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成功用12個原子存儲信息

2020-11-23 驅動之家

目前的硬碟容量已經達到海量般的4TB,但要存儲單獨一個比特(bit),也得大約100萬個原子才行,而來自IBM的科學家們在長達30年納米研究的基礎上,成功利用僅僅12個磁性原子就實現了信息的存儲。

矽電晶體如今是越來越密集、高效、便宜,但是最基礎的物理局限使得這條路不可能一直走下去,要想繼續推動計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早晚得另尋他法。

從數據存儲的最小單元原子著手,IBM發現磁性存儲的密度至少可以達到機械硬碟、固態硬碟的100倍,未來的納米技術還可以操縱單個原子,形成所謂的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能讓人們在同樣的空間內塞下100多倍的信息。

加州阿爾馬登IBM研究院原子存儲首席研究員Andreas Heinrich表示:「晶片產業會繼續追求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但隨著原件的縮小,終究會到達不可迴避的終點:原子。我們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從單個原子這一最小單元入手,利用一個一個的原子去搭建計算設備。」

現有計算機能夠理解的最小信息單元就是比特,而它有0、1兩種狀態,不過迄今為止,人們仍然不知道需要多少個原子才能組成穩定可靠的磁性存儲比特。

鐵磁體能夠很好地用於磁性數據存儲,但如果想小型化到原子層次,就必須解決相鄰比特之間的幹擾。因為磁場的作用,一個磁性比特的磁化能夠很強烈地影響到其鄰居,所以想在原子級別上實現磁性存儲,保存信息並達成可用的計算操作,就需要精確控制比特間的相互作用。

IBM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將僅僅12個反磁性關聯原子組合在一起,利用它們保存了一個比特的數據,並在低溫下維持了幾個小時之久,證明磁性比特之間的組合距離可以遠比之前想像小得多,從而能夠在不破壞鄰近比特的前提下大大提升磁性存儲密度。

下邊這張圖就顯示了一個磁性字節(Byte/等於八個比特)變換五種不同狀態,存儲了「THINK」五個字母的ASCII碼,而這個單詞正是IBM 1914年以來傳承百年的公司理念。這裡一共使用了96個鐵原子,每一比特12個。

 

