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葡萄的認識始於水果,繼而酒,終於與之相關的文化。葡萄是一種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喜歡陽光水份,但不蔭蔽,不貪多。它不怕大冷大熱的溫差,更不需肥土沃壤,最適宜生長在布滿沙礫、碎石的乾熱河谷,這就註定了新疆是最佳產地,而在長江流域,雨量豐潤,土地肥沃,更適宜稻穀生長。只有在具有氣候和植物
多樣性的長江上遊雲南,才生產好葡萄和好葡萄酒,這是長江母親的又一驕傲。
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古代波斯,是唯一可以天然發酵的酒。之所以今天以法國為代表的葡萄酒業如此興旺發達,是因為歷史上多次戰爭、移民,把種苗和釀酒技術傳至歐洲。初至埃及,然後希臘,再由羅馬人帶到法國高盧。好酒的羅馬人佔領了法國之後,法國才開始大面積種植葡萄。有人說,羅馬人是將炮火和酒壺一齊帶上了戰場。
漢語中何時出現「葡萄」一詞?據希臘學家羅念生論證,此語源於希臘文「Botrytis」,漢學家勞費爾則認為是波斯語「Blldawa」的譯音。時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38-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從大宛國(今東亞費爾幹那盆地一帶)移來種苗,請來釀酒師,第一株葡萄(當時寫作「蒲桃」),開始在中國生根發芽。魏文帝曹丕吃了葡萄和喝了酒後也在《群醫詔》中讚美它「冷而不寒,味長多汁,除煩解渴,又釀以酒,甘於鞠櫱,善醉而易醒。」至唐代葡萄酒業達到一個輝煌鼎盛時期。「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醒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南部新書・丙卷》)「高昌」即今新疆庫車一帶。膾炙人口的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寫盡了葡萄酒在唐代的影響。那是「醉臥沙場」或戰死沙場都要喝的。「長安始識其味也」,葡萄酒從皇宮走進民間,中國人真正認識葡萄酒妙處看來還是在唐代。自然,那時尚為蠻荒之地的雲南是沒有葡萄的。雲南出好葡萄和好葡萄酒是近代或當代的事。
這串有名的葡萄叫「玫瑰蜜」(R O SE H O N EY ),最早生長在金沙江北岸的高山峽谷一個叫「茨宗」的地方。18世紀中葉,一個富於獻身精神的法國傳教士,出生入死,歷盡艱辛,把法國上好的葡萄良種「玫瑰蜜」和《聖經》一道帶到了茨宗。當法國葡萄酒在省會昆明還不知其為何物時,在中國這個人跡罕至的高山峽谷裡已經在喝「玫瑰蜜」法國紅酒了。隨著傳教士執著的信仰,《聖經》和葡萄苗又被他們從滇西北的峽谷經昆明沿滇越鐵路帶到滇南的乾熱河谷,開始了雲南葡萄和葡萄酒的新傳奇。
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被下放到彌勒縣東風農場「改造」的農業專家,有次外出勞動時,偶爾看到路邊結著一串當地老百姓叫「紫葡萄」的小粒葡萄,酸甜適度,芳香撲鼻。老專家留過洋,突然想到給法國帶來巨大財富和聲譽的法國葡萄酒,有種直覺:這不是當地品種。當他得知這裡早先曾來過法國傳教士,更驗證了他的猜測,當即請人把葡萄帶到昆明鑑定,最終證明它確實就是法國的優良葡萄品種「玫瑰蜜」。並且由於歐洲的一次生態災難,已在法國絕種,是傳教士又把它帶到了這個地方,因無人推廣、種植,任其自生自滅。此後,不知哪位領導還有點遠見,下令在種包穀、烤菸的同時,開始種葡萄,還成立了一個葡萄酒廠。可惜在那個年代,釀葡萄酒談不上工藝,更無市場。當地人從不喝這種帶酸味的酒,他們要喝白酒,而且是在早上。當地那些撒尼、阿細漢子常就著羊肉湯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叫「喝早酒」。「玫瑰蜜」釀出的酒沒人喝,才開始生產就奄奄一息,就像在這個勞改農場裡被「改造」的「右派分子」,剛把種苗培育出來,又一個個萎斃在這塊土地上了。
改革開放,那株來自法國的葡萄「玫瑰蜜」,於一夜之間在彌勒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突然釀造出一個芳香醇美的神話,彌勒人種葡萄了!並且短短十二年,彌勒的葡萄酒居然發展成雲南的支柱產業。「玫瑰蜜」畢竟是法國人帶來的。可不可以自己培育一種像「雲煙」那樣無法取代的本土優良品種呢?終於在一個四萬畝葡萄早已收完的某年秋天,人們發現還有一串葡萄孤零零地掛在那裡,大老遠就聞到它那股仿佛高原陽光和這片熱土混合的特殊香氣。一枝本土新品種葡萄被發現了!移植、擴種、並定名為「雲中舞」。有遠見卓識的業內人士認為,當「雲中舞」釀成紅酒時,中國乃至世界也許會為它陶醉。
這串「雲中舞」有可能是在上萬畝多個品種的葡萄生長過程中自然雜交而成的新品種。不知為什麼卻讓我想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種植最好的葡萄而倒下的那批拓荒者,他們的血,他們的肉……「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雲中舞」,這幾字取得多好!「忠魂」是那些直到死都忠於這片土地的靈魂,他們把名字留在紀念碑上,血肉之軀化作葡萄……
住葡萄園裡空氣中會不時飄來葡萄香和酒香。早上醒來還會聽到各種各樣的鳥叫,特別是斑鳩,「咕嘟嘟-嘟」一聲接著一聲,非常亢奮,仿佛也喝了早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