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的每一項日常活動,讓自己開心又快樂地做事|馬爾可夫模型

2020-12-04 林夏說

01 來回搖擺

你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有一段時間整個人就是特別的頹廢,什麼也不想做,刷完了手機開始在電腦上打遊戲、打完了遊戲又開始刷抖音、刷完了抖音又開始準備看綜藝,反正就是不想靜下心來做一點事情。

再舉一個關於歷史的例子: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打了幾百上千年,都是有來有回。雄主勵精圖治積累財富,良將兵貴神速千裡奔襲,只能改變一時的勝敗態勢,而只要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不變,草原就變不成良田、良田也變不成牧場,誰也沒有辦法徹底打敗另一方

一個遊牧民族被驅逐了,又有新的遊牧民族出現;反之,遊牧民族即使用武力入主中原,農耕文明又能用文化去融合同化。根本的原因在於:氣候決定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塑造文明形態。直到火器的出現才徹底改變了這種拉鋸的狀態。

像這樣在幾種狀態之間來回搖擺的過程,在數學上有一個名字:馬爾可夫模型

02 馬爾可夫模型

再說一個馬爾可夫模型的例子:天氣

一個地方某一天的天氣可能是晴,可能是雨,這是隨機的;但是氣候不是,氣候是相對穩定的,一個地方的氣候由緯度以及周邊的山川海洋決定。

用外力去改變,比如人工降雨,只能改變一時的天氣,但是改變不了當地的氣候。

用一張圖來表示馬爾可夫過程,假設:

第一天是晴天,第二條仍然是晴天的概率為70%,變成雨天的概率是30%;

第一天是雨天,第二天仍然是雨天的概率為60%,變成晴天的概率是40%:

人的自律過程也是一個馬爾科夫模型。

一個自媒體運營人,工作活動可能有寫作、剪視頻等等……休息活動可能有看電影、打遊戲、和朋友聊天等等……他日常的行為會在這幾種模式中隨機切換,累了就換一個活動。

下面我再用一張圖表示我們每天在各種活動中切換的過程。

假設我們有兩種內在狀態,一是精力充沛的時候,我們把它叫做【充實】,可以用來工作、學習,二是精力不濟的時候,我們把它叫做【無聊】,我們想放鬆一會兒。

我們【充實】的時候,有70%的概率繼續保持充實的狀態,有30%的概率轉入【無聊】,

我們【無聊】的時候,有60%的概率保持無聊的狀態,有40%的概率轉入【充實】,以上是我們內在的狀態。

這兩種狀態對應三種不同的外在表現,

我們【充實】的時候,有40%的概率在做【視頻剪輯】,有40%的概率在【讀書寫作】,還有20%的概率在玩【王者榮耀】;

我們【無聊】的時候,有10%的概率在堅持【視頻剪輯】,有10%的概率在【讀書寫作】,還有80%的概率在玩【王者榮耀】,

如圖:

如果想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列計劃是沒有用的,立flag也是沒有用的,這是「人工降雨」、是「雄主良將」,本質是用外力把我們的選擇固定在某幾個特定選項上,之後一定會反彈,因為馬爾可夫過程的表現形式就是來回搖擺,最終的結果就是「間歇性自律」。

而根本性的改變,就是認真思考安排我們的備選活動,為什麼非要是這三個選項不可呢?剪完了視頻想要放鬆一下,不一定要打王者呀,看看歷史書也可以;學完了編程想要轉換一下腦筋,一定要刷抖音嗎,看一小節電影也可以啊。

想要擺脫間歇性自律,做出根本性的改變,最關鍵的就是改變自己對於各種活動的認知,然後合理的挑選自己的備選活動。

03 自律的根源,在於改變認知

我最近刷知乎很少了,現在有一些碎片時間寧願去刷刷豆瓣、看看抖音。我不刷知乎是為了戒掉自己的「手機成癮症」嗎?是因為我變「自律」了嗎?很明顯不是,不然我刷豆瓣又怎麼講呢。

不刷知乎是因為最近知乎上負面的社會新聞太多了,每次打開知乎刷完之後我都會不快樂。在我的認知中,「知乎」這個詞的意思變了,從一個「有很多有趣知識的APP」變成了「每次打開都會讓我不開心的APP」。認知一改變,行為就會改變。

打遊戲也是一樣,就拿王者榮耀來說,如果你覺得王者是「一款很不錯的休閒競技遊戲,當野王還能帶妹」,那麼你肯定會一直玩下去,戒不掉的;而當有一天你卸載王者榮耀的時候,你心裡想的肯定不是「我要少打遊戲多學習」,而是「排位連跪是壞心情的來源,ELO垃圾機制」。

只要發自內心的喜歡上某一項活動,自然就會願意去做,這樣的自我管理,來的輕鬆又容易。

04 重新定義工作和休息

前面說了,我們每天都會在不同的活動之間切換,工作累了,就想娛樂、放鬆一下。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工作」?什麼是「放鬆」?

