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球最小電影:放大1億倍的原子

2020-11-27 驅動之家

IBM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採用宇宙中最小的元素之一原子製作出世界上最小的電影。這部獲得吉尼斯認證的電影名為《A Boy and His Atom》,採用數千個精確放置的原子製作了近250幀的定格動畫動作。

《A Boy and His Atom》刻畫了一個名為Atom的角色將一個原子當成朋友,踏上了一段充滿樂趣的旅程,包括跳舞、玩接球遊戲和跳蹦床。影片配以了活潑的背景音樂,以一種非研究的獨特方式,傳達科學概念,並展現了科學世界的魅力。

BM研究院項目負責人安得利斯-海恩瑞希(Andreas Heinrich)說:「通過揮手,人們就可以製造原子的運動,而通過捕捉、定位和塑形原子,並在原子量級製作原創電影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方法。IBM研究員並不僅僅是解析科學,而且親身實踐。該影片是分享原子級世界的有趣方式,向普通人展示了科學帶來的挑戰和樂趣。」


源地址

製作電影及如何操作原子

為了製作電影,科學家們採用了IBM發明的掃描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移動原子。

IBM研究院研究科學家克里斯多福-盧茨(Christopher Lutz)說:「這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工具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科學家能夠以單個原子的形式展現世界。這個設備重達兩噸,在零下268攝氏度下工作,並將原子表面放大超過1億倍。精確控制溫度、壓力和震動的能力使我們的IBM研究院實驗室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如此精確地移動原子的地方之一。」

IBM研究員在一臺標準計算機上採用遠程操作的方式,使用STM控制一個超鋒利的針頭沿著一個銅表面來「感覺」原子行進。針頭距表面僅有1納米,即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可以真正地吸引表面的原子和分子,從而精確地將它們放入表面上的指定位置。移動的原子發出獨特的聲音,這是確定原子到底移動了多少個位置的關鍵反饋信息。

在製作電影時,科學家們形成了單獨排列的原子的靜態圖像,共計242個單幀

「收納」大數據的需求

製作世界上最小的電影對IBM來說並不是全新的創意。幾十年來,IBM研究院的科學家一直在納米級對材料進行研究,努力探索數據存儲等的極限。

隨著計算機電路向原子量級尺寸縮減,根據摩爾定律發展了幾十年之後,晶片設計人員採用傳統技術已經接近了物理極限。原子具有良好控制的表面,對於原子磁性和屬性的非常規方法的探索使IBM科學家能夠識別出全新的計算路徑。

藉助工程數據存儲設備所用的最小物體單個原子,製作該影片的IBM研究員最近還創建了世界上最小的磁位。他們最先回答了可靠地存儲一位(bit/比特)磁信息需要多少個原子的問題:12個。通過對比得知,在現代計算機或電子設備上存儲一位數據需要大約100萬個原子。如果這種原子級的存儲技術實現商用,這種原子存儲器有朝一日能夠將有史以來所有的影片存儲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設備中。

海恩瑞希(Heinrich)表示:「該研究指向全新的方向,即探索超越短期工程性解決方案的前瞻性命題。隨著數據的創建和消耗量日益增大,數據存儲佔有的空間需要進一步縮小,一直縮減到原子級別。我們正利用這些技術提出新的計算架構,以及在製作本部電影時以替代方式存儲數據。」

電影製作的背後:掃描式隧道顯微鏡

自從第一臺顯微鏡被發明以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不斷尋找新的方式,力求進一步加深對於微觀世界的了解。1981年,IBM公司的兩位研究人員GerdBinnig和HeinrichRohrer發明了掃描式隧道顯微鏡(STM),開闢了微觀科學的新天地。

Binnig和Rohrer前所未有的發明使科學家能夠觀察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世界。STM在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且被廣泛認為是打開納米技術和在多個領域中廣泛探索的大門,包括電化學、半導體科學和分子生物學。

