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百倍提升! IBM納米技術1比特12原子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存儲百倍提升! IBM納米技術1比特12原子

葉子 發表於 2012-01-16 09:30:42

 

  提到存儲,比特(bit)是最小的單位,然而一比特需要多少個原子呢?最近IBM的研究人員用納米技術詮釋了這一概念,存儲一比特信息僅需12個原子。該項技術能大大提升了存儲的密度,相比於現在的硬碟,同單位面積能夠存儲的信息量有百倍以上的提升。集成電路的電晶體隨著摩爾定律越來越密集,在電晶體大小越來越達到的物理極限的形勢下,迫使人們尋求新的技術,才能將性能進一步提升。一比特僅需12各原子,存儲性能達到如今硬碟的百倍以上,在資訊時代下大數據的趨勢中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比特僅需12原子

  比特是計算機信息單元的基本單位,一比特有兩個值:0和1。IBM採用鐵原子磁矩的方向組合來存儲計算機語言中的0和1,也許大家會說了,為什麼不直接用鐵原子的磁矩方向代表0和1呢?這樣只需一個原子就可存儲1比特的信息,何須12個原子?

  

 

  一比特僅需12原子

  這裡的問題是,相鄰的鐵原子磁矩會互相干擾,相信大家都玩過磁鐵,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時,會有相互作用,或是排斥或是吸引。微觀世界中的原子磁矩也是如此。因此才需要找到穩定的鐵原子磁矩的方向組合來存儲計算機語言中的0和1。

  

 

  一比特僅需12原子

  比特這一計算機信息最小單位,需要多少個原子呢?有些資料顯示,如今的硬碟雖然已經能達到單個TB級的容量,但是存儲1比特的信息也要百萬個原子。

  

 

  12個鐵原子微觀示意圖

  IBM通過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將12個反磁性關聯原子組合在一起,存儲一個比特的數據,並在低溫下維持了幾個小時之久,證明代表0或1的原子磁矩穩定組合的原子數可以遠比之前想像少得多。存儲密度能夠達到當今機械硬碟或是固態硬碟的百倍以上。>>

  IBM加州阿爾馬登研究院原子存儲首席研究員Andreas Heinrich說到:「晶片產業會繼續追求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但隨著原件的縮小,終究會到達不可迴避的終點:原子。我們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從單個原子這一最小單元入手,利用一個一個的原子去搭建計算設備。」

  

 

  原子磁矩存儲示意圖

  IBM的研究人員利用原子磁矩存儲技術,通過不同的磁矩組合代表0和1,存儲了「THINK」五個字母的ASCII碼。

  

 

  原子磁矩存儲THINK

  有點眼熟吧,IBM有過類似的手法,也許大家對下面這張IBM的圖會比較熟悉,當時IBM首次實現操控原子,擺出了IBM字母。現在IBM實現原子級別上的存儲技術,存儲的信息是THINK這一單詞,由當初的公司名稱IBM,換成了IBM的百年來的公司文化理念THINK。

  

 

  IBM

  從數據存儲的最小單元比特著手,尋求到一比特僅需要12個原子,IBM發現磁性存儲的密度至少可以達到機械硬碟、固態硬碟的100倍。

  

 

  存儲性能百倍提升

  利用納米技術還可以操縱單個原子,形成所謂的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能讓人們在同樣的空間內塞下100多倍的信息。也就是說,利用原子磁矩存儲技術,現如今的1TB硬碟,能夠提升到100T的容量。>>

  在集成電路的電晶體數目的規律上,業界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指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該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摩爾提出,這些年來一直與晶片的發展相符。

  

 

  矽晶元

  然而隨著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密度越來越大,其在密度上得增加就越來越困難。摩爾定律勢必將電晶體的大小帶到了一個物理上的極限。

  

 

  intel納米技術發展

  作為集成電路的代表CPU晶片,其製程由早先的130nm、到65nm、45nm、22nm以及之後的14nm,矽電晶體的尺寸越來越接近物理的極限。

  為了進一步提升CPU、內存等晶片的性能,科學家們想到了結構和技術上的方法。在晶片結構上,3D晶片成為眾多企業追逐的領域。而在技術上,碳納米管、PCM相變存儲以及現如今的原子磁矩存儲技術,也為晶片性能的提升展示一個美好的前景。

  

 

  晶片「摩天大樓」

  2011年10月中旬,相關媒體報導,IBM與3M公司推出摩天大樓的處理器晶片,通過一種特殊的矽膠粘合劑將晶片組合在一起,成為晶片「摩天大樓」。IBM和3M宣稱,這種摩天大樓的微處理器能比普通的處理器性能提升1000倍。

  

 

  Hybrid Memory Cube(HMC)

  不僅是CPU追求3D,內存也是一樣,IBM和美光公司Hybrid Memory Cube(HMC)項目就是很好的例子。兩家公司表示新型3D晶片的內存所需能源和空間較少,並且每秒能傳輸128G左右的數據,這一速度比目前的內存晶片快十倍左右。這種3D晶片的內存產品預計於2012年下半年出貨。>>

