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草原、黃金與巴西利亞

2021-01-15 地緣看世界

文 | 溫駿軒    輯 | 塵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時代

擁有巨大潛力的亞馬遜平原,之於巴西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如果只有亞馬遜,那麼巴西最多也就是個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級別的國家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真正能夠幫助巴西蓄積人口、發展經濟的還是巴西高原及其沿海地區。


在了解過葡萄牙人得到亞馬遜平原的過程之後,現在我們再把視線南移,看看究竟是什麼幫助葡萄牙人擺脫海岸線,向巴西高原滲透的。


先來了解下巴西高原的氣候及生態結構。氣候及受其影響下的原始植被狀態,是最為重要的地緣因素之一。


巴西及其周邊原始植被示意圖


人類在相信自己有改變自然能力的同時,也必須敬畏自然。總的來說,巴西高原的植被類型可以分為兩種:沿東、南邊緣的「雨林」,覆蓋高原腹地的「熱帶草原」。後者依照植被的類型不同,又可分為兩個區塊:一是東北方位的「卡廷加草原」(又譯「卡丁加」);二是面積約為前者三倍的「喜拉多草原」。之所以在地理相連的情況下,從生態角度上又區分為兩塊,是因為這兩片草原的降水量有所有同。


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500毫米。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這樣的降水量一般足以孕育出茂密的森林來了。可惜的是,熱帶草原的一個最顯著特徵就是分為明顯的雨、旱兩季。雨季到來,萬物復甦,整個草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其生物多樣性亦要遠高於溫帶草原;一旦進入旱季,則呈現出一派死亡的景象。



從植物的角度來說,這種降水狀態,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以及根系發達的灌木會更為適應。喬木則需要有點特殊的本事,才能夠生存下來。比如說進化成能夠在樹幹內儲存大量淡水的瓶子狀(因此被稱之為」瓶子樹)。



喜拉多草原算是這個世界上,條件最好的熱帶草原之一。它的年平均降水能夠達到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其雨季的時間也比旱季要更長些,並孕育了更多的生物種類,以及相對更多的喬木(僅植物品種就超過1萬種)。



分布在喜拉多草原上的喬木,抵禦旱季的最主要秘訣跟灌木一樣,就是進化出發達的根系,以更多的吸收蘊藏在地下的水分。其深入地下的部分,甚至比地上部分要高出一部,以至於喜拉多草原的樹木又被形容為「顛倒的森林」。


如果說喜拉多草原是優質熱帶草原的代表,那麼卡廷加草原就是另一個極端了。其年平均降水只有250-1000毫米。旱季時間比雨季時間要更長,最長的區域甚至能達到11個月。這片草原的優勢植物,是那些能夠在旱季蟄伏的灌木,以及亞喬木屬性的刺樹。而在漫長的旱季,整片草原呈現出一片灰色的荒漠景象,能夠看到的綠色,幾乎就只有仙人掌科植物。



在溫帶屬性的歐亞草原中,以南俄草原為核心的「西乾草原」,條件要比以蒙古草原為核心的「東乾草原」好得多。相對多水的「喜拉多草原」,與呈現荒漠草原狀態的「卡廷加草原」對比,大體也是這樣一個關係。


只是這片草原並沒有產生強悍的遊牧民族,原因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那就是沒有大牲畜,尤其是沒有馬。既然條件優越得多的潘帕斯草原,在前哥倫布時期都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肅殺景象,巴西高原上這兩片面臨旱季挑的戰熱帶草原,就更難吸引原住民入住了。


葡萄牙人的到來,從技術上解決了巴西高原的開發問題。大牲畜和農業技術的引進,使得這兩片熱帶草原,有機會成為人類的居住地。不過在沿海地帶的紅木以及蔗糖經濟還有潛力可挖時,這種有些勉強的農業潛力,暫時對殖民者沒有吸引力。然而這並不代表殖民者就不會對內陸地區進行探索。相比農業潛力,葡萄牙人更看中的是高原腹地的礦藏潛力。更準確點說,是希望在當中發現黃金、白銀這樣的貴金屬礦藏。


