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之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三講:丙
古代的科舉考試,除了考學問之外,還要看你的書法(以書取仕)。
所以在古代凡涉及文字的東西,如皇帝的聖旨、大臣的奏章、科考的卷子、民間的書信契約、甚至藥方子,用今天的審美觀點來看,那都是書法作品。
書法是讀書人的基本功,讀過「大書」的人基本上都能寫一手好字。
字寫的好不好,首先要看結構。字架子沒搭好,筆畫不成比例,字當然就難看。
所以在過去,學寫字先要描紅;學打拳的先要扎馬步樁。拳架子沒擺好就開始學套路、字架子沒搭好就開始寫行書,結果一定是歪歪扭扭、不成體統。
我們經常說「字如其人」。西方有「筆跡學」,專門為法庭判案提供證據。
漢字每一筆一划都有意義,只要你一下筆,每個筆畫就都帶有你的信息。如果你能解讀這些信息,感應到對方潛意識的層次,那麼對方所具備的信息就能夠被你解讀出來。
進入正題,我們今天講十天幹第三個字:「丙」。
「丙」字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裡面,「丙」的字型是個有兩隻腳的青銅器,裡邊可以點燈。
所以這個「丙」字,又有炳然通明的意思,和帶火字邊的「炳」字是同樣的一個意思。
但是在後來的字典裡邊,「丙」字都按照會意字來解。
比如在《康熙字典》裡邊,把「丙」歸在「一」部,它「從一入冂」,也就是把「丙」字拆成一個「一」字,下邊一個入字和一個冂(冂讀音jiōng,字意:遠界也。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象遠界也。)字。
入和冂又組成了「內」字。(注意:「內」字的解釋本來就是:內,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
「一」是什麼意思呢?「一」是道體,稱為「元」,我在之前《說文解字》的文章裡解釋過「元」(「元」的說文解字)。
「一」可以橫著寫,也可能豎著寫。
「一畫分陰陽」是橫著寫的「一」,它可以分割出不同維度的空間。古代有傳說,伏羲「一畫開天」,就是說「一」畫分天地,也就像把空間分割出了不同的維度。(盤古一斧天開劈地,斧子的軌跡也是個「一」嘛。)
縱向垂天地,是豎著寫的「一」,它是生命之氣的流動。我們講的「元氣」,上一講的「太乙」都是縱向的「一」,是生命之氣的流動(「乙」 說文解字)。
下面的「內」,又讀作「納」,是真一之氣流入體內,賦予生命以動力,成為生命之火。
所以「丙」在五行裡邊又稱為「丙火」。
《說文解字》裡說: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有文明之象(人類文明的象徵就是會使用火)。」
「丙」在十個天幹中排第三位,居南方,屬火,所以在漢語裡「付之丙丁」就是把東西燒掉的意思。(丁,也是居南方,屬火。丙屬陽火,丁屬陰火。一陰一陽。)
此外「丙」這個讀音通「病」,陽氣不足就是病的開始。
我們看「病」這個字,從疒從丙。「疒」讀音nè,表示倚靠(象形),人有疾病,像靠著、挨著的樣子。《說文解字》裡說「丙」的象是
「陰氣初起,陽氣將虧,體內一陰生,陽始虧,病初起」。
所以「丙」音通「病」。後世把「疾病」兩個字組合連用了,其實,病是指內傷、疾是指外傷。
我們看「疾」這個字,從疒從矢,矢就是箭,就是被人射中一箭的意思。所以說「疾」是指外傷。
古書《爾雅·釋魚》曰:『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乙之象魚腸,丙之象魚尾,可無庸說。」但是漢朝以後就不用這個意思了!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更了解漢字中蘊藏的奧秘,更喜歡漢字。歡迎大家點讚、轉發與收藏。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