工作和娛樂,是資本為了區分生產和消費做的定義:資本想讓我們輸出的,就是「工作」,資本想讓我們購買和消費的,就是「娛樂」;對任何一項「娛樂活動」研究的最精深的一群人,達到了能輸出的水平,都會把「娛樂」變成自己的「工作」。

對於我們每一項活動背後的意義,我們要有自己的定義,不能上當受騙。

有些人工作累了就去休息,還有一些人工作累了就去做另一項工作。比如說B站的UP主老番茄,學習之餘做視頻,現在粉絲量已經達到千萬,而且絲毫沒有耽誤自己考上名校、保研、入職網易。有人把做UP主當職業,他把做UP主當娛樂。

從現在起,重新定義自己的各種活動,不要再用「工作」和「娛樂」進行劃分。可以按照「用腦強度」和「思維方式」進行劃分,把自己的生活有機穿插起來。

大腦會疲勞,在各種活動中跳轉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是:認真的給自己安排各種備選活動。

05 優化自己的備選活動

娛樂和休息方式本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是休息和工作作為一個整體,各種活動的搭配一定要協調。

比如說,王者榮耀,一般會認為這是一個輕鬆的休閒遊戲。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打王者會佔用很多精力:熟悉每個英雄的技能、每個位置的打法套路、熟悉各種裝備、以及意識和大局觀的培養……不僅如此,它還會佔用很多的「暗時間」:即使我們在閒暇時大腦的潛意識也會不停的在想事情,我發現對我來說,那段時間只要我在打王者,有意無意的我就會在腦海中閃現出打法套路……而通常情況下這些時間都是迸發工作靈感的時刻……

如果我處於打王者的新手期,工作也特別費腦,這肯定就不是一個合適的搭配,繁重的工作搭配輕鬆簡單的《一拳超人》或許就是更好的選擇。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喜歡看視頻下飯,那麼看什麼視頻好呢?我有朋友對我說,林夏你既然最近在做視頻剪輯,你就應該多看一些鬼畜的視頻,這樣以後在自己的視頻中才方便玩梗。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對,反正都是看視頻下飯,看鬼畜和看電視劇也沒差,休閒娛樂如果能和工作相結合當然是極好的。

劃分自己的日常活動,我這裡有兩個維度可以參考,①用腦強度的高低;②當下的感受。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就是我們的備選活動池,根據自己的需要認真的去優化、增刪選項,這樣的自我管理方法遠比做list、立flag來的有效。

06 在「即時滿足」中打轉

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總是在「即時滿足」裡面打轉,刷完了抖音刷知乎、刷完了知乎打王者呢?

有人說是因為我們的「快樂閾值」提高了,讀書工作帶給我們的快樂太低了,已經無法滿足我們了。

完全錯誤!

出現上述狀況,只是因為我們太累了、工作太瑣碎了,以至於認真工作的快樂我們體會不到。

靜下心來認真工作其實是很快樂的,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心流」。這種狀態下我們會全神貫注、忘我、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這種快樂根本不是刷抖音看腦殘段子或者王者五殺能夠比擬的。

為什麼有時候進入不了這種狀態呢?

任務太難以至於不能勝任、工作太瑣碎以至於缺乏創造性、缺少足夠的時間以至於不能沉浸……這些因素都會阻礙我們進入心流狀態。

工作瑣碎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公司化的分工協作本來就是這樣,職場人的日常不僅僅只有工作,還有扯皮和甩鍋;如果是因為任務太難卡住了,倒是可以通過學習新技能提高水平、拆分細化工作內容、向別人求助等方法來解決。

只有當自己的工作開始有進境的時候,才會慢慢愛上工作,體會到了工作的樂趣,自然就不會再對「低端刺激」感興趣。

而當我們無法從學習和工作中獲得樂趣,自然就會刷完知乎打王者,打完王者刷抖音。這是我們的「備選活動池」沒有優化好,池子中「工作和學習」的部分太難,而娛樂和休息的部分又無法讓我們真正的恢復精力,就只好從一個活動中尋找刺激,找不到之後又轉向另一個。

