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新觀察6月23日電 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沙漠廣布,國土海拔多較低,夏季異常炎熱。該國人民在修建房子時因地制宜,將氣候因素融進建築;另外,由於地處古絲路上的文化交叉路口,烏茲別克斯坦人的居家裝飾中不乏多元文化交匯的特徵。《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受邀赴多個烏國家庭做客、用餐,深刻體會到葡萄棚、桑樹和博物牆在當地民居中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門外搭葡萄涼棚
葡萄涼棚
無論是烏茲別克斯坦東部的費爾幹納盆地,南部的澤拉夫尚河河谷,或者西部的沙漠綠洲,都種植葡萄。除了大面積的葡萄園,很多鄉村住戶會選擇在自家門口搭建一個造型美麗的葡萄棚。棚下植有玫瑰、牽牛等花卉,作為一戶人家展示對外形象的門面。
在戶外搭葡萄架,不光裝飾了一家門臉,更為5月到9月5個月的炎炎暑期帶來陰涼。坐在葡萄架下一邊賞花,一邊喝茶、小睡或者聊天,成為烏茲別克斯坦人(以下簡稱烏國人)悠然避暑的首選。在一些村莊,很多人家外邊的葡萄棚還順著院牆搭建,一直延伸到鄰居家並與後者的葡萄棚連接起來,這在馬路邊構成一道道獨具特色的葡萄藤「綠蔭走廊」。
烏國人清早5時就起床開始清掃庭院和門前小道,並在葡萄藤「綠蔭走廊」地面上灑水降溫。上下班的,去田間勞作的,或者走街串訪的,當氣溫升到40攝氏度以上的時候,可以想像,這時人們走進整潔的「綠蔭走廊」,身心定會無比愉悅和舒暢。一個家庭是否勤勞、美滿,看看門外葡萄棚是如何照料和維護的就能夠大概了解。
烏國人的飲食中常有葡萄,自家周圍的葡萄棚也是秋季收穫葡萄最方便、快捷的地方。葡萄葉可入菜,果實可生吃,也可製成葡萄乾,可以說,葡萄棚為烏國家庭的食譜增添了豐富內容。
院內種「桑樹冰箱」
桑樹在烏茲別克斯坦城市和鄉村極常見,是烏國人的「生活之寶」,一些古老宅院裡面常常藏著百年樹齡的巨大桑樹。如今雖無法準確考證,但可估計當地人喜植桑樹與養蠶制絲密不可分。在漢代開通的絲路貿易線中,烏茲別克斯坦的馬爾吉蘭可能是最早接觸到東方商旅的地方,絲綢原本是不傳之秘,但據說在一位把桑葉和蠶繭藏於髮髻遠嫁西域的唐朝公主之後,烏國人也漸漸知悉了栽桑養蠶和絲綢製法。在庭院內種植桑樹,也為養蠶制絲提供了便利。千百年後,絲綢技術在這兒發揚光大,烏茲別克斯坦現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產絲國。
步入撒馬爾罕市的「傳奇」家庭旅館,庭院裡那棵兩百多歲的巨大桑樹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抬頭望去,它繁茂的葉隙間忽然射下一道神秘的紫光,旅店老闆薩多爾笑稱這棵桑樹是有靈性的。
五月底,正值桑葚成熟季節,一陣風過,遮天的樹傘在眾人肩頭落下一場奇妙的「桑葚雨」,拾起品嘗,多汁而甜蜜。薩多爾介紹說,和許多烏國家庭一樣,在過去,這棵大桑樹一直被當作廚房「冰箱」來使用。當地氣候溼熱,為延長一些食物如菜籽油、黃油、奶酪和肉乾的保存期。他們會把食物裝進掏空的葫蘆,然後用繩索將其懸在桑樹高處的枝丫上。茂密的枝葉為食物遮陽降溫,就是個天然「大冰箱」。光滑的葫蘆殼是蛇或者老鼠都難以攀附和偷襲的絕妙「貯存器」
餐廳修「瓷器博物牆」
餐廳的「博物牆」
從庭院進入餐廳,就到了體驗烏國人家文化的關鍵環節。這是一個家庭最富麗堂皇的廳堂,被烏國人視為全家的「外交部」。環視餐廳四周,多元文化在此巧妙融合。地上、桌上是富有當地特色的豔麗地毯和絲質桌布,一面或者多面牆壁被裝飾成鏤空的博物架,裡面放滿各種碗、碟、壺、瓶等東方陶瓷餐具、茶具,天花板挑高接近3米,掛著俄羅斯風情的水晶吊燈。
歷史上,烏國人十分喜愛中國瓷器。他們在融入波斯風格的博物牆裡開設很多孔洞,外飾鏤空花紋,內塗各種色彩,然後擺上名貴陶瓷。牆面越大,孔洞越多,瓷器越美,就意味著家庭財力越殷實,社會地位越顯貴。尊貴賓客到來,就用最精緻的瓷器為其盛菜端飯。
如今的博物牆依然扮演著家庭「博物館」的角色,除了陶瓷,裡面還增加了雕塑、照片、旅遊紀念品等物件。不過如今的器皿更多是用來炫耀的擺設而非真正使用的餐具,因為沒人能不藉助梯子輕易取下3米高處的碗碟。【來源:環球時報】
@絲路新觀察 連接中亞 傳播信息 交流文化
主編|楚何 編輯|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