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常永義以57歲的「高齡」學習汽車駕駛,考完駕照立馬就買了一輛榮威上了路。
和大多數國人喜歡用車作為身份象徵不同,他買車只是想讓自己穿梭在西北戈壁灘上的腳步更快一點,這樣他就可以讓更多貧困地區的老百姓通過種植葡萄,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換一種思維看氣候暖化
關於常永義的故事,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已故科學家錢學森。這兩個人一個是中國航天之父,一個是農業專家,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由於工作原因,錢學森曾多次到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他在這裡發現戈壁和大漠中有耐乾旱、抗風沙、耐鹽鹼的植物頑強地生長著,於是提出「沙產業」的概念。
在錢學森看來,沙產業是以太陽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進行產品生產的體系。他甚至大膽預言:「用100年時間來完成這個革命,現在只是開始,沙漠地區可以創造上千億元的產值。」
1984年5月,時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錢學森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學術報告時預言,到21世紀,由於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將會引發人類歷史上第六次產業革命——農業型知識密集型產業,沙產業作為農業型知識密集型產業類型之一在列。
現在,常永義教授成了錢老沙產業的最佳踐行者。
受到錢學森院士提出的西部發展沙產業要「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科學理念的啟示, 常永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甘肅河西走廊冷涼灌區和半乾旱山區發展農業的劣勢條件。
在傳統思維下,氣候冷涼、無霜期短限制了生育期長的作物種植,氣候乾旱使需水較多的作物不能生長。通過「逆向思維」看氣候冷涼能延緩作物的生長發育,具有晚生長、晚開花、晚成熟、晚上市的潛力;空氣乾燥、氣候乾旱說明雨雪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在這些地區發展設施農業生產有病蟲害少、農產品無公害的優勢。如果能利用合理的技術,讓這些地方的自然資源揚長避短,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永義利用自己在葡萄栽培方面的深厚知識積累,經過深入思考,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高海拔冷涼地區修建日光溫室,利用陽光轉化成熱能發展設施葡萄生產,利用冷涼氣候環境調控產期。
但是,與國內所有設施葡萄生產不同的是,常永義一反傳統觀念,挑戰農業生產中的經典作法「因地制宜」,在無霜期短、熱量少的地區不是種植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種;而是選擇種植晚熟、優質、耐貯運、適於遠銷的美國「提子」葡萄。當時這種反常規的發展思路遭到了一些專家、技術人員和領導幹部的質疑:在葡萄種植的「禁區」——高海拔冷涼山區引種美國紅提,行得通嗎?
創造葡萄種植神話
早在1976年,常永義就和前輩齊與樞教授開始指導敦煌市陽關國營林場和南湖鄉引種葡萄。1996年,有位對沙產業感興趣的私人企業家邀請他做技術指導,由於有20年在荒漠地區指導種植葡萄的經驗積累,常永義在荒蕪的嘉峪關戈壁灘上採用「深溝淺栽和客土定植」,「春季防風護苗,秋季控水」,「前期促長,後期控制」等一系列綜合栽培技術;在戈壁灘乾旱高溫條件下,一次性種植的360畝美國「提子」系列品種和20多畝日光溫室促成栽培葡萄,定植成活率在95%以上。在他的指導下,戈壁灘上的葡萄不但能安全越冬;而且達到了一年栽苗、二年結果、三、四年進入盛果期;創造了乾旱戈壁灘葡萄早果、優質、豐產的新記錄。