西班牙人在安第斯山脈所獲得的那些黃金白銀,足以讓所有的身處其側的葡萄牙人眼紅。礦藏大多生成於山地之中,最吸引人的金礦,又往往可以從河流中淘取。技術上看,巴西海岸山脈周邊的河流當中,同樣可能有礦脈。唯一的區別在於,西班牙徵服的是一片已經被印加人開發過的熟地。這使得他們在殖民初期,就很快能夠從印加人口中,獲知礦脈的所在。反觀葡萄牙人如果想在高地中有所發現的話,就需要靠自己去尋找了。



向高腹地擴張的路線大體有兩條:一條是沿著那條唯一繞過「巴西海岸山脈」入海的河流——聖弗朗西斯科河,一路向上遊地區探索;一條則是從裡約熱內盧或聖保羅出發,翻越馬爾山脈,進入巴那拉河與聖弗朗西斯科河的源頭處。在整個17世紀,不斷有抱著黃金夢的葡萄牙人,在原住民的帶領下依照上述路線,一步步的沿河尋找礦脈。這一努力在17世紀末收到了回報。尋寶者們終於在埃斯皮尼亞蘇山脈西南麓的「聖弗朗西斯科」源頭處,發現了大量金礦。


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夠有一樣東西能夠讓人瘋狂的話,那一定是黃金了。那些蘊藏在黑色河沙中的金砂,迅速在葡萄牙人中掀起了一股移民潮。不僅如此,還有數以萬計的黑奴,不再在種植園和糖廠勞作,而成為了礦藏的勞動力。


更為讓人興奮的是,18世紀20年代,聖弗朗西斯科河上遊地區,還發現了更讓人垂涎的鑽石礦。地球上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幸運的地區,能夠同時得到黃金和鑽石的垂青。就像南非即是著名的黃金之國,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大鑽石出產地一樣。鑽石礦的發現,進一步刺激了巴西高原的經濟和人口導入。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去淘金的。大量人口的導入,勢必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由此,金礦周邊的喜拉多草原地帶,開始被大量開墾成牧場、農場。金礦催生了今天巴西的第四大城市——貝洛哈裡桑塔(又譯「貝洛奧裡藏特」),這座初建於1698年的高原城市,最初的名稱就叫作「黑金城」, 是整個礦區的交易中樞。



受整個產業鏈影響,又生成了以貝洛哈裡桑為政治中心的巴西 「米納斯吉拉斯州」。不僅如此,這些黃金、鑽石還為整個巴西經濟帶來了一個「礦業周期」。在將近100年的時間中,巴西的經濟支柱由蔗糖轉向了這些貴重的礦藏。一直到18世紀末,隨著礦脈的枯竭,巴西才不得不尋找新的支柱產業。


儘管礦藏終有枯竭之時,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已經足以幫助深入高原腹地的開拓者們,在米納斯吉拉斯落地生根,以及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了。在礦脈衰竭後的19世紀30年代,原產於非洲衣索比亞高原西南,適合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高原地區引種的咖啡樹,被引入了這一地區(這也是為什麼,雲南是中國咖啡的主產區)。


此後一個世紀期間,巴西經濟迎來了一個以咖啡為支柱產業的「咖啡周期」。今天,在大豆成為全球大宗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後,米納斯吉拉斯和喜拉多草原的土地,又被大量用來種植大豆。


就喜拉多草原的情況來說,目前已經有近半數為人類所開發,追根溯源的話,黃金是這一切的起點。除了貝洛哈裡桑塔和米納斯吉拉斯以外,還有一座城市是這股淘金熱的直接受益者,它就是「裡約熱內盧」。


在紅木和蔗糖是巴西的經濟支柱時,巴西的地緣重心更為偏向於以薩爾瓦多為中心的東北地區。作為離金礦最近的大型港口,裡約熱內盧藉助「礦業周期」迅速成為了整個巴西最重要的港口。大量黑奴和物資由此登陸,被送往礦區(裡約熱內盧市也因此成為東南地區黑人比例最高的城市);開採出來的黃金、鑽石亦主要通過裡約熱內盧運回歐洲。此後由米納斯吉拉斯地區引領的咖啡周期,進一步幫助裡約熱內盧,鞏固了巴西第一經濟城市的地位。


裡約熱內盧在經濟上迎來的戰略機遇,亦在政治上結出了碩果。公元1763年,這座「上帝之城」取代薩爾瓦多成為了葡屬巴西的首都,並一直延續到巴西獨立後的1960年。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經濟中心與行政中心剝離,逐漸成為了一股潮流。尤其在聯邦制的國家,這種剝離可以避免權力過於向某個點集中,進而導致整個國家的分裂。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在美國經濟上並沒有特別的優勢。