相關焦點

  • 存儲百倍提升! IBM納米技術1比特12原子
    最近IBM的研究人員用納米技術詮釋了這一概念,存儲一比特信息僅需12個原子。該項技術能大大提升了存儲的密度,相比於現在的硬碟,同單位面積能夠存儲的信息量有百倍以上的提升。集成電路的電晶體隨著摩爾定律越來越密集,在電晶體大小越來越達到的物理極限的形勢下,迫使人們尋求新的技術,才能將性能進一步提升。一比特僅需12各原子,存儲性能達到如今硬碟的百倍以上,在資訊時代下大數據的趨勢中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 IBM科學家用12個原子製成世界最小磁存儲器
    核心提示:IBM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成功展示了僅利用12個原子進行計算機信息「0」和「1」的存儲,即一個比特位。 IBM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成功展示了僅利用12個原子進行計算機信息「0」和「1」的存儲,即一個比特位。
  • IBM成功在一顆原子中存儲數據:信用卡大小存儲iTunes所有3500萬首...
    通過超級尖的探針掃描物體表面,當探針上的鐵原子產生反應 STM 就能測量兩者之間的隧道電流,從而能夠更直觀的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場,且靈敏精準度要比其他方式更高。目前科學家通過最新研發的鐵原子傳感器,已經成功檢測到鈥原子的磁場。這主要是因為作為地球吸引元素之一,鈥原子具備極高的磁性。
  • 關於IBM量子計算機,你知道嗎?
    噢,這個問題太基礎~~不,是太專業了,如果用做IT的同學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的話,可以參考下面的一段話:量子計算量子比特可以製備在兩個邏輯態0和1的相干疊加態,換句話講,它可以同時存儲0和1。考慮一個 N個物理比特的存儲器,若它是經典存儲器,則它只能存儲2^N個可能數據當中的任一個,若它是量子存儲器,則它可以同時存儲2^N個數,而且隨著 N的增加,其存儲信息的能力將指數上升,例如,一個250量子比特的存儲器(由250個原子構成)可能存儲的數達2^250,比現有已知的宇宙中全部原子數目還要多。
  • 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 IBM Spectrum Storage軟體定義存儲未來
    用戶可以通過智能軟體層來改變存儲經濟,進而解決數據存儲的低效問題,該存儲系列創造了一個能夠以最佳的成本動態存儲所有數據的高效「數據足跡」,以幫助用戶最大化性能和安全性。此外,VMware 集成意味著存儲團隊可將多站點複製和災難恢復能力擴展至其雲應用。  IBM Spectrum Archive  IBM Spectrum Archive 可提供一個簡單易用的界面,使企業能夠輕易將經常訪問的數據從磁碟移動至磁帶,而無需使用專用磁帶應用。
  • 原子數據存儲正在變為可能:用一張郵票就能存下人類所有著作
    現在,原子儲存信息的技術正在變為現實。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科維理納米科學研究所桑德·奧特領導的研究小組,證明利用原子儲存大量信息是可行的。在奧特的研究報告中,他們將存儲密度提高到了500Tbpsi(兆兆比特/平方英寸),是目前最好商業硬碟的500倍。
  • 物理學家成功地實現了「存儲光」的受控傳輸
    在實驗中,銣-87原子首先被預冷,然後被運送到主測試區,這是一個定製的真空室在那裡它們被冷卻到只有幾個微開爾文的溫度。由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教授派屈克·溫德帕辛格領導的一個物理團隊已經成功地將存儲在量子存儲器中的光傳輸了1.2毫米。他們已經證明了受控傳輸過程及其動力學對存儲光的性質只有很小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超冷的銣-87原子作為光的存儲介質,以實現高存儲效率和長壽命。
  • 科學家成功在一個原子中操縱了兩種磁性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智利以及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在一個原子內獨立操縱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磁性。該研究與開發極小形式的數據存儲有關,未來有希望在單原子中存儲兩個比特的信息。該研究的負責人桑德·奧特表示,原子的磁性是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的結果,這些旋轉可以分為兩類。奧特將其與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進行比較,一方面,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需要一年的時間。另一方面,地球也圍繞自己的軸心旋轉,這就導致了晝夜循環。
  • 科學家創造世界最小的原子存儲單元 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存儲數據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小的記憶存儲設備之一,由一種二維材料製成,橫截面面積只有一平方納米。這種被稱為 「原子電阻」的裝置是通過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工作的,這將為具有難以置信的信息密度的更小的記憶系統鋪平道路。
  •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橫截面積僅一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應用於從消費電子到類腦計算機等多個領域。
  • 大腦如何存儲信息?
    用科學家們的表述,即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比如,在腦中進行數學運算、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能力就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第一,時間短,存在的時間以秒級計;像電腦的緩存,如果信息不被使用,就會隨著時間自然衰減。第二,容量有限,科學家們認為一般人的「工作記憶」長度是5至9個記憶單元。
  • IBM利用磁共振對單個原子成像,未來用於量子計算機
    不同的顯微技術,使科學家能夠看到細胞中的遺傳序列,原子力顯微鏡圖像的解析度甚至能達到原子級別。但IBM阿爾馬登研究中心和首爾基礎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已經將成像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開發出一種全新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提供物質前所未有的細節,甚至是樣品中單個原子的細節。
  • IBM Data Science Experience - 數據科學家實驗室
    現代的數據科學家需要具備跨學科的能力,他(她)可能是某行業專家,例如需要了解醫療方面的信息,知道如何去採集和查看醫療的數據;他(她)可能需要具備一定的統計學、數學知識,對於一定量的數據信息,知道如何去分析和統計從而掌握一定的經驗和規律
  • 王舜&金輝樂&夏鎮海 Angew.雜原子摻雜碳材料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
    成果簡介由於其可調的表面功能和優異的性能,摻雜雜原子的碳材料迅速成為超級電容器應用的候選材料。儘管人們一直致力於研究摻雜雜原子碳材料的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結果。本文通過實驗和理論模擬,證明了雜原子摻雜不僅使工作電壓變寬,而且成功地提高了水系超級電容器的比電容。更具體地說,吸附在雜原子摻雜碳上的電解質離子能有效地抑制氫的析出反應,這是充電過程中水分解的關鍵步驟,使水系電解質的電壓窗口甚至超過水的熱力學極限(1.23 V)。此外,由於雜原子摻雜碳的吸附能降低,導致在雜原子摻雜碳表面上存儲了更多的陽離子,從而提高了電荷存儲性能。
  • 【科技日報】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 雷射脈衝沉積製備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IBM 量子計算路線圖發布!2023 年推出 1121 量子位處理器
    時至今日,人類卻依舊無法自如地用計算機精確捕捉浩渺宇宙中最為精細的部分。正如 IBM 所說:如果把思維局限於我們所知道的計算世界中,建造一個能真正捕捉原子運動的裝置,用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正如登月一般,研究人員的一個宏大目標是:造出一臺能夠超越傳統計算機的大型量子計算機。
  • 原子和分子間「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量子計算被認為將是下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動力,量子糾纏是關鍵技術。目前,原子與原子、電子與電子、光子與光子間的「同類量子糾纏」技術已比較成熟,但不同粒子間的「跨界糾纏」還有很大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