STM是由兩位希望進一步拓寬科研邊界的科學家合作開發的。通過20世紀70年代末在IBM蘇黎世實驗室共同合作,Binnig和Rohrer憑藉在超導性研究領域的背景,都熱衷於對原子表面的研究—由於表面的獨特特徵,這是一個極為複雜而且讓科學家感到困惑的主題。但是,他們的探索受到了現有工具狀態的限制。沒有一種技術允許科學家直接探索表面的電子結構和缺陷。

普通的顯微鏡採用光學鏡頭,可以觀察比光波長還要小的物體。電子顯微鏡可以觀察更小的物體,而清晰度高於光學顯微鏡,但仍無法清晰地觀察單個原子。

於是,Binnig和Rohrer決定設計出自己的儀器–能夠在納米級觀察並處理原子。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開始試驗隧道方法,這是一種量子現象,即原子從固體表面脫離,形成一種籠罩在表面的雲;在另一個表面接近時,其原子云疊加到上面,並發生原子交換。

通過調整極短距離內的樣本表面上的尖銳金屬導線,Binnig和Rohrer發現,導線和表面之間的電流量可以測量出來。電流的變化可提供關於內部結構和表面的高度地形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建立樣本表面的三維原子級地圖。

1979年1月,Binnig和Rohrer提交了關於STM的第一個專利申請。很快,在同事Christoph Gerber的幫助下,他們開始設計製造顯微鏡。

在設計STM的前幾個月內,兩位發明人必須對原始設計進行一系列調整,以準確地產生如此微小量級的測量結果。這些更改減少了變化和噪聲,更準確地控制掃描導線的位置和移動;並且提高了探針導線本身的銳度。

他們的第一次試驗是採用金晶體的表面結構。最終的圖像顯示了各行間隔精確的原子和由一個原子高度分隔開的大平臺。據Binnig在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關於最初試驗的講座中談到,「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圖像。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經過多顯微鏡的多次調整,其機械設計的精度大大提高,而且圖像也更加清晰。很快,全世界的科學獎都開始認識到了Binnig和Rohrer的發明的重要意義,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了解納米級世界的每個原子和分子。

STM也可用於推拉每個原子,因此,這也標誌著人類第一次能夠處理如此之小的物體。

在第一臺STM製造出來五年後向Binnig和Rohrer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時,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這項發明開闢了「物質結構研究……的新天地」。Binnig和Rohrer具有突破意義的發明是納米技術研究的起點—IBM在這個領域一直作為先驅者。由於其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和廣泛的適用性,STM主要應用於物理、化學、工程設計和材料科學領域。

原子力顯微鏡(AFM)是STM的後代產品,由Binnig在1986年開發出來,它通過對非導電材料進行成像而開闢了顯微鏡的全新應用領域。除了AFM之外,Binnig和Rohrer的掃描式隧道顯微鏡還導致相關儀器和技術的出現,使我們觀察、探索和處理以前無法觀察到的表明和材料的能力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文:新浪科技