上世紀50年代,為了開發內陸地區,避免經濟和人口過於集中於沿海地區,巴西政府決定在內陸地區,尋找一個合適的點營建新的首都。基於巴西的面積是如此龐大,這種選擇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在於,到底新都的地址應該選在哪裡。從其所將要承擔的功能來說,最好是越接近地理中心越好。這裡說的地理中心,並不是幾何意義上的,而是能夠最大限度將巴西幾個地理單元連接起來的中心。


首先,巴西當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是以「巴拉那河」為軸心的東南、南部地區。新巴西首都的位置,不能與巴拉那水系相去太遠;其次,以聖弗朗西斯科河為軸心的巴西東北地區,同樣是巴西的人口重地,必須處在巴西新首都的輻射範圍。由於聖弗朗西斯科河的源頭,與巴拉那河河源相近,在這兩河相接之地選擇一個點建都,將可以打通一條貫通巴西:東北、西南、南部三大地區連接線,看起來應該是個完美方案。


按照上述方案,覆蓋有聖弗朗西斯科河和巴拉那河源頭的「米納斯吉拉斯州」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不過且慢,興建新都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加強這些傳統發達地區之間的聯繫,而是成為經濟和人口都處於弱勢的巴西北部地區,或者說亞馬遜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聯繫紐帶。從這個角度說,新首都的選址在地理上,又必須與亞馬遜河右岸的某條重要支流相接。


最終,位於「米納斯吉拉斯州」西側的「巴西利亞」脫穎而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個即能夠透過「託坎廷斯河」連通亞馬遜河口,又可通過巴拉那河接入南部、東南地區;還可透過聖弗朗西斯科河,影響東北地區的點,被選擇成為了「巴西利亞」。



1960年,經過將近4年的建設,巴西在這個三方交匯之地興建了全新的「巴西利亞」城,並將首都從裡約熱內盧遷移至此(同時在其周邊興建了8個衛星城,共同組建中央直屬的「聯邦區」)。


今天的巴西利亞,已經從無到有的擁有了260萬人口。甚至因為其全新的規劃,快速增長的人口,以及地緣意義強烈的選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


考慮到巴西利亞被認證時(1987年),建城時間還不到30年,獲得這項殊榮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同時還有研究者認為,巴西利亞是全球20世紀新興城市中的最大者。只不過,巴西人如果看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的規模,相信會不好意思接受一殊榮的(深圳市於1979年設立;2017年常住人口1252.83萬)。




