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尚是一個悖論:
當你踉踉蹌蹌追逐它時,你實際上離它越來越遠;而當你遠離喧囂,被眾人斥為時,它可能正向你款款走來。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滿大街白領、金領、買菜老太太人手一個高仿抑或「山寨」的LV,這樣的場景能被稱做「時尚」?
(二)人類社會上下五千年,歸結一點,大家似乎總在折騰一件事:
一開始,人們會因為某種需求搞出一樣東東,慢慢越搞越大,慢慢地賦予它一種意義,然後這個東東漸漸不為人所控制,最後甚至走到了人類的對立面。哲學上把它叫做異化。大至某種「主義」,某個組織,某項技術,小至「時尚」,似乎概莫能外。從哲學乃至文化的層面解讀時尚,還可以有更多的維度。但我更願意把「時尚」理解為全球時尚產業鏈條中各個環節心照不宣的共謀與合唱。每一波的時尚浪潮中,企業獲得了利潤,媒體收穫了廣告,而消費者得到了自我的滿足與認同,大家各得其所,相安無事。
(三)全世界最牛的品牌都在中國開店:
拜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所賜,中國正形成全世界的「經濟高地」,同樣,也是「時尚高地」。似乎不經意間,全中國的白領也經歷了一場時尚的「惡補」。但是,我們真的離時尚很近了嗎?這是一個快時代。每個人都唯恐掉隊,每個人都想快速判斷,每個人都不想錯過機會。於是,在選秀節目《非誠勿擾》中,我們就看到這樣的橋段:男選手形象帥氣,所有女孩燈盞點亮;然而,隨著介紹男選手的VCR中播出一段騎自行車上下班的鏡頭後,絕大部分人的燈又滅了。主持人一語中的:「你們是不是看他騎自行車,沒有開汽車,所以就滅燈了?」最後的答案也有喜感:男選手其實有車,他騎自行車是為鍛鍊身體。在快時代裡,時尚產品被賦予了這樣一項功能:它迅速將人們甄別、分類、貼標籤,幫助大家迅速下判斷,感受、體悟、進入內心等等這些詞彙,在快時代裡,似乎用不著了。我們被時尚裹挾著,時尚代替我們在思考,在做決定,甚至控制著我們的情緒。我們如此地希望被認同,又如此希望與眾不同。於是,我們迅速地追趕著新的時尚,拋棄著舊的時尚,而時尚也迅速地變換著模樣。我們很累,「時尚」也很累。
(四)外媒譏中國是「山寨大國」:
山寨為什麼不時尚?無他,其一,山寨沒有歷史,LV如果能活100年,它當然有可能成為一個時尚品牌,只是這不可能。其二,山寨沒有創新,如果只是對LV的粗暴照抄,LV永遠不會引領時尚。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全球時尚浪潮之下,如果我們的企業只會亦步亦趨,我們的媒體只會亦步亦趨,我們的消費者只會亦步亦趨,我們西風東漸的速度再快,吸收消化的速度再快,我們整個產業也只會淪為全球時尚產業鏈條中的附庸,除了貢獻一座座的「血汗工廠」和一批批單向度的消費者之外,我們的創意、文化、品牌、話語權等等,統統得不到。
(五)時尚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東東:
無根無由,沒沉澱沒積累,新富乍貴的一定不是時尚;而百載而下一成不變的,一定也不是時尚。人云亦云,從眾趨同的不是時尚;曲高和寡,無人問津的肯定也不是時尚。在積澱與創新之間,在品質打磨與趨從市場之間,中國時尚的發展之途又在哪裡呢?很明顯,這樣一篇短短的文章,這樣一本薄薄的冊子,不可能回答這樣一個宏大命題。作為一個淺陋的行業觀察者和媒體從業者,我只能說,如果我們的整個產業鏈能夠「慢」下來——我們的消費者更少些盲動,多傾聽內心;我們的企業少些拷貝多些原創,多從中國5000年文化的巨大母體和廣闊的消費市場中汲取靈感;我們的媒體少些鼓譟喧囂,多些自己的聲音,——那我們中國,離時尚應該能近一些了吧?
小編講的是時尚術。就像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對「術」的精益求精、鍛造打磨一樣,任何時候,我們也不應放棄對「道」的終極思考與追問。時尚是什麼?它對我們人類的意義何在?中國的時尚向何處去?作為時尚產業鏈條中的末梢神經,各位看官在閱讀這文章時,如果能對這些問題有一些小小的思考和觸動,作為編者,我們的願望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