  新型的存儲技術也是各廠商提高晶片性能所追逐的領域,在HMC項目上同樣與美光公司有合作的三星,在新型PCM相變存儲領域的研究也試圖和IBM一較高下,PCM作為下一代存儲的熱門領域,有望取代目前普遍應用的快閃記憶體。去年7月份IBM展示的90nm製程工藝的PCM晶片,比快閃記憶體快約100倍。而近日三星宣布將在明年發布的8G相變存儲晶片,製程工藝則更進一步達到20nm。

  

 

  PCM原理

  據了解,三星公司將在今年年2月舉行的2012年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上發布20nm的PCM相變存儲晶片元件,相比於去年2月發布的PCM晶片,製程工藝從58nm提升到了20nm,而且大小從1G增大到8G。

  

 

  ISSCC 2012

  作為晶片設計界的「奧運會」,ISSCC大會往往匯集了晶片設計的最前沿科技,2012年的ISSCC將在2月19日至23日在舊金山舉行,本次大會收錄的202篇論文中,亞洲地區佔了73篇(36%),美洲佔了68篇(34%),這也是ISSCC大會舉辦59屆以來,來自亞洲的論文數量首次超過美洲。本次ISSCC 2012的會議主題是「Silicon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矽系統)」。CPU內存等晶片都屬於這一範疇。

  ISSCC 2012主題是「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矽系統」,現在的集成電路大多是基於矽電晶體,矽電晶體在尺寸上達到極限時,尋找另外一種材料突破矽晶極限也頗為重要。前些日子英特爾宣布14nm的矽晶體晶片已經在實驗中開始測試,而IBM研製的新型電晶體比10nm還要小,採用的是碳納米材料。

  

 

  碳納米材料結構

  在IEEE的一個電子設備會議上,IBM的科學家向世界展示了全球第一個小於10nm的電晶體,與目前一般的矽電晶體不同的是,其採用的是碳納米材料。相比之下英特爾14nm的矽電晶體在尺寸上就相形見絀了。

  存儲上,IBM則是推行原子水平的磁矩存儲技術,相比於目前的存儲技術,IBM的原子磁矩存儲技術有上百倍的提升。

  

 

