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丨一個神經元的誕生

2021-02-23 中科院之聲

大家好,我是青年代表許培博。今天我想通過一個神經元誕生的故事是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實驗室主要的研究內容。

首先,我們的科學使命是什麼?我們知道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患者的大腦就像一棵大樹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的葉子會從繁茂蒼翠變得零落枯黃,而這個過程就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神經元的缺失。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細胞移植來補充患者大腦缺失的神經元,以此來使大腦重新變得枝繁葉茂。

我們得到神經元的方法以及原材料就是幹細胞。因為幹細胞的全能性或多能性,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細胞類型。下面就是我們神經分化的整個過程。在這裡我以多巴胺能神經元為例,因為它是帕金森病人主要缺失的神經元類型。

首先,我們將幹細胞誘導成神經上皮細胞,也叫神經幹細胞,神經幹細胞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神經元;而在神經上皮細胞這裡,我們將其區域化得到某種類型神經元的前體細胞,所以在前體細胞這裡,其實細胞已經走上了神經元的道路;最後我們將其分化、成熟,得到我們想要的神經元。

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了,比較不幸的是,我們最終得到的神經元中還會混有其它類型的神經元,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好比我們想要一棵楊樹重新變得枝繁葉茂,但是它現在長出來的都是橡樹的葉子,雖然從園藝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項『技術創新』,但是對於病人來說,它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副作用,所以我們希望藉助單細胞測序的方法來獲取每個細胞的身份信息,以此我們可以知道,除了多巴胺能神經元,隨著它同時產生的還有哪些細胞類型。

而如果把細胞分化比喻成一個滾動的球,這個球可能會有不同的路徑,或者說這個細胞可能有不同的命運,而使其產生不同命運或者不同路徑的,就是在地面上伸出纜繩來牽引它的木樁,這些木樁就是不同的基因。同樣,我們希望藉助單細胞測序的方法可以畫出每個球的不同的路徑。如果幸運的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基因,這些基因就指示著前體細胞是如何走上神經元的道路。

在將細胞移植到大腦之後,從微觀層面,通過分子標記,我們可以認識到移植的細胞是否存活,它是否具有我們想要的神經元的一些特徵;而從宏觀層面,我們可以看到行為上的康復,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轉圈的小鼠,他不再打轉;或者是病人震顫的手臂不再震顫。但是在介觀層面,也就是說從環路層面我們想知道它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從實驗動物模型中,首先我們可以通過病毒示蹤的方法來看移植神經元的上遊或者下遊是什麼,或者說誰對它輸入信息,它又對誰輸出信息;同時我們可以藉助光遺傳學的方法激活移植細胞,來看下遊神經元的電活動變化,這樣我們可以知道移植細胞所參與的神經環路。

