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硬碟容量已經達到海量般的4TB,但要存儲單獨一個比特(bit),也得大約100萬個原子才行,而來自IBM的科學家們在長達30年納米研究的基礎上,成功利用僅僅12個磁性原子就實現了信息的存儲。
矽電晶體如今是越來越密集、高效、便宜,但是最基礎的物理局限使得這條路不可能一直走下去,要想繼續推動計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早晚得另尋他法。
從數據存儲的最小單元原子著手,IBM發現磁性存儲的密度至少可以達到機械硬碟、固態硬碟的100倍,未來的納米技術還可以操縱單個原子,形成所謂的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能讓人們在同樣的空間內塞下100多倍的信息。
加州阿爾馬登IBM研究院原子存儲首席研究員Andreas Heinrich表示:「晶片產業會繼續追求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但隨著原件的縮小,終究會到達不可迴避的終點:原子。我們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從單個原子這一最小單元入手,利用一個一個的原子去搭建計算設備。」
現有計算機能夠理解的最小信息單元就是比特,而它有0、1兩種狀態,不過迄今為止,人們仍然不知道需要多少個原子才能組成穩定可靠的磁性存儲比特。
鐵磁體能夠很好地用於磁性數據存儲,但如果想小型化到原子層次,就必須解決相鄰比特之間的幹擾。因為磁場的作用,一個磁性比特的磁化能夠很強烈地影響到其鄰居,所以想在原子級別上實現磁性存儲,保存信息並達成可用的計算操作,就需要精確控制比特間的相互作用。
IBM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將僅僅12個反磁性關聯原子組合在一起,利用它們保存了一個比特的數據,並在低溫下維持了幾個小時之久,證明磁性比特之間的組合距離可以遠比之前想像小得多,從而能夠在不破壞鄰近比特的前提下大大提升磁性存儲密度。
下邊這張圖就顯示了一個磁性字節(Byte/等於八個比特)變換五種不同狀態,存儲了「THINK」五個字母的ASCII碼,而這個單詞正是IBM 1914年以來傳承百年的公司理念。這裡一共使用了96個鐵原子,每一比特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