總結

我們每天的活動是馬爾可夫模型式的左右搖擺,自律的關鍵不在於強行逼迫自己做某些事情,而在於改變對自己每一項活動的認知,認識到有些有益的活動其實是很好的休息方式,有些「娛樂活動」其實會讓我們更加疲勞。

慢慢的開始優化自己的備選活動池,合理安排自己工作的難度和強度,並有意識的挑選合適的娛樂活動,慢慢地就會越做越好。

相關焦點

  • 時間序列模型(三)——馬爾可夫模型
    這本書中的第四章,就介紹了馬爾可夫模型。       一般地,如果k時刻的分布π*,能使得模型在之後的各個時刻的分布相等,即π*=π*P。(P是轉移概率矩陣)則稱π*為模型的一個平穩分布,其往往具有唯一性。如果一個模型存在唯一的平穩分布π*,則無論初始分布是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足夠長),該模型的分布會逐漸趨向,並在時刻k之後穩定於π*。這也被稱為模型的漸進行為,或者極限行為。在模型中,平穩分布起著重要的作用。
  • 馬爾可夫模型學習
    1.1馬爾可夫過程       馬爾可夫過程(Markov process)是一類隨機過程。它的原始模型馬爾可夫鏈,由俄國數學家A.A.馬爾可夫於1907年提出。該過程具有如下特性:在已知目前狀態(現在)的條件下,它未來的演變(將來)不依賴於它以往的演變 (過去 )。例如森林中動物頭數的變化構成——馬爾可夫過程。
  • 讓自己開心,是最好的活法
    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別人的所有要求,從不拒絕;做事之前常常思前想後,優先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因為害怕與人起衝突,所以從來不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這樣的人,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討好型人格。」得不到讚許,便鬱鬱寡歡;得不到認可,就貶低自己。於是為了迎合別人,不斷地委屈自己、遷就對方。漸漸地,迷失了本心、也放棄了尊嚴。相反,真正聰明的人,都能夠遵守內心、不畏歧異、堅持自己,所以才能在歲月的角落裡向上生長。
  • 什麼是馬爾可夫決策過程
    關於馬爾可夫決策過程的馬爾可夫是什麼?馬爾可夫是安德烈·馬爾科夫(Andrey Markov),他是著名的俄羅斯數學家,以其在隨機過程中的工作而聞名。「馬爾可夫」通常意味著在當前狀態下,未來和過去是獨立的。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子非餘,焉知餘之樂,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
  • 職場人生感覺累和不快樂:重塑快樂認知模型,感知快樂該有的樣子
    文/職場三哥閱讀時長/一杯咖啡的時間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Sci|加速動力學結合馬爾可夫模型指導蛋白設計
    圖2:大規模構象變化和不同規模的採樣方法圖片來源: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馬爾可夫模型為了改進這些方法,最近5年,基於馬爾可夫模型(MSM)的採樣方法逐漸流行,可以在毫秒級的時間尺度上採樣蛋白質動態
  • 大數據專家教你用數據模型來找女朋友
    馬爾可夫過程並沒有考慮這個, 用行話講, 就是馬爾可夫模型忽略遠距離歷史效應 ( long range dependency).我很佩服各位能堅持讀到這裡, 不過,還沒完呢, 我仍然沒有說,隱式馬爾可夫模型 (Hidden Markov Model)是什麼呢! 諸位如果已經有點頭昏腦漲,請就此打住,以免大腦過熱死機!
  • Sci | 加速動力學結合馬爾可夫模型指導蛋白設計
    圖2:大規模構象變化和不同規模的採樣方法圖片來源: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馬爾可夫模型為了改進這些方法,最近5年,基於馬爾可夫模型(MSM)的採樣方法逐漸流行,可以在毫秒級的時間尺度上採樣蛋白質動態。
  • 馬爾可夫模型:2020年扶貧攻堅以後,我們應該怎麼辦?
    3用運動式策略來改變現狀,遠不如建立體系提升進步和致富的概率更加強大,後者更有價值」在談扶貧攻堅以前,我們介紹一個模型—馬爾可夫模型。這個模型描述了以固定的轉移概率在不同狀態之間轉換的動態系統。如果再假設這個過程能夠在任何兩個狀態之間轉移,並且這個過程不會產生循環 那麼馬爾可夫模型就可以得到唯一的統計均衡。什麼意思呢?以上課的狀態為例子,我們分為兩個狀態:第一,無聊;第二,充實!假設當你精神為充實是,你有90%的概率繼續保持這個狀態,10%的概率機會可能變成無聊;當你覺得無聊的時候,你有70%的概率繼續保持這個狀態,30%的概率機會可能變成充實。
  • 注意自己的缺點,並正確地認識自己
