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子曰
簡介 | 用筆寫世相,用心觀人間
註: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夏至日作》
夏至這天,太陽的直射點達到北回歸線,之後就逐漸南移,當然子曰說的這些都是地理知識。而我們人能感知到的變化就是:這天的白晝最長,之後就晝漸短夜愈長。
在《易經》中有個卦象:看似陽盛陰衰,但卻有一陰在下,破五陽。
這個被壓在五陽爻之下的一陰爻,在基層慢慢地積蓄能量,帶領著其他陰爻衝破重圍,最終將「陽盛陰衰」扭轉為「陰盛陽衰」的局面。這便是天風姤卦,正好對應「今日一陰生」的夏至。姤卦排在《易經》64卦中的第44卦,《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子曰解釋一下就是說:
天底下吹遍各個角落的風,風與萬物相依相遇,適合頒布同行全國的詔令。
同時夏至又被分為「三候」,其實古人習慣將每個節氣分為「三候」,那麼「三候」是為何意?
在中醫觀念裡,三候表示浮、中、沉的三種脈象;在節氣中,「一候」為「五天」,所以二十四節氣又被稱為「七十二候」,在夏至到小暑的這十五天裡,古人分別用「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這三種自然現象來表示「三候」。那麼為何古人在這麼多自然現象中,偏偏就選中了這三樣呢?其實這和《易經》也有莫大的關係。
1、一候,鹿角解
我們都知道麋、鹿同屬鹿科,在外貌、體型、和食物結構上都很像,而且雄鹿都會長著大大的角,但是它們有個地方很不同,那就是鹿的角在「陽盛陰衰」的夏至這會兒脫落,而麋的角卻在「陰盛陽衰」的冬至才開始脫落。
觀察到這個現象的古人,於是就認為鹿為陽,麋為陰,然後「鹿角解」成功當選「夏至三侯」之一,而「麋角解」也成為「冬至三侯」之一。
在《易經》的天風姤卦中,也出現了「角」,即「上九,姤其角;吝,無咎。」《象》解釋說:「『姤其角』,上窮吝也。」子曰簡單解釋一下就是:
頭上「長角」的人,容易孤芳自賞,又由於魅力不夠,所以根本吸引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來相伴相隨,等待他的只有無盡的孤獨和寸步難行的窘境。
所以子曰還是那句話:做人謙虛點兒好。
2、二候,蟬始鳴
在百度百科,把二候解釋為「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不知大家注意到一個現象沒有,就是知了一般都在夏至過後才叫,子曰第一次注意到這個現象,也都是家中的老人告訴我的,他們講到:
夏至這天不到,即便「蟬子」(四川方言)都羽化好幾天了,它都不得叫。
當然老人所說的可能僅指家鄉這邊,但是好奇心旺盛的子曰,真的每年夏至日前後注意去聽蟬叫,發現十年有八年知了都是不叫的,只有一年提前叫了!當然這不能作為定論。根據子曰的觀察,知了的體型相比於其他蟬,還是挺大的,而且渾身漆黑髮亮,聲音粗獷洪亮,是最常見也是數量最多的蟬,它們一般發出三種蟬鳴聲:
一為因天氣變化和其他雄蟬鳴聲而調節的集合聲;二為「吱—吱—」的求偶交配聲;三為受驚或被小孩兒捉走的粗厲鳴叫聲。
雄知了之所以會鳴叫,是因為它們肚皮上有兩個相當於它的擴音器的音蓋,來回收縮而發出聲音。而雌知了的肚皮上沒有音蓋,因此不會鳴叫。所以「蟬始鳴」應該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肚皮而鳴」
3、三候,半夏生
三候的「半夏」,是一種藥草名按理說在夏天生根發芽的植物,應該都是喜好陽光和熱量的,偏偏「半夏」喜陰,常年生長在仲夏的沼澤地,或者水田裡,以免被陽光灼傷。古人就把「半夏」抽象為「一陰生」,用來表示:
喜陰的植物都開始出現了,之後它們會越來越多,而陽性植物則會相應衰退。
以上就是夏至三候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嗎?然後子曰在看《易經》天風姤卦的時候,還意外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無論是伏羲還是周文王,都對魚異常執著。
《周易》講「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象》注道:「包有魚」,義不及賓也。子曰從字面上解釋一下就是:
廚房裡發現魚,還不會出現災禍,但不宜用魚來宴賓。因為不義之財不可取。
《周易》講」九四,包無魚,起兇。「《象》注道:無魚之兇,遠民也。子曰看字面意解釋一下就是:
廚房裡沒有魚而引起兇險,就像君主失去民眾百姓的支持,因為脫離民眾,當然會發生兇險。
所以我們暫且可以理解為,在夏至這天遵循「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時,也可以吃吃魚喲~
在上期《《易經》:人若不改掉這個壞毛病,註定走不長遠》的文章評論裡,有朋友說子曰對《易經》的解說較為膚淺,子曰也深感如此,但還是想本著謙虛學習的態度,和大家一起走進《易經》的世界,然後對現實有所關照,這便是我的所得,便足夠了。
最後,夏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