到了1996年,常永義引進美國紅地球等優良品種後,就開始對美國「提子」系列葡萄進行設施栽培技術研究。初步試驗成功後在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辦的資助下,1998年開始「美國紅提設施延後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研究」。他在海拔1500 -2200m的甘肅永登、臨澤、青海貴德等部分冷涼地區設點進行試驗研究。先後研究解決了半乾旱冷涼區、旱區荒灘鹽鹼地高成活率栽植技術;不同條件下的架形、栽植密度、葉幕厚度、光合效率;土肥水綜合管理技術、當年苗夏季促花技術、簡化修剪技術;設施內光、溫、溼度小環境生態因子調控技術、不同產期調控等研究。
此後六年間,常永義對引種的28個國內外葡萄新品種在冷涼地區日光溫室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適於在乾旱、半乾旱冷涼地區日光溫室延後種植和促成種植的12個優良新品種。在年平均溫度只有-0.2℃~ -1.8℃的高寒冷涼山區,通過技術創新,將低溫、乾旱逆境條件做為一種資源利用。研究出冷涼地區日光溫室早果、優質、豐產綜合栽培技術;設施內延緩葡萄葉片衰老技術;日光溫室紅提葡萄延後成熟的微環境溫度、溼度、光照調控等關鍵技術。在高寒冷涼半乾旱區成功栽培出品質極優、產量穩定、特色鮮明、鮮果產期在1-2月採收上市的紅提葡萄。
從2004年起,,常永義的「美國紅提設施延後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研究」成果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在各示範區普遍取得了一年栽苗,二年畝產千斤,三、四年進入盛果期(1500-2000公斤/畝),盛果期平均畝收入在2.6萬元至3.2萬元。畝收入是冷涼地區傳統農業的80-100倍,創造了該類地區農業經濟效益的「神話」。
2005年常教授將該技術成果在天祝林業局示範園區(海拔2450m)轉化應用。在天祝藏族自治縣黨政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開始在全縣推廣;並同地方政府一道創造性的將技術成果推廣與政府的扶貧相結合,與調整高原農業種植結構相結合。
天祝縣是一個國扶貧困縣,政府整合資金,每年補貼在設施葡萄上達數百萬元。將過去扶貧由「將資金扶持變成產業扶持」,由「輸血變成造血」,加強技術扶貧;三年時間發展設施延後日光溫室葡萄2015畝。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天祝縣華藏鎮紅大村農民鄭大貴,以前種大田,三年前人均收入只有1400多元(2006年)。2007年建了一棟淨面積0.65畝的日光溫室種植葡萄(海拔2710m),當年6月栽苗,2008年產葡萄500多斤收入5000多元,2009年產紅地球葡萄3425斤(2010年1月28日採收) ,每斤10元批發銷售,實際收入3.4250萬元;除去2200元當年生產成本,全家4口人,人均純收入僅葡萄達到8012.5元,並且一次性收回了建棚投資的2萬元。
鄭大貴發展設施葡萄收入的巨大變遷,只是天祝2000多葡萄種植戶的一個縮影。通過項目實施在常教授多年技術培訓下,已在天祝縣建立了一支省、縣、鄉結合的技術服務團隊;天祝縣林業局抽調6名專職技術人員,常年服務於農牧民的田間地頭。利用陽光資源發展的高原日光溫室葡萄高效產業,展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使天祝這塊半乾旱冷涼地區的貧困農牧民設施葡萄種植戶,短時間內真正靠一個產業實現了徹底脫貧。
為什麼在這裡種植葡萄而不是其他經濟作物呢?常教授告訴記者:「葡萄是季節性最強的水果之一。蘋果、梨都可以季產年銷,秋季採摘經過儲藏保鮮可在第二年銷售。而葡萄季節性強、儲運性差,一般貯藏後穗梗易幹縮,外觀品質變化大;通過設施調控,淡季上市,經濟價值就高;特別在天祝這樣的高寒冷涼地區,發展日光溫室生產既利用了充足的陽光資源,又發揮了冷涼氣候的優勢」。
「與發展促成栽培相比,延遲葡萄種植成本低,優質穩產。傳統提早上市的葡萄大都選擇生長期短的,早發芽、早開花、早結果,早熟品種一般品質比較差,不耐運輸,遠銷困難。另外促成栽培升溫季節,正是一年中光照最短、溫度最低的季節,設施內光照不足,此時葡萄的新梢分化花芽少,不易連續高產。葡萄延後栽培採用晚發芽的調控方式,在夏季長日照條件下,才開始萌芽、生長、開花、結果,新梢容易分化花芽,因而易高產。另外,促成栽培產量控制較低,一般每畝2000斤以內,產量過高會推遲成熟,而延遲栽培的產量是促成早熟的一倍」。
常教授說:「延遲採用的是晚熟品種,較耐儲藏、運輸。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冷涼山區生產,可以遠銷往大城市。但促成栽培的品種一般不適合遠銷,運輸中易掉粒;因而促成栽培適合在大、中城市的周邊地區種植,以鄰近市場銷售為主,不適合做大產業。而延遲栽培面向全國大市場,產業可以做大做強」。