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實驗研究表明,細胞移植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改善作用,但是我們知道,從基礎科研到臨床實驗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我們的工作就像一塊塊基石,墊在死亡谷上的這座橋下面,使其更加安全可靠。有句話叫「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想科學研究也正是如此。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關係攻略」這個詞大家不論是在看書、聽講座甚至是朋友圈都能經常見到。而今天我將從這個角度帶大家認識一下突觸,因為突觸就是神經元的關系所在。神經元通常都是通過它的軸突,與其它的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形成連接,這個連接點就是突觸(主要包含來自於軸突的突觸前膜和樹突的突觸後膜)。
  • 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誕生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光明日報杭州9月1日電(記者陸健通訊員柯溢能、吳雅蘭)1.6米高的3個標準機櫃並排而立,黑色的外殼給人酷酷的感覺,紅色的信號燈不停閃爍,靠得近些似乎能聽到裡面脈衝信號飛速奔跑的聲音……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成功研製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
  • 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誕生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眾所周知,計算機最初的發展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也就是以數字加減乘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架構。
  • 想像你是一個神經元
    人體的神經元們彼此相連,結成一張巨大的網絡,從而調節我們的一舉一動。  粗略估計,人體內的神經元有上百億個,它們各司其職。令人驚異的是,所有神經元都有一個共性:每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這讓蔣輝十分好奇:「有沒有可能長出多個軸突?」  經過近一年的實驗,通過控制某種酶的活性,他竟然成功地使一個神經元長出了多個軸突―――哈哈,一個「千手神經元」!
  • 《民法典》系列講座丨我院邀請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滿洪傑教授來...
    《民法典》系列講座丨我院邀請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滿洪傑教授來院授課 2020-11-1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誕生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眾所周知,計算機最初的發展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也就是以數字加減乘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架構。
  • 科普丨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科普丨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2020-05-27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青春那些事——一場遲來的性教育講座
    在六月四號這天晚上,由校紅會、校朋輩心理健康服務隊聯合承辦的關於性知識講座於三教113重磅來襲,幫助同學了解性這一小敏感的話題。這次講座的主題是「那些年,我們錯過的性教育」,由廣同網理事、嶺南夥伴社區支持中心主任李小米教授來為同學們講授關於性別、性取向、性選擇以及愛滋病的防範等一系列關於「性」的問題,為廣大男女同學好好科普一下他們錯過的性教育知識。
  • 園博館科普講座丨園林科普探秘 帶你了解「北京本土植物」
    11月11日,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展「北京本土植物」科普講座,來自北京香山公園的劉瑩老師帶領現場小觀眾們認識北京城的本土植物,欣賞它們優美的「身姿」,了解各自的植物特性,在精彩的園林科普講座中重新認識古老的北京城。
  • - 人工智慧系列講座 01
    我們處在一個獨特的時期,一個人工智慧改變世界的時期。人工智慧將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將會給人類社會和經濟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 本系列講座將系統地,深入淺出地解釋,探討人工智慧以及相關問題,為大家提供一個人工智慧基礎知識的學習平臺。
  • 神經元是如何被發現的:「現代神經科學之父」卡哈爾的故事
    撰文丨思無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在讀) 責編丨錢心怡 排版丨夏獺 1906年12月10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獎儀式正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人們翹首以盼,急於一睹獲獎者的風採。
  • IBM電子大腦晶片誕生:100萬神經元模擬思考
    IBM一直都有一個夢想,開發一臺計算機,它能夠像人一樣做決定,擁有智力。最近,IBM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它離目標更近一步。IBM開發了名叫TrueNorth的晶片,能夠模擬人腦運行。為了證明它的速度很快,能耗很低,IBM對晶片進行了測試。
  • 一種舒適的大腦植入體誕生了,可安全監測單個神經元活動
    rgy Buzsáki團隊研發了理論上更舒適並且更準確的電極:一個舒適的、不會引起炎症的電極網格,並且,該電極能夠監測單個神經元的活動,而不是像現有技術一樣只能監測一組神經元的群體活動。但是,從那時到現在,研究者只是在動物模型如小鼠體內測試過這種電極網格。然而,動物和人類之間有很大的區別。雖然在兩個物種的大腦中,「電就是電」,但是安全性和可靠性卻有不同的含義。
  • 講座預告丨管理學與經濟學系列前沿講座之四零九講
    講座主題Optimal policies for stochastic clearing systems with time-dependent delay penalties主講嘉賓He Qi-Ming教授(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管理科學系)主持人夏俐教授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
  • 腦科學日報|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人類大腦皮層結構的遺傳基礎
    2,前所未有: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半導體巨頭新一代計算版圖初現來源:DeepTech深科技人類大腦由 860 億個互相連接的神經元組成。科學家們希望在晶片中也能儘可能多的複製這種連接。今天,英特爾宣布推出其最新神經擬態系統 Pohoiki Springs,首次將計算能力擴展到了 1 億個,將 Loihi 的神經容量增加到一個小型哺乳動物大腦的大小。Pohoiki Springs 是一個數據中心機架式系統,是英特爾迄今為止開發的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它將 768 塊 Loihi 神經擬態研究晶片集成在 5 臺標準伺服器大小的機箱中。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據了解,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二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丨湘聲大講堂
    12月4日下午,湖南省政協舉辦湘聲大講堂第十二期「量子科技前沿科普——量子計算機」專題講座。湖南省政協老委員諮詢團成員、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方卯發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逐一解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戴道晉、胡旭晟出席,省政協秘書長卿漸偉主持講座。全省政協委員通過政協雲可收看圖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