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溫駿軒 輯 | 塵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時代
擁有巨大潛力的亞馬遜平原,之於巴西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如果只有亞馬遜,那麼巴西最多也就是個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級別的國家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真正能夠幫助巴西蓄積人口、發展經濟的還是巴西高原及其沿海地區。
在了解過葡萄牙人得到亞馬遜平原的過程之後,現在我們再把視線南移,看看究竟是什麼幫助葡萄牙人擺脫海岸線,向巴西高原滲透的。
先來了解下巴西高原的氣候及生態結構。氣候及受其影響下的原始植被狀態,是最為重要的地緣因素之一。
巴西及其周邊原始植被示意圖
人類在相信自己有改變自然能力的同時,也必須敬畏自然。總的來說,巴西高原的植被類型可以分為兩種:沿東、南邊緣的「雨林」,覆蓋高原腹地的「熱帶草原」。後者依照植被的類型不同,又可分為兩個區塊:一是東北方位的「卡廷加草原」(又譯「卡丁加」);二是面積約為前者三倍的「喜拉多草原」。之所以在地理相連的情況下,從生態角度上又區分為兩塊,是因為這兩片草原的降水量有所有同。
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500毫米。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這樣的降水量一般足以孕育出茂密的森林來了。可惜的是,熱帶草原的一個最顯著特徵就是分為明顯的雨、旱兩季。雨季到來,萬物復甦,整個草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其生物多樣性亦要遠高於溫帶草原;一旦進入旱季,則呈現出一派死亡的景象。
從植物的角度來說,這種降水狀態,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以及根系發達的灌木會更為適應。喬木則需要有點特殊的本事,才能夠生存下來。比如說進化成能夠在樹幹內儲存大量淡水的瓶子狀(因此被稱之為」瓶子樹)。
喜拉多草原算是這個世界上,條件最好的熱帶草原之一。它的年平均降水能夠達到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其雨季的時間也比旱季要更長些,並孕育了更多的生物種類,以及相對更多的喬木(僅植物品種就超過1萬種)。
分布在喜拉多草原上的喬木,抵禦旱季的最主要秘訣跟灌木一樣,就是進化出發達的根系,以更多的吸收蘊藏在地下的水分。其深入地下的部分,甚至比地上部分要高出一部,以至於喜拉多草原的樹木又被形容為「顛倒的森林」。
如果說喜拉多草原是優質熱帶草原的代表,那麼卡廷加草原就是另一個極端了。其年平均降水只有250-1000毫米。旱季時間比雨季時間要更長,最長的區域甚至能達到11個月。這片草原的優勢植物,是那些能夠在旱季蟄伏的灌木,以及亞喬木屬性的刺樹。而在漫長的旱季,整片草原呈現出一片灰色的荒漠景象,能夠看到的綠色,幾乎就只有仙人掌科植物。
在溫帶屬性的歐亞草原中,以南俄草原為核心的「西乾草原」,條件要比以蒙古草原為核心的「東乾草原」好得多。相對多水的「喜拉多草原」,與呈現荒漠草原狀態的「卡廷加草原」對比,大體也是這樣一個關係。
只是這片草原並沒有產生強悍的遊牧民族,原因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那就是沒有大牲畜,尤其是沒有馬。既然條件優越得多的潘帕斯草原,在前哥倫布時期都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肅殺景象,巴西高原上這兩片面臨旱季挑的戰熱帶草原,就更難吸引原住民入住了。
葡萄牙人的到來,從技術上解決了巴西高原的開發問題。大牲畜和農業技術的引進,使得這兩片熱帶草原,有機會成為人類的居住地。不過在沿海地帶的紅木以及蔗糖經濟還有潛力可挖時,這種有些勉強的農業潛力,暫時對殖民者沒有吸引力。然而這並不代表殖民者就不會對內陸地區進行探索。相比農業潛力,葡萄牙人更看中的是高原腹地的礦藏潛力。更準確點說,是希望在當中發現黃金、白銀這樣的貴金屬礦藏。
西班牙人在安第斯山脈所獲得的那些黃金白銀,足以讓所有的身處其側的葡萄牙人眼紅。礦藏大多生成於山地之中,最吸引人的金礦,又往往可以從河流中淘取。技術上看,巴西海岸山脈周邊的河流當中,同樣可能有礦脈。唯一的區別在於,西班牙徵服的是一片已經被印加人開發過的熟地。這使得他們在殖民初期,就很快能夠從印加人口中,獲知礦脈的所在。反觀葡萄牙人如果想在高地中有所發現的話,就需要靠自己去尋找了。
向高腹地擴張的路線大體有兩條:一條是沿著那條唯一繞過「巴西海岸山脈」入海的河流——聖弗朗西斯科河,一路向上遊地區探索;一條則是從裡約熱內盧或聖保羅出發,翻越馬爾山脈,進入巴那拉河與聖弗朗西斯科河的源頭處。在整個17世紀,不斷有抱著黃金夢的葡萄牙人,在原住民的帶領下依照上述路線,一步步的沿河尋找礦脈。這一努力在17世紀末收到了回報。尋寶者們終於在埃斯皮尼亞蘇山脈西南麓的「聖弗朗西斯科」源頭處,發現了大量金礦。
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夠有一樣東西能夠讓人瘋狂的話,那一定是黃金了。那些蘊藏在黑色河沙中的金砂,迅速在葡萄牙人中掀起了一股移民潮。不僅如此,還有數以萬計的黑奴,不再在種植園和糖廠勞作,而成為了礦藏的勞動力。