相關焦點

  • 巴西熱帶草原地區發生火災(高清組圖)
    當地時間9月17日,位於巴西利亞郊外20公裡處的熱帶草原地區發生火災,消防人員已趕往現場救援。專家稱,巴西利亞處於巴西熱帶草原中心,正處於最乾燥的時期,加上最近幾天氣溫上升,從而引發大火。(文字來源:中新網)當地時間9月17日,位於巴西利亞郊外20公裡處的熱帶草原地區發生火災。當地時間9月17日,位於巴西利亞郊外20公裡處的熱帶草原地區發生火災。當地時間9月17日,位於巴西利亞郊外20公裡處的熱帶草原地區發生火災,消防人員已趕往現場救援。
  • 高中地理熱帶草原氣候類型考點整理
    高中地理熱帶草原氣候類型考點整理高中地理屬於文科範疇,所以在學習上需要背的知識點就很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熱帶草原氣候類型考點整理,具體內容如下。高中地理熱帶草原氣候類型考點整理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
    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人口:1.696億(2000年),佔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種人佔54.03%,黑白混血種人佔39.94%,黑種人佔5.39%,黃種人佔0.46%,印第安人約佔0.16%。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熱帶草原在哪裡麼?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地理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熱帶稀樹草原是如何形成的?
    你聽過熱帶稀樹草原嗎?稀樹草原與傳統意義上的草原有何區別?它是如何形成的?稀樹草原,是點綴著稀疏樹木的草原,它又叫「薩瓦那」,來自英語 savanna。熱帶稀樹草原分布在具有周期性乾濕季節交替的熱帶地區,這種景觀在非洲很常見,在我國卻很少見,我國海南島西部地區分布著一處熱帶稀樹草原。
  • 【地理技巧】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
    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時,降水稀少。而當赤道氣團控制時,降水豐沛,又有大量的熱帶氣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於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較差在3~10℃左右,春秋極短。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氣候、薩瓦那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
  • 熱帶草原氣候都有哪些成因?
    熱帶草原氣候是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兩種大氣環流一個降水少、一個降水少,必須交替還能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問   為什麼很多地方不是在0-10°也是熱帶草原氣候與   答   (1)信風型   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為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如非洲
  • 我們如何區分氣候特徵十分相似的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在熱帶地區有四種氣候類型,分別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在氣候特徵方面,這四種氣候類型都位於低緯度熱帶地區,所以在氣溫特徵上都表現為「終年高溫」。熱帶草原和熱帶季風氣候而在氣候特徵的降水方面,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豐富,表現為「終年多雨」。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的比較!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地理探疑 為什麼熱帶草原會出現在中國的海南島?
    熱帶草原並非僅僅分布在非洲,在我國海南島也有熱帶草原分布。小蹊在這裡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我國唯一的熱帶草原。
  • 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的成因如何?
    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的成因與赤道低氣壓帶有關嗎?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答:無關。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緯度較高,赤道低氣壓帶影響不到這裡。這裡之所以仍稱熱帶稀樹草原氣候,是因為這裡的氣溫、降水指標與典型的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特徵相近,降水有季節變化(冬雨型)。
  • 熱帶草原的霸主,獅子
    熱帶草原的霸主,獅子獅子,是傳統的帝王象徵,現代的尊貴標誌。斯裡蘭卡和伊朗的國旗上就有著一個圖案:威武的雄獅站立著,前肢擎著或者嘴裡正銜著把刀劍。非洲熱帶草原和疏林的邊緣,經常有成群的獅子棲居著。它們大都白天睡覺,到黃昏才出來覓食。小白羚羊、黑斑羚羊、狷羚角馬和斑馬是它捕獵的對象,有時也捕獵野豬和長頸鹿。這些食草動物大都是機警的,奔跑得很快,獅子常常以一個小家族,相互合作來捕獵。
  • 瓊西「薩瓦那」:獨特的熱帶稀樹灌叢草原生態系統
    點綴著稀疏樹木的草原,又叫「薩瓦那」,來自英語中一個叫「savana」的地方。和草原相比,沙地中水的蒸發量要小很多,雨水可以迅速地滲入沙層,儲存在地下,而樹根恰好可以利用沙地深處的地下水,因此沙地上能長出樹來。全年高溫、旱雨季分明、旱季尤為乾旱,這是熱帶草原氣候的突出特點。海南西部也是這種典型的氣候類型。
  • 辨析:熱帶季風氣候VS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VS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氣候的成因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
  • 如何區分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對於熱帶草原氣候來說,分布的範圍在信風帶內,但是又靠近赤道低氣壓帶,由於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其在一年中會受到信風帶和赤道低氣壓帶的交替控制。 對於熱帶季風氣候來說,成因則較為複雜,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均對其氣候特徵產生影響。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卻是熱帶草原氣候?
    我們根據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歸納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包含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苔原氣候、極地冰原氣候和高山氣候等類型。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熱帶草原氣候成因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熱帶草原氣候成因 2013-04-25 12:2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生活在廣闊的非洲熱帶草原中的動物,為什麼要不停地來回遷徙?
    非洲草原上的動物為什麼要遷徙?非洲還是一個「熱帶大陸」,非洲絕大多數的陸地都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赤道在非洲的中部地區穿過,整個非洲幾乎關於赤道南北對稱。這就給非洲的氣候類型帶來了兩個特點,一是非洲的氣候類型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非洲、熱帶草原氣候、氣壓帶與風帶)
    ①圖中位於非洲的東非高原,雖然有赤道穿過,但由於海拔較高(高原地區),因此不是熱帶雨林氣候,而是熱帶草原氣候;②從圖中兩個城市的降水圖可知,該地區有明顯的幹、溼兩季,進一步確定了為熱帶草原氣候。(2)分析遊牧的原因。①該地的熱帶草原氣候,由於受赤道低氣壓帶、信風帶的交替控制,有明顯的乾濕兩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