目前,甘肅敦煌、酒泉、臨澤、張掖、金昌、天祝、永登、永靖、寧夏紅寺堡、青海貴德等地在常永義指導下,已建成優質葡萄產業化基地10萬畝,日光溫室設施延後葡萄1.7萬畝。使我國自產的優質鮮食葡萄從每年5月中旬到第二年3月初都有新鮮葡萄上市,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鮮食葡萄上市時空繼替產業鏈,使葡萄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在甘肅省農業發展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常永義也因此聲名鵲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先後受聘為甘肅省、內蒙古烏海市、青海、新疆、寧夏等省內外15個市、縣政府、農場、企業的農業科技顧問。
「在貧困地區,農民不允許你失敗」
1月4日,易先生跟隨常永義教授在天祝採訪時發現,常教授每到一處都會立刻變成現場最受歡迎的人——村民們都爭著要把他往自己家的大棚裡請,好像等待醫生給自己家的孩子會診。在紅大村,從大棚裡出來的常永義身後沾了泥土,一位50多歲的藏族老漢還跑過去替他拍打幹淨。
「天祝地區的村民大都是從農牧民一下子過度到設施農業的精細生產,中間沒種植過大田,沒種植過蔬菜,一下子過度到精細農業,怎麼樣才能掌握這個技術,這就需要你不怕辛苦、長期堅持、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 常永義這樣對記者說。
2006年最多的時候他一年去了19次天祝,每到關鍵環節都要親自到棚內手把手地教示範戶田間操作技術。
「農業生產受地域條件影響很大,切忌不要照搬照抄」, 「在貧困的地方,農民也不允許你失敗,要將研究成熟的技術應用在農民的田間。任何農業新技術一定要在新區經試驗驗證後再向農民推廣」。 這是常教授科技推廣的原則,也是他經常告誡自己技術團隊年輕人的話。
現在常教授又開始了新的挑戰:一是高寒冷涼區規模化栽植後剛剛開始大量結果,人們對12月到次年2月採收上市的新鮮葡萄尚不了解。「怎麼能讓大城市營銷商知道,在嚴冬季節,這裡有剛剛成熟的優質新鮮葡萄,內在品質比美國進口的還要好?」他又把幫助地方政府和農民宣傳銷售葡萄當成了自己的責任。
2009年下半年,他不辭辛苦,南下廣州,東去上海,兩到京津地區,為地方政府聯繫營銷客戶。積極參加全國優質農產品展銷會,親自宣傳,解疑釋惑,為甘肅冬季優質葡萄走向全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我估計2011-2012年,葡萄產業規模和營銷都會有個大發展。」 常教授對冬季葡萄產業山區農民增收充滿信心。
他計劃要進一步幫助農民樹立以質量為核心,市場為導向,技術為支撐,效益為目標的產業發展思路,「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將產量、果穗大小、色澤、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質量標準相對統一,推行標準化生產。並申報有機產品認證,取得法律技術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引導,為大規模生產做好前期工作」。
過去,常教授經常參加省、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組織的科技「三下鄉」活動,他笑稱自己十多年來早就是「常下鄉」了。他一年有2/3時間在鄉下,在農民的葡萄園中。在他看來,農業大學的教授不但要做好傳播知識、教書育人和農業科技的基礎研究,而且也應做好實用新技術的推廣工作,應為推動地方農業經濟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幫助農民增收做出更大貢獻。將研發的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到最貧困地區,實實在在的使農民增收、脫貧、致富是他目前最大的心願。這就是天祝藏族自治縣縣委書紀張延保同志多次稱之為的「將論文寫在天祝大地上的專家」---甘肅農業大學常永義。
人物簡介:常永義,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中國園藝學會葡萄與葡萄酒分會副會長,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常務理事。先後主持完成省部級葡萄科研及開發項目8項,發表論文40多篇,引種、篩選出適宜西北不同地區栽培的優良葡萄新品種12個,累計推廣面積10萬畝。2007年3月,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