    而我們往往會一直遠離自己的缺點,認識不到存在與我們身上的缺點,又何談注意呢?很多人只喜歡別人說他的優點,自己也經常圍繞自己的優點大做文章,以為優點才是可以扭轉自己命運的天使!其實,恰恰相反,缺點是永遠都不要也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
  • 貝葉斯與馬爾可夫 -- More I Cannot Wish You/王力宏
    而真正的雙向或無前後次序的模型,才是馬爾可夫網絡。 貝葉斯可以說是貝葉斯派的鼻祖了。這一派研究的內容,最初和賭博相關,就是想看看每一次賭的結果會不會影響後面的投注或賭博。直觀來說,貝葉斯派是認同會影響的,即承認前因後果。而頻率派則是另一個分支、另一套思路,與貝葉斯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承認前因對後果的影響,認為在賭博的時候,每一次的投注都不會影響後面的投注。
  • 你有時會認為自己丑嗎?認識心理錯覺
    難道她們真的有自己口中說的那麼醜嗎?接下來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吧!1.可能缺乏自信自信這個詞,想必在這裡就不用我多做解釋了。正是因為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質疑自己,在外貌方面就總會覺得自己長相平庸甚至醜陋。2.可能有點自卑自卑感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
  • 馬爾可夫與鞅&布朗運動與現代金融&複製與對衝&孿生風險中性
    現代概率論奠基人柯爾莫戈羅夫認為: 「概率論的認識論價值基於這樣的事實,機會現象被集體考慮,從而在大尺度上產生非隨機的規則性。」 按照柯爾莫戈羅夫的觀點,鞅恰巧就是用來描述大尺度上的非隨機規則工具之一。
  • 既沒能力改變自己,又無法安於平淡,這是你不快樂的根源嗎?
    總是突然的開心,又突然間對一切失去了所有興致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歷,也就是說,有時候你會突然想起某人或某事。會突然不開心,也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很累。當然,這種疲勞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在「你不快樂的真正原因」的話題下,大家都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我們看到,成年人的世界,不開心的事太多,開心的事自然少之又少即便偶爾因某件事開心,但仍有不開心的事等著經常突然的開心,轉瞬又對一切提不起興趣
  • 《自控力》——你以為的快樂也許只是一種假象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日常生活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可是原先使你開心的事現在已經不能提起你的興趣了,甚至會讓你感到煩躁,這就是因為你在這件事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對多巴胺分泌已經免疫了,你需要改變你的娛樂或者生活方式了。
  • 善良軟弱的內心,如何支撐起開心快樂的生活?給它披上堅硬的鎧甲
    做人一定要保護住自己的底線,看好自己的正當財產,自己的正當權益歸自己掌管,別人沒有瓜分的權利。我們可以幫助別人,那是出於我們的善良,或者因為你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帶有慚愧之意的求助。但是面對理所當然的「借錢」態度,我們作何感想?
  • 怎麼樣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人這一輩子,兩件事,向外探索世界,向內認識自己。向外探索世界,人類文明從未放棄過積累,而且有了非常清晰的路徑和方法論,只要你肯花時間。特別是自然科學出現以後,各個學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向你展示了世界的本質,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物理化學,還有宇宙的本質,數學。
  • 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太重要了!
    Andy說的好,很多人一旦經歷了很多事情後,只要不傻,都會大概知道自己的「缺點」,只是很多人不願意面對而已。畢竟,面對自己的「缺點」太難了,因為通常都很反人性,就像我吧,我明明知道自己會說不會做,也很難有堅持的韌性,但自己做事時,依然會很水瓶,過於任性,過於好奇心嚴重。導致不能長時間的堅持反覆做一件很枯燥的事,所以沒有指數級裂變的可能。
  • 朝著自己所嚮往的方向走,至少你是快樂的! (短句)
    1、活著不是為了取悅誰 自己開心天下無敵。2、一輩子很短 一定要勇敢地奔向喜歡的人。3、我有我要趕去的遠方 風雨兼程 披星戴月。4、願一切只為努力的事情到最後都皆有所成。5、朝著自己所嚮往的方向走至少你是快樂的。