更為讓人興奮的是,18世紀20年代,聖弗朗西斯科河上遊地區,還發現了更讓人垂涎的鑽石礦。地球上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幸運的地區,能夠同時得到黃金和鑽石的垂青。就像南非即是著名的黃金之國,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大鑽石出產地一樣。鑽石礦的發現,進一步刺激了巴西高原的經濟和人口導入。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去淘金的。大量人口的導入,勢必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由此,金礦周邊的喜拉多草原地帶,開始被大量開墾成牧場、農場。金礦催生了今天巴西的第四大城市——貝洛哈裡桑塔(又譯「貝洛奧裡藏特」),這座初建於1698年的高原城市,最初的名稱就叫作「黑金城」, 是整個礦區的交易中樞。
受整個產業鏈影響,又生成了以貝洛哈裡桑為政治中心的巴西 「米納斯吉拉斯州」。不僅如此,這些黃金、鑽石還為整個巴西經濟帶來了一個「礦業周期」。在將近100年的時間中,巴西的經濟支柱由蔗糖轉向了這些貴重的礦藏。一直到18世紀末,隨著礦脈的枯竭,巴西才不得不尋找新的支柱產業。
儘管礦藏終有枯竭之時,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已經足以幫助深入高原腹地的開拓者們,在米納斯吉拉斯落地生根,以及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了。在礦脈衰竭後的19世紀30年代,原產於非洲衣索比亞高原西南,適合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高原地區引種的咖啡樹,被引入了這一地區(這也是為什麼,雲南是中國咖啡的主產區)。
此後一個世紀期間,巴西經濟迎來了一個以咖啡為支柱產業的「咖啡周期」。今天,在大豆成為全球大宗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後,米納斯吉拉斯和喜拉多草原的土地,又被大量用來種植大豆。
就喜拉多草原的情況來說,目前已經有近半數為人類所開發,追根溯源的話,黃金是這一切的起點。除了貝洛哈裡桑塔和米納斯吉拉斯以外,還有一座城市是這股淘金熱的直接受益者,它就是「裡約熱內盧」。
在紅木和蔗糖是巴西的經濟支柱時,巴西的地緣重心更為偏向於以薩爾瓦多為中心的東北地區。作為離金礦最近的大型港口,裡約熱內盧藉助「礦業周期」迅速成為了整個巴西最重要的港口。大量黑奴和物資由此登陸,被送往礦區(裡約熱內盧市也因此成為東南地區黑人比例最高的城市);開採出來的黃金、鑽石亦主要通過裡約熱內盧運回歐洲。此後由米納斯吉拉斯地區引領的咖啡周期,進一步幫助裡約熱內盧,鞏固了巴西第一經濟城市的地位。
裡約熱內盧在經濟上迎來的戰略機遇,亦在政治上結出了碩果。公元1763年,這座「上帝之城」取代薩爾瓦多成為了葡屬巴西的首都,並一直延續到巴西獨立後的1960年。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經濟中心與行政中心剝離,逐漸成為了一股潮流。尤其在聯邦制的國家,這種剝離可以避免權力過於向某個點集中,進而導致整個國家的分裂。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在美國經濟上並沒有特別的優勢。
上世紀50年代,為了開發內陸地區,避免經濟和人口過於集中於沿海地區,巴西政府決定在內陸地區,尋找一個合適的點營建新的首都。基於巴西的面積是如此龐大,這種選擇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在於,到底新都的地址應該選在哪裡。從其所將要承擔的功能來說,最好是越接近地理中心越好。這裡說的地理中心,並不是幾何意義上的,而是能夠最大限度將巴西幾個地理單元連接起來的中心。
首先,巴西當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是以「巴拉那河」為軸心的東南、南部地區。新巴西首都的位置,不能與巴拉那水系相去太遠;其次,以聖弗朗西斯科河為軸心的巴西東北地區,同樣是巴西的人口重地,必須處在巴西新首都的輻射範圍。由於聖弗朗西斯科河的源頭,與巴拉那河河源相近,在這兩河相接之地選擇一個點建都,將可以打通一條貫通巴西:東北、西南、南部三大地區連接線,看起來應該是個完美方案。
按照上述方案,覆蓋有聖弗朗西斯科河和巴拉那河源頭的「米納斯吉拉斯州」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不過且慢,興建新都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加強這些傳統發達地區之間的聯繫,而是成為經濟和人口都處於弱勢的巴西北部地區,或者說亞馬遜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聯繫紐帶。從這個角度說,新首都的選址在地理上,又必須與亞馬遜河右岸的某條重要支流相接。
最終,位於「米納斯吉拉斯州」西側的「巴西利亞」脫穎而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個即能夠透過「託坎廷斯河」連通亞馬遜河口,又可通過巴拉那河接入南部、東南地區;還可透過聖弗朗西斯科河,影響東北地區的點,被選擇成為了「巴西利亞」。
1960年,經過將近4年的建設,巴西在這個三方交匯之地興建了全新的「巴西利亞」城,並將首都從裡約熱內盧遷移至此(同時在其周邊興建了8個衛星城,共同組建中央直屬的「聯邦區」)。
今天的巴西利亞,已經從無到有的擁有了260萬人口。甚至因為其全新的規劃,快速增長的人口,以及地緣意義強烈的選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
考慮到巴西利亞被認證時(1987年),建城時間還不到30年,獲得這項殊榮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同時還有研究者認為,巴西利亞是全球20世紀新興城市中的最大者。只不過,巴西人如果看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的規模,相信會不好意思接受一殊榮的(深圳市於1979年設立;2017年常住人口1252.8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