  電晶體尺寸達到物理極限是個必然,就像世界能源從當初的煤、再到後來的石油、以及現在的天然氣,有人分析稱每一個能源在達到極限時,必然會有另外一種替代品。同樣,隨著人類的探索與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技術勢必取代如今的集成電路中的技術。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IBM成功用12個原子存儲信息
    目前的硬碟容量已經達到海量般的4TB,但要存儲單獨一個比特(bit),也得大約100萬個原子才行,而來自IBM的科學家們在長達30年納米研究的基礎上,成功利用僅僅12個磁性原子就實現了信息的存儲。矽電晶體如今是越來越密集、高效、便宜,但是最基礎的物理局限使得這條路不可能一直走下去,要想繼續推動計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早晚得另尋他法。
  • 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當時,他們研製出了那時最纖薄的存儲設備——「atomristor」,其厚度僅為單個原子厚度。但要使存儲設備變得更小,橫截面積也要更小。因此,在最新研究中,他們將存儲器的橫截面積縮小到僅1平方納米。研究人員解釋稱,製造存儲設備的材料中的缺陷或孔洞是其擁有高密度存儲能力的關鍵所在。
  • IBM科學家用12個原子製成世界最小磁存儲器
    核心提示:IBM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成功展示了僅利用12個原子進行計算機信息「0」和「1」的存儲,即一個比特位。 IBM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成功展示了僅利用12個原子進行計算機信息「0」和「1」的存儲,即一個比特位。
  • 原子數據存儲正在變為可能:用一張郵票就能存下人類所有著作
    視頻來源:《納米技術》(02:33) 如果「我們能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操縱原子,將原子特性發揮到底,會怎麼樣?」這是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在1959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到的關於原子的猜想。他預測,如果用原子存儲數據,整個「大英百科全書」都可以裝在一個針尖上。
  • 關於IBM量子計算機,你知道嗎?
    用戶可以在平板電腦上體驗使用IBM的量子計算1. 什麼是量子計算?噢,這個問題太基礎~~不,是太專業了,如果用做IT的同學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的話,可以參考下面的一段話:量子計算量子比特可以製備在兩個邏輯態0和1的相干疊加態,換句話講,它可以同時存儲0和1。
  • 我們也許距離未來不遠了:IBM公布10萬倍性能提升的原子級黑科技...
    2016年11月19日時,虎嗅網報導了IBM在微型晶片領域新公布的納米碳管技術。怎料得藍色巨人的腳步行進地如此之快,他們又發明了這樣一種新的物理存儲方式。研究人員稱:藉由將原子轉化為世界上最小的「磁鐵」,能夠將1位元的資料保存在一顆原子中。
  •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橫截面積僅一平方納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當時,他們研製出了那時最纖薄的存儲設備——「atomristor」,其厚度僅為單個原子厚度。但要使存儲設備變得更小,橫截面積也要更小。因此,在最新研究中,他們將存儲器的橫截面積縮小到僅1平方納米。研究人員解釋稱,製造存儲設備的材料中的缺陷或孔洞是其擁有高密度存儲能力的關鍵所在。
  • 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應用於從消費電子到類腦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研究人員稱,最新研究基於他們兩年前的研究成果。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美國IBM公司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公布了其在單原子存儲技術和單分子邏輯開關研究方面取得的技術突破。這是納米技術領域兩項最新的重大科學成就。     在第一份報告中,IBM科學家描述了在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特性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每個原子內部都有磁體,但之前還無人能夠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特性。位於美國加州聖何塞的艾曼登實驗室的研究者們使用IBM的掃描隧道顯微鏡來操縱單個鐵原子,把它們在準備好的銅表面排列好,以觀察每個原子磁各向異性的方向和強度。
  •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橫截面積僅一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應用於從消費電子到類腦計算機等多個領域。
  • 將量子計算的速度提升200倍!矽基原子級兩比特量子門問世
    量子計算機是利用量子相干疊加原理進行高速運算、存儲和處理信息,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的計算機。它將信息存儲在量子比特中。量子比特門是量子計算機的邏輯門。 西蒙斯團隊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在天然矽材料裡放置兩個磷原子。
  • 新技術揭示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利用電子全息攝影技術,拍下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
  • IBM成功在一顆原子中存儲數據:信用卡大小存儲iTunes所有3500萬首...
    而在這項研究成果公布之前,業界普遍認為分子是最小的數據存儲單元。為了更形象的說明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你可以想像成這樣:一個原子存儲 1 bit,那麼不到一張信用卡大小的設備能夠完全存儲 iTunes 音樂庫中的所有 3500 萬首歌曲。目前該項目由 IBM 研究院艾曼登研究中心(IBM Research -Almaden)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團隊共同帶領。
  • 科研人員實現秒級均衡相干時間的異種原子量子比特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團隊在異種原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操控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首先將他們首次實現的魔幻光強偶極阱(MI-ODT)技術[Phys.Rev.Lett.117,123201(2016)]應用於兩種原子並存的異種原子量子比特陣列,並對每一種原子分別實現了秒量級的相干時間。
  • IBM搞定多位封裝 相變存儲再近一步-IBM,相變存儲,PCM, ——快科技...
    IBM的研究人員們近日再次得出豐碩成果,攻克了相變存儲(PCM)的一大難題:多位封裝。相變存儲技術已經開發了很多年,但是一直被局限在每單元一比特數據上,也就是1 bit-per-cell(1bpc),這樣自然難以大幅提升容量、降低成本。
  • 科學家創造世界最小的原子存儲單元 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存儲數據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小的記憶存儲設備之一,由一種二維材料製成,橫截面面積只有一平方納米。這種被稱為 「原子電阻」的裝置是通過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工作的,這將為具有難以置信的信息密度的更小的記憶系統鋪平道路。
  • 揭秘全球最小電影:放大1億倍的原子
    IBM研究員在一臺標準計算機上採用遠程操作的方式,使用STM控制一個超鋒利的針頭沿著一個銅表面來「感覺」原子行進。針頭距表面僅有1納米,即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可以真正地吸引表面的原子和分子,從而精確地將它們放入表面上的指定位置。移動的原子發出獨特的聲音,這是確定原子到底移動了多少個位置的關鍵反饋信息。
  • 150年內數字比特數量將超過地球原子數量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字比特的數量將在150年內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有科學家警告「信息災難」即將來臨。該研究稱,到2170年,世界將「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數字比特並不是被普遍接受的「物質的第五狀態」——後者通常是給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名稱。Vopson博士認為數字比特具有質量,儘管這一原理「仍有待實驗驗證」。他說:「假設它是正確的,它將開啟有趣的可能性,對計算技術、物理學和宇宙學產生廣泛的影響。」
  • 世界上最小的存儲單元問世!
    導讀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創造出了迄今為止最小的存儲器,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太比特/平方釐米。通過採用金屬原子薄片(石墨烯)作為電極,半導體原子薄片(二硫化鉬)作為活性層,整個存儲單元如同一個1.5納米厚的三明治,從而可以在一個平面中逐層地密集封裝「atomristor」。相對於傳統的存儲器件,「atomristor」的優勢很明顯,即佔據的空間小得多,厚度薄得多,電子流動也更快速、更高效。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1、背景和意義 1.1 製造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縱觀歷史發展和國家興衰的規律,每一次時代變革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而近現代大國的崛起更離不開工業技術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