的,畫的神話人物神採奕奕,手段一般的,畫作雖然遜色一些,卻也不失童趣。也有人悄悄偷懶,圖不夠、文來湊。每本連環畫都各因為作者的不同,而別具特色。
在該校校園內的展板上,還陳列著部分同學學習《昆蟲記》的心得體會,這個體會很有一套。幾乎每個孩子,都選定了一種昆蟲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觀察,爾後將觀察所得用圖文的形式描繪出來。
「九月份,我們的必讀書目是《昆蟲記》,老師們精心備課,製作課件,從推薦導讀,到指導交流,再到展示匯報,每一個環節都做了充分預設,充足準備,讓孩子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就無比嚮往。」五年級語文老師陳琳玲告訴記者,「我們語文學習,要從書中獲取知識,更要從生活中獲取知識。為了培養孩子們細緻的觀察能力,老師給大家布置了寫觀察日記的任務,棄用常態的純文字日記形式,鼓勵學生跟蹤觀察,拍下珍貴照片,寫下觀察感受,把圖片與文字結合起來,圖文並茂,不但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
當天正逢該校運動會,沒有比賽項目的同學,都來參觀連環畫和展板。有意思的是,該校五年級的一批鹽城晚報小記者,也藉此機會,現場開展採訪業務實踐。只見鹽城晚報小記者何宇宸同學,手持採訪本,表情嚴肅地問:「請問,你這篇觀察日記,主要是什麼主題?」
受訪者陳浩林,其實也是鹽城晚報小記者。但此刻作為被採訪對象,他略加思索、清清嗓子:「我此次觀察、拍攝的是火山蚰蜓、蜈蚣等昆蟲……我覺得製作這樣的觀察日記,可以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昆蟲習性,認識昆蟲。」
「在孩子們認真閱讀《昆蟲記》以後,我們老師組織大家在班級內交流,先是小組暢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例如『我最喜歡的昆蟲是什麼樣子的』『我覺得哪種昆蟲進食最有意思』『我親眼見過一種昆蟲』……再由小組推選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幾乎每個孩子在交流時,都加入了自己額外查到的資料,不斷拓展大家的認知。」陳琳玲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把自己的讀書所得講給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們聽,他們帶著自己的讀書筆記和圖書,走進一二年級的課堂,當起了小老師。不少人還製作了PPT,設計了小遊戲,設置了小獎品,學弟學妹們開心極了!
「融合、實踐、發展。」省特級教師、串場河小學副校長孫世建在談及該校的微課程群學習時,一口氣說了三個關鍵詞。融合指的是學科融合,幾乎每一次微課程群學習的作業,都融合了幾個學科的知識。例如《昆蟲記》觀察日記,就是語文和科學學科的融合;實踐指的是強調實踐性,在拓展實踐中實現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發展是指通過融合、實踐,最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的每個知識都是有用的,這樣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