相關焦點

  • 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是一個宇宙?那我們就生活在其中嗎?
    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是一個宇宙?那我們就生活在其中嗎?「一花一世界」,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是整個宇宙,這個說法目前誰也不能論證,所以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不是。一個原子的直徑約為10m,屬於微觀世界;宇宙卻有約930億光年,是宏觀世界。
  • 原子放大1億倍會怎樣,其結構如何,是宇宙的縮影嗎?
    有人說,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是一個宇宙,現在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原子裡。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根據,但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有必要正本清源地說一說。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心靈雞湯的延伸。許多人崇信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佛學境界。
  • 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會成為一個宇宙嗎?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有人問: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會成為一個宇宙嗎?如果站在我們人類的角度,原子放大1億倍顯然不能和宇宙劃等號。比如一個氫原子,0.1納米,放大1億倍後,也不過直徑1釐米,大小相當於一個玻璃彈珠——然而你應該是看不到它的,因為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外圍旋轉的電子組成,原子核的直徑只有原子的十萬分之一,電子就更小了,這就意味著它們形成的原子放大1億倍你也根本看不到。
  • 微觀盡頭的世界:原子放大1億倍能再看見一宇宙?劉慈欣道出真理
    既然光速是宇宙最快的速度,那麼相對於宇宙來說,為什麼它慢的像蝸牛,這明顯與它作為宇宙最快的速度地位不相符,那麼如果宇宙的真實結構不是傳統認識的那樣,那麼真實的宇宙結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人類繪製的宇宙全景圖,可觀宇宙直徑為930億光年對於宇宙的真實結構是什麼樣子,網上流傳的一個視頻似乎揭示了其中的真相。
  •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
    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就能看到宇宙?揭秘微觀世界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著名的宇宙學家卡爾薩根曾說過:如果將一個原子無限放大,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在量子力學領域中,有人曾指出,世界就是有一個個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那麼再將樹葉放大1億倍時,就能夠看到宇宙嗎?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但是在原部的內部卻有著一原子核,原子核內還有中子和介子圍繞著轉動,這個結構像極了宇宙行星圍繞恆星旋轉的模型,那麼再對這些進行放大時,會不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呢?
  • 原子放大1億倍能看到另一宇宙?微觀盡頭是宏觀,劉慈欣道出真理
    曾經有科學家提出,如果能夠將原子放大1億倍,會不會是一個小的宇宙模型?現在人們已知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夸克,有科學家在書中曾提到,現在學界認為,夸克作為微觀的盡頭,一旦採用某種力量對夸克進行撞擊或者施以其他影響
  • 微觀世界的奧秘:如果原子放大一億倍,可能在裡面看到宇宙?
    微觀世界的奧秘:如果原子放大一億倍,可能在裡面看到宇宙?根據愛因斯坦提出來的,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宇宙是由一個奇點爆炸而來的,在爆炸中,現在這個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是來自這個奇點中的。這個奇點是一個體積極小,質量卻特別大的點。那麼我們人類是不是可以從微觀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宇宙呢?就把一個原子當做奇點,然後放大1億倍,有沒有可能在這個被放大的原子中,看到宇宙呢?我們知道,在這個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是非常有秩序的,在這個宇宙中運行的。大系統帶著小系統在運行,小系統自己也在運行。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放大多少倍能夠看到原子核。原子直徑的理論數量級約10^-10m,也就是100億分之一米,放大100億倍,原子看起來就有1米直徑。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 原子放大一億倍,能再看見一個宇宙?《三體》作者劉慈欣道出真相
    在種種疑團當中,有一個問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把原子放大1億倍,是否會出現一個宇宙的模型?微觀盡頭一書中提到過一個實驗:對目前人類已知最小的粒子夸克進行撞擊。很多的科學家認為,夸克是整個宇宙中最小的構造,它是微觀的盡頭,一旦我們對它施加影響很有可能會作用到整個宇宙。
  • 有科學家提出了猜測,將一個原子放大一億倍或許能看到整個宇宙
    但是也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更加令人吃驚的猜測,將一個原子放大一億倍或許能夠看到整個宇宙,該觀點一經提出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也就是說,每一個原子都是一個宇宙,完全打破了宏觀和微觀的界限,將極大和極小相互聯繫,在宏觀世界的盡頭或許就是微觀世界的起點。 我們先來看看在放大1億倍之後,原子的尺寸到底是多少。資料顯示,一個典型原子的尺寸是 10^-10 米的數量級,也就是說,將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後,這個原子的尺寸只有1釐米左右。
  • 《三體》劉慈欣的微觀世界: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宇宙
