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歡迎來到張莉的世界。給大家介紹葡萄,葡萄生產的特點以及發展葡萄生產的意義。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葡萄。葡萄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傳統果樹。其果實味美可口、營養豐富,不僅含有人類必需的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有機酸(蘋果酸、檸檬酸、草酸、水楊酸等)、礦物質(鉀、鈣、鈉、磷、錳、鐵、銅等)、胺基酸(精氨酸、色氨酸等)、蛋白質、粗纖維、果膠等,而且含有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葡萄中含有大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B、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P、維生素PP等)、白藜蘆醇等。中國古代醫學對葡萄藥用記載及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葡萄在預防和治療神經衰弱、胃痛腹脹、心腦血管疾病、貧血、癌症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已成為人們公認的保健果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葡萄用途很廣,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葡萄酒、葡萄汁、葡萄乾、果醬、罐頭等多種製品。
對葡萄剩餘的種子和皮渣加工還可提煉單寧和高級食用油及化工原料。近年來,葡萄酒作為世界上重要的飲料酒,其消費量逐年急驟增加。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長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葡萄生產發展極為迅速,全國許多地方都把發展優質葡萄生產作為一項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脫貧致富、促進農業產業化的主要途徑。因此,在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中,與其他果樹相比,葡萄有著較大的發展優勢,可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首選樹種。
葡萄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落葉果樹,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強於其他果樹,無論丘陵荒山、河灘沙地、微酸或微鹼性土壤,只要選擇適當的品種,加強土壤的改良並採取相應的栽培管理措施,都能發展葡萄生產,並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我國,從臺灣、福建到西藏,從黑龍江到海南,幾乎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葡萄的栽培。葡萄是進入結果期最早的果樹之一。在較好的栽培管理條件下,大部分品種第一年栽植。
葡萄在第二年即可結果,並能獲得一定的產量,每畝(1畝=666.7m)產量可達1000kg,第三、四年即可進入盛果期,每畝產量達到2000kg以上。近年來,我國各地先後出現了許多第一年栽植,第二年結果,第三年豐收,一舉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葡萄的生長發育有其明顯的規律性,這些生長的規律性容易被掌握,因此其栽培管理技術與其他果樹相比較簡單,普及起來比較快,根據近幾年葡萄產地的批發價計算,每畝的毛收入在10000元左右。
新疆、寧夏、陝西、河南、河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直轄市、自治區)酒現出不少葡萄裁植後第三年每畝收益達1萬元的村和專業戶。北京市郊區、河北省唐山市、遼寧省益州市等地區對葡萄採用設施規塔第二年每畝產值即超過3萬元。其收效之快、收益之高是一般果樹葡萄可採取露地栽培、溫室栽培、冷棚栽培、庭院栽培及盆栽等多種形式種植,其栽培品種豐富,鮮果市場供應期長。
從全國來看,露地葡萄成熟期從每年的6月一直持續到10月底,加上保護地促早栽培、延後栽培及儲藏技術,基本實現了全年持續供應,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葡萄栽培大多數需要搭架,一般建園架材投入為1000~2000元/畝,苗木、肥料、整地等投入為1500~2000元/畝。改革開放以來,包括臺灣省在內的全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葡萄種植,葡萄栽培和加工已成為許多地區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目前,我國葡萄非適宜生態區和適宜生態區內非適宜品種的栽培面積大量減少,而優勢生態區及經濟效益較高地區的栽培面積穩定增加,葡萄生產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逐步形成了葡萄的優勢產業帶。如環渤海灣葡萄產業帶、西北及黃土高原葡萄產業帶、黃河故道葡萄產業帶、長三角南方葡萄產業帶、東北及西南特色葡萄產業帶等優勢產業帶或產業群,其中新疆、山東、河北、遼寧和河南是我國葡萄生產的主要地區。
近些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積基本穩定,但產量持續增長。我國葡萄栽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自2000年以來葡萄栽培面積和產量一直呈現持續增長趨勢,截至2012年,我國葡萄栽培面積和產量分別為60萬公頃和960萬噸,分別佔全國水果栽培面積和產量的4.94%和3.99%。我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持續發展,2010年釀酒葡萄種植總面積達到6.667萬公頃,佔全國葡萄總種植票列的金宜昌東有我國給食葡葡龍培面積和產量均位居世。
隨著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葡萄主要栽培品種也逐步趨向多樣化,鮮食品種由20世紀中期的玫瑰香、龍眼、牛奶、無核白、和田紅、木納格等品種發展到莎巴珍珠、保爾加爾、巨峰、黑奧林、藤稔、夕陽紅等,直到現在的紅地球、無核白雞心、戶太8號、緋紅、京亞、粉紅亞都蜜、維多利亞、夏黑、醉金香、無核早紅、巨玫瑰、克瑞森、美人指、秋無核、天緣奇、早黑寶、金手指等,葡萄鮮食品種佔85%以上。
本文由張莉的世界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