    《三體》劉慈欣的微觀世界: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宇宙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充滿好奇之心,而到了近現代隨著人類相繼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太空探測器等,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人類對宇宙的真實結構依然一無所知。
  • 世界上最小的電影,演員比原子還小,要用顯微鏡才能看
    電影,想必大家都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在電影院看這一大屏幕,享受這些特效帶給人的一個視覺享受,近期的《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大電影,即使不喜歡看漫威的人都是早有耳聞,享受其中的特效製作之美。但有一部電影,難度甚至比復聯的拍攝難度還難,卻沒有多少人知道的一部「世界上最小」電影,現在就帶大家見識一下吧。其實這部世界上最小的電影叫「一個男孩與他的原子」,聽到的這名字就感覺到「小」。這部電影是IBM研究院「拍攝」出來的電影。這部電影一分多鐘長,而且看上去是比較簡單,我們在視頻上看到他只是在玩一個小小的彈珠遊戲。整體看上去就是簡單到很簡單畫面,卻在背後做的功課不知有多難。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宇宙嗎?
    把原子放大到無數倍會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現在網絡上充斥著這種問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本來是佛教中蘊含的一種哲學觀點,裡面有辯證法的成分,就是說再小的事物,也有世界的縮影在裡面,可以幫助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不要忽略小的地方,全滿思考問題。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放大多少倍能夠看到原子核。原子直徑的理論數量級約10^-10m,也就是100億分之一米,放大100億倍,原子看起來就有1米直徑。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一個宇宙模型就出現了,劉慈欣的猜想真奇妙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一個宇宙模型就出現了,劉慈欣的猜想真奇妙中華民族從來不缺乏想像力,對宇宙的想像更是自古有之,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美好的傳說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尚未了解時有的傳說。當然,對宇宙萬物的探索並不是中國的專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藉以深化對宇宙的認識。
  • 將原子放大1億倍,就能看到一個宇宙嗎?《三體》劉慈欣道出真理
    在種種疑團當中,有一個問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把原子放大1億倍,是否會出現一個宇宙的模型?這一問題在當時被提出來之後,引起了科學家的重點關注。這是一個很大膽很刺激的問題,它推開常理重新定義了宇宙的結構。我們知道,在這個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是非常有秩序的,在這個宇宙中運行的。大系統帶著小系統在運行,小系統自己也在運行。
  • 一粒沙子如果被放大1億倍,能得到一個宇宙嗎?答案太奇妙!
    文/行走天涯一粒沙子如果被放大1億倍,能得到一個宇宙嗎?答案太奇妙!什麼是微觀世界?當地球上的每一種事物,都被放大細緻化的時候,人類就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感知生命的奇特之處,以及地球上從未展現出的一幕,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前進,人類愈發想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探索宇宙,探索未來,於是就開始逐步的研究起了微觀世界!
  • 將樹葉放大1億倍,會看到什麼?科學家:從未見過的「第二宇宙」
    在將一枚樹葉不斷放大至1億倍以後產生了非常奧妙的畫面,藏著另外一個世界,大家知道宇宙距離,我們是非常遙遠的,不止能夠通過天文望遠鏡或者宇宙飛船來探測,在我們的身邊也可以通過微觀世界來探索。一位科學家就表示將一片樹葉放大一百倍就可以看到葉子上的脈絡分部細節,如果放大1萬倍就可以看到葉子上的細胞結構,然後再接著放大到原來的10萬倍就可以看到細胞內部的結構,不過科學家還是不滿足,又繼續放大到1000萬倍,這次就直接看到了原子內部的結構,最後他將葉子放大了1億倍,竟然已經看到了夸克。而這些夸克的分布更是讓無數人驚呼,這不就是宇宙中星系的分布嗎?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會看到什麼?科學家:有可能是宇宙!
    有一種說法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原子,如果將我們世界的任意一個原子放大無數倍,其內部很可能就是一個宇宙!原子放大無數倍很可能是宇宙不得不說這種說法很瘋狂,但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可能性。,與一個原子就是一個宇宙這種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事物的認知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早以前,人類以為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是地、火、水、風,後來發現了分子,然後是原子、夸克。就目前的認知而言,夸克是組成物質最微小的粒子,夸克的尺度可以達到10的負18次方米,然而這就是原子內部的最小結構了嗎?
  •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宇宙?微觀世界究竟有什麼秘密
    如果我們把原子放大一億倍,是否能呈現出一個宇宙?微觀的盡頭能不能看待成宏觀?最近幾十年我們人類的科技在飛速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更上了一個臺階,愛因斯坦和霍金的相對論以及黑洞論給了我們啟發,使我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宇宙。人類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同時,許多無法用常理來解釋的現象相繼出現,它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再一次感受